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謦辰
摘 要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發生里氏7.0級地震。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臺網的新聞寫作機器人僅耗時25秒,便迅速發布一則《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的新聞。該報道共計540字,并同時配發4張新聞圖片,其內容包含地震參數、震中地形、人口、波及地區、歷史地震信息、震中簡介及天氣預報等信息,相關新聞要素齊全,報道內容豐富,且顯示出“機器新聞寫作”驚人的工作效率。
關鍵詞 機器人;新聞傳播;智能寫稿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2-0033-02
1 “機器新聞寫作”的嘗試與應用
其實,這已并非新聞寫作機器人發布地震信息的處女秀,亦更非“機器新聞寫作”相關概念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早在2010年,美國Narrative Science公司便已開發出一款名為Quill的機器自動新聞寫作軟件,將相關數字信息轉化為結構性或描述性的文字信息,并且能夠自擬新聞標題、撰寫新聞報道,乃至生成基金業績報告。Quill甫經推出,便受到《福布斯》雜志、USAA等知名企業的肯定與青睞。
2014年3月,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旗下一個自稱Quakebot的機器人記者,在洛杉磯地震發生后僅3分鐘,便率先搶發了這則消息。而在同年7月,美聯社與新聞寫作機器人研發公司Automated Insights簽署了總值500多萬美元的合作協議,以使美聯社得以使用該公司研發的Wordsmith平臺,從而進行財報報道的自動編寫工作。Wordsmith平臺不僅可以為300余家企業自動生成季度財報報道,甚至準備接納加拿大等國逾千家企業的報道業務。而在隔年1月,美聯社便利用機器新聞記者小試牛刀,在蘋果公司發布201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后僅數分鐘后,便發布《蘋果第一季度營收超華爾街預測》的報道。而美聯社同樣計劃,將“機器新聞寫作”應用于更廣闊與更大量的新聞報道之中,實現其新聞產出自動化。
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機器新聞寫作”同樣開始被運用于新聞實踐當中。2015年9月10日,騰訊網財經頻道發布一則題為《8月CPI同比上漲2.0%創12月新高》的報道,而這則報道便是出自騰訊財經開發的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Dreamwriter可以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完成稿件內容產出工作,瞬時輸出分析與研判,在1分鐘之內將重要資訊及其相關解讀推送至用戶手中。
2個月之后,新華社在11月7日亦推出了新聞寫作機器人“快筆小新”,并參與新華社體育部、經濟信息部及中國證券報社的體育、財經新聞報道中英文稿件寫作工作。這標志著“機器新聞寫作”得以被中國最權威的新聞機構所接納,“機器新聞寫作”在中國相關體制層面面臨的風險被降低至最小值。
2 新聞寫作機器人的新聞實踐模式
由于新聞寫作機器人由固定代碼程序操作,因此其新聞產出的方式與工作遵循的流程得以有跡可循,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新聞寫作機器人在海量資料與數據庫之基礎上,搜集獲取新聞個案寫作所需之碎片素材。這一過程近似搜索引擎透過關鍵詞進行的搜索抓取工作,在實際新聞報道寫作或內容產出時,則主要依據新聞要素、相關數據或時間維度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抓取。
其次,新聞寫作機器人對搜集獲取的碎片信息進行結構化處理與分析,這一過程包括對數據資料的結構化分類、結構式新聞信息的多重耦合及跨維度的統計分析等,以期探尋其中的變化趨勢,且在此過程中,將其結果同已設定之新聞標準進行比對,從而確定新聞報道寫作之大致方向。
最終,在先前工作之基礎上,新聞寫作機器人自動選取系統內已存在之新聞寫作模板,將已產出之信息填入模板后生成新聞報道稿件。若有其他特殊需求,在新聞報道稿件生成后,將由人工編輯進行最終刪改潤色,并最終發布。
3 “機器新聞寫作”的優勢
“機器新聞寫作”的出現,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發展合流的成果,也是新聞業在信息時代發展演進的必然。尤其在大數據技術的助力下,新聞機器寫作得以如虎添翼,更具新聞信息產出的爆發力,也使自身存在與發展更具優勢。
首先,“機器新聞寫作”具有無可比擬的極高效率。在信息化社會中,信息流動海量、高速、破碎且網絡發散,使新聞產出的速度日益成為關鍵要素。在這一點,“機器新聞寫作”有著人工寫作無法企及的優勢。前文已述,洛杉磯地震發生僅3分鐘后,洛杉磯時報網站旗下的新聞寫作機器人Quakebot便搶先發布新聞報道;而在本次四川九寨溝地震中,我國的新聞寫作機器人更僅耗時25秒,便完成了一則總計540字,包含全部重要新聞要素、新聞圖片及相關拓展信息的新聞報道稿件,令人咂舌;而Wordsmith平臺每秒能夠產出2000余篇文章,美聯社使用的新聞寫作機器人每季度可產出3 000至5 000篇新聞報道,更是人工記者根本無法比擬的產出速率。隨著“機器新聞寫作”技術的日益完善與成熟,這一速率還將得到進一步提升。而新聞機器寫作在體育、經濟等新聞要素可自動抓取、基本無需人工自采的規格化新聞領域,已經且將獲得更加普及的應用。
其次,“機器新聞寫作”擁有減少新聞差錯的能力。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報道中一旦出現差錯,其后果將極為嚴重。在傳統新聞領域的實踐當中,由于人工采訪寫作的固有缺陷,將不可避免出現小概率差錯。尤其在嚴謹的財經新聞報道中,大量的數據指標,以及專業程度較高的計算與分析,對記者與編輯而言,均是極大的挑戰與考驗。但這一缺陷,將被“機器新聞寫作”的優勢所彌補。由于新聞寫作機器人嚴格遵循代碼程序設定的思維邏輯與信息抓取分析規則,能夠完成精密且瞬時的數據計算與分析工作。尤其在大數據時代下,“機器新聞寫作”的這一高效獲取、精確處理、嚴格分析的能力,使其愈加收獲相關新聞媒體單位的青睞。
更加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將使得新聞寫作機器人背后所依賴的代碼程式,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而擁有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甚至自我學習的能力,這將令新聞寫作機器人愈發智能,除了突破規格化新聞領域的限制之外,新聞寫作機器人還可以根據對龐大數據庫的自動抓取與分析,習得不同領域稿件的寫作規范,甚至能夠對同一新聞事件針對不同信息品味的受眾生成風格迥乎不同的新聞報道作品。而這一人工智能技術下的“機器新聞寫作”能力,令其未來發展相當可觀。
4 新聞產業及其從業人員如何應對“機器新聞寫作”
“機器新聞寫作”的出現,大大壓縮了“人”在格式化新聞寫作領域的空間,嚴重沖擊了本就零落的新聞產業。但是,這不失為一次對新聞產業及其從業人員的大解放,極端枯燥與格式化的新聞處理,日后將不再消耗大量人工的時間精力,而是借助新聞寫作機器人便可輕易完成。
而“機器新聞寫作”的優勢,目前仍集中在對海量資訊的規格化、模式化處理,以及對數據信息的高效精準處理上,而在新聞報道中人多具有的微妙情感關系的處理能力,尚有較大的成長空間。而這一較大缺陷,凸顯了“人”在新聞報道中不可取代的意義與作用,另一方面,亦倒逼新聞產業及其從業人員,以及新聞院校的教學培養進行自我革新與升級。
新聞從業人員需要將“機器新聞寫作”無法完成的深度報道、調查報道進行重點發掘與培養,培養自身進行新聞深度挖掘,以及迅速判斷的能力。在深度新聞日益稀缺的時代,好的深度新聞報道價值凸顯,同樣也是新聞產業的富礦所在,亦能夠從中發掘與體現“人”在新聞產業中的價值,甚至是人性的光輝。
同樣,以“機器新聞寫作”為代表的智能化風潮,也同樣促進傳統媒體產業的進一步升級。媒體不再靠個體的力量單打獨斗,而是將大數據技術引入,通過創建自身的媒體平臺搖身一變成為傳播生態的共建者,成為所有內容和服務提供方共享的開放平臺。在引入“機器新聞寫作”完成簡單、枯燥與規格化新聞報道的基礎上,騰籠換鳥,集中力量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創作出更高質量的,體現時代要求,傳遞民心民意的深度報道作品。
參考文獻
[1]劉莉.從九寨溝地震看人工智能時代的媒體轉型[J].科技新聞傳播,2017(10):15-16.
[2]喻國明.“機器新聞寫作”世代傳媒發展的新變局[J].中國報業,2015(12):22-23.
[3]熊國榮,李賢秀.“機器人記者”對新聞記者就業的沖擊及應對[J].編輯之友,2016(11):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