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貌
【摘要】本文以案例的形式介紹了初中物理實驗微課的相關設計與開發。
【關鍵詞】微課 ?教師演示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 ?拓展創新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7;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163-01
一、引言
1.課標對物理實驗的要求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實驗是初中的物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實驗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動手實驗,自主設計實驗,鼓勵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有效的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效率。
2.開發物理實驗微課的意義
微課與物理實驗相結合作為常規物理教學的補充,有如下好處:
(1)實驗現象可演示的更為直觀:實驗教學是學生觀察的重點,也是學生從觀察中學習物理知識的憑據。但是學生去實驗室的機會不多,教師受教學進度的局限在課堂演示的機會也不多。如果將物理實驗系統的制作成了微課,學生就可以在電腦上,手機上,ipad等電子產品上方便快捷,隨時隨地的觀看。
(2)實驗內容可反復演示: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也非常講究邏輯,注重銜接。物理實驗教學也同樣如此。實驗微課是教學視頻,是可以反復觀看,無限次研究學習使用的。我們在制作的過程中,將物理實驗的關鍵現象,原理,和規范的操作步驟都通過視頻加以強化,整個過程可以反復不斷的演示,一次看不清再來一次,一次沒聽懂可以多次觀察,為課堂教學作了有效補充。
二、物理實驗微課設計與開發
初中教材安排的物理實驗中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可分成不同類型的實驗,如按照物理實驗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分類,可分為:操作訓練型、驗證型、科學探巧型、設計型實驗等;依據物理實驗教學目標可分為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等。本人根據實際教學應用將初中物理實驗分為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兩類,以案例的形式來進行介紹。
1.教師演示實驗
教師設計演示實驗要注意的就是演示過程便于觀察、效果明顯、有趣、確保安全、演示時操作規范、示范性強。有鑒于演示實驗的特點與要求,課堂上的某些實驗受困于客觀原因而無法演示。比如光的色散實驗。在學習的時候很難保證物理課那天剛好有陽光照進教室。物理實驗微課就剛好彌補了這點,以下就來介紹本人制作光的色散實驗微課的過程。
首先設計實驗。本實驗的原理較為簡單,實際上就是光在通過不均勻的介質的時候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介質折射率隨光波頻率或真空中的波長而變化。一束陽光在自制的三棱鏡的作用下就發生偏折,不同的色光偏折的角度不一樣,形成七彩的色帶。基本原理明白之后就進行實驗準備,需要的器材有裝水的水槽,平面鏡,A4的白紙作為光屏。在這里我們也可以選用白色墻壁來呈現色帶,因地制宜。選取陽光較強的某天即可進行實驗,拍攝剪輯。
2.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的設計和教學的要求如下:
(1)精心備課積極準備。
(2)實驗課中有意識的加強實驗規范的基本訓練。
(3)分組試驗中要強調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合理分析處理實驗結果,規范化編寫實驗報告。
教材建議的學生分組實驗,較多的學校器材不夠,或者實驗教師缺乏,或者教師認為浪費時間,而開設的不齊,所以目前來說學生分組實驗在中小學開設的情況較為不理想。物理實驗微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這個缺憾。學生可以自主利用微課來作為學校分組實驗的補充,可以收到較好效果。以下介紹制作測量小石塊密度實驗微課的過程。
首先設計實驗。本實驗的原理為密度公式:ρ=m/V。所以在設計實驗的時候直接測出小石塊的質量與體積即可通過計算得出小石塊的密度。測小石塊的質量需用到天平。因小石塊不規則,不能直接測其體積,需用到排水法來進行測量。所以在這里的實驗器材需要用到天平、砝碼、量筒、細線等。先測小石塊的質量,再測小石塊的體積,記錄相關數據之后再進行計算得出小石塊的密度。然后將實驗過程拍攝剪輯。
三、結語
物理實驗微課能更好的滿足學生對物理實驗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是課堂實驗教學的有力補充。對學生而言,可以按需選擇,自主學習,或者課后復習。在使用物理實驗微課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既可以查漏補缺,又能強化與鞏固知識,為傳統物理實驗教學提供了較好的拓展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微課推廣的硬件條件基本上大多數地區都會具備。參與開發微課的教師也為越來越多,分工協作、資源共享的合作理念也會越來越普及,微課的應用也會被更多的接受,期待通過我們一線教師的不懈努力,對今后的物理課堂教學多一些有益的改變,使物理實驗成為廣大師生喜歡的有用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
[2]汪健.以微課為載體,優化初中物理課堂設計[J].新課程(中),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