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林

【摘要】目的:評價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我系2016級2個班級各4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后的班級作為對照組,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前的班級作為觀察組,對兩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和比較。結果:觀察組滿意度95%、評判性思維能力總分(369.77±4.33)分,同期對照組滿意度87.5%、評判性思維能力總分(322.85±4.35)分,觀察組各數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前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鍛煉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牙周病學 ?實驗教學課程 ?教學效果 ?評判性思維能力
【課題】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15-1)。
【中圖分類號】G642.4;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230-01
牙周病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的口腔疾病,為發生于牙支持組織的病變,包括僅累及牙齦組織的牙齦病以及累及深層牙周組織的牙周炎兩大類[1]。近些年來該病癥發病率呈明顯升高態勢且屬于導致成人牙齒喪失的重要病因,所以強化牙周病學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知識儲備、促使后者順利實現角色轉變、更好的契合臨床工作需求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是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進一步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舉措。為評價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本次研究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系2016級2個班級各4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后的班級作為對照組,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前的班級作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18歲~22歲,平均年齡(20.20±0.25)歲;生源地:城鎮30例、農村10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9例;年齡18歲~21歲,平均年齡(20.25±0.20)歲;生源地:城鎮27例、農村13例。納入標準:(1)全日制學生;(2)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排除標準:(1)曠課次數>課程總學時10%者;(2)代培生、委培生。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可實施分組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將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后,首先開展理論知識的教學工作,由老師將牙周病學相關知識講解給學生。在理論知識傳授完畢后開展實驗教學課程,利用先聽、看后做的方式觀看教師在仿真模型上的具體操作,隨后按照所學內容在仿真模型上自主操作。
觀察組將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前,首先由教師在仿真模型上邊講解邊操作,將各個操作要點如實展現在學生面前,鼓勵后者隨時就存在的疑惑提出問題,老師現場予以詳細解答,促使其能夠如實掌握。在實驗教學課程完畢后開始理論教學。
1.3觀察指標
將滿意度、評判性思維能力總分選為觀察指標,其中滿意度采用滿意、一般、不滿意3級評定;評判性思維能力采用評判性思維能力(中文版)測量表(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CCTDI-CV)測定,包括尋找真相、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評判思維的自信心、求知欲、認知成熟度7個維度,單維度亞總分60分,分數越高教學效果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等級資料以Z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95%,較對照組87.5%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評判性思維能力總分比較
觀察組評判性思維能力總分(369.77±4.33)分,較對照組(322.85±4.35)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牙周病是目前我國成人最為常見的疾病,40歲以上成人約有9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使得該病癥已經成為影響大眾口腔衛生的主要問題。在目前醫學院校中牙周病學包括理論及實踐兩部分內容,理論為實踐的基礎,實踐為理論的校驗,二者相輔相成[2]。然而,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往往受平行班級數量、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與理論教學無法同步安排的情形。此外,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順序是否會對教學效果帶來影響以及影響程度如何目前尚無定論,所以圍繞此方面內容展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證實,將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前的觀察組評判性思維能力總分(369.77±4.33)分,較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后的對照組(322.85±4.35)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的安排順序對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產生直接影響。在滿意度比較上,觀察組滿意度95%,較對照組87.5%更高,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學生更青睞于此種課程安排順序。之所以得出該結果,本次研究總結原因如下:首先,即便是尚未系統學習牙周病學理論知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已經接觸,故此學生普遍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仔細就仿真模型操作的每個細節進行講解,學生則隨時對存在的疑惑之處予以解答,使得二者之間的互動頻率更高。同時學生借助實踐還可以不斷提高牙周病學知識的認知水平。其次,先期開展實驗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牙周病學知識的積極性,促使后者更樂于投入到實驗教學過程中。隨后開展理論教學,無疑能夠通過實踐教學反饋的內容進一步深化理解書本知識,實現牙周病學知識的正遷移,進一步拓寬后者的思維空間。
綜上所述,牙周病學實驗教學課程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前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鍛煉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杰,賈鵬程.當前牙周病學臨床發展趨勢和方向的分析——基于近年來美國牙周病學會學術年會的觀察和思考[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7(07):445-448.
[2]高靂,李希庭,王盼盼,等.PBL-TBL教學模式在牙周病學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2017(03):1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