張曉麗
【摘要】初中歷史是一門知識性較強的學科,讓學生愛上歷史、學好歷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歷史教師要主動改變教學思想,采取趣味性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對初中歷史的好感和興趣,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并使之成為一種學習樂趣,從而不斷提高歷史能力和歷史素養,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 ?趣味性教學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57-01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筆者深感教育之艱辛,尤其是在歷史教學生涯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難解之惑。筆者平時與學生溝通較多,關系處理比較融洽,但他們并不是十分喜歡歷史,一直認為歷史課是“枯燥乏味”的,都是一個老古董的知識,提不起學習興趣。于是筆者捫心自問:“為什么歷史學科如此不受重視?”原因多種多樣,但其中一點絕不可忽視,就是筆者的課堂缺乏了趣味性,學生不愿意融入到學習環境之中,對歷史課不冷不熱。為此,筆者談談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一、創設趣味性教學情境
任何歷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時代的色彩為其增添了濃重的一筆,恰恰這一筆是引起學生興趣的關鍵。初中學生的自主意識非常強,他們不喜歡別人強迫自己做一些事情,喜歡自己鉆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歷史教師應深知學生生理特點,采取因地制宜的教學方法。比如在教《開元盛世》時,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人民安居樂業。這時教師可設置一個情境,讓學生試想一下,如果自己穿越到唐朝并成為一個農民,那么自己該做些什么呢?抑或成為一名接待外賓的政府官員,外國使節來到長安城后,你該做些什么?通過一系列的情境設計,充分挑動學生的興趣,紛紛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課堂氛圍變得非常活躍。
二、科學設計課堂作業
初中歷史課堂作業也是最讓學生頭疼和苦惱的,因為內容相對單一又多是主觀題,學生們實在無法提起作業興趣。對此,筆者認為歷史教師應對課堂作業進行重新設計,將作業的趣味性充分挖掘出來,使學生更樂于接受。在完成作業后,不要急于評價,給學生自主展示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將作業內容向班級同學進行展示,這樣一來,使學生的作業完成熱情大幅度提升,同時也滿足了學生自我展示的訴求。為提高學生興趣,還可以對題目進行多樣化設計,包括一些學生較感興趣的討論題、歷史人物評價、歷史因果分析等,充分發動學生想象力,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提升。
三、文史結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文史不分家”,其深刻地揭示了文學與歷史的關系,文學離開了歷史就失去了靈魂,歷史脫離了文學就會了無生趣。歷史從來不是孤立的,文學與歷史的充分結合、相互滲透,才能做到融會貫通。我們知道,當在某個學科領域,如果學生的知識比其他人多一點點,就會在這個知識領域有很高的自豪感,而這種感受正是他們學習的驅動力。比如在學習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中,學生們對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嗤之以鼻,此時教師可以抓住機會將學生的興趣引到至高點。筆者引用了一幅對子,上聯“中華民國萬年”,下聯“袁世凱千古”,這個對子非常巧妙,也十分耐人尋味。此時有的學生會想,這個對子不對仗啊?帶著這個疑問,讓學生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對子呢?突然有的同學恍然大悟,因為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課堂立即爆發了一個小高潮,充滿了趣味性,這個時候深入講解歷史知識,學生們興趣就來了。
四、觀看歷史視頻,調動學生視聽感官
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教師要抓住這個特征。比如在歷史文物仿制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一下文物的仿制步驟,用什么樣的工具和素材,怎樣實現仿制。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歷史視頻,從中得到啟示。還可以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展覽,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五、開展小組學習活動,豐富教學內容
小組合作學習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初中歷史同樣需要在課堂上加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很多,如做簡報、演歷史劇、看歷史視頻“找茬”等。比如看歷史視頻“找茬”,現代古裝劇非常多,也非常雷人,教師可以找一些有特點的古裝劇讓學生“找茬”,看完視頻后讓小組進行討論,最終將“找茬”結果在課堂上講出來。這樣學生就會非常有興趣,同時對一個時代的歷史更了解,真正掌握了歷史知識。此外,筆者還開展體驗教學,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歷史紀念館,讓學生實地感受歷史。
總之,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視趣味性的學科,教師善于在課堂上營造趣性的情境,那么學生的好奇心就會不自覺被勾動起來,課堂教學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生真正掌握了歷史知識。課下精心設計趣味性作業,讓學生主動去完成它。
參考文獻:
[1]于志敏.關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合理運用研究[J].高考(綜合版) 2015年09期
[2]崔偉.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探析[J].學苑教育 2015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