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如+崔明花
摘 要 本文對我國醫學健康電視節目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并從節目的模式、內容、技術、效果等方面對中韓兩國進行了比較研究,探討中國醫學健康節目的發展方向,力求提高我國醫學健康教育節目水平。
關鍵詞 醫學健康教育;電視節目;中韓比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2-0162-02
據2015年研究數據顯示,在多種科普傳播渠道中電視占93.4%[ 1 ],電視較互聯網更具放大細節的功能,使健康教育信息得到更全面更權威更有利的傳播。
本文主要分析國內健康教育電視節目的發展現狀,并與韓國健康教育電視節目進行對比研究,探討中國醫學健康教育電視節目的發展方向,欲對中國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有所啟示。
1 中韓健康教育欄目狀況比較
目前,我國存在國家級、省級、地方級、縣級頻道,健康教育欄目主要集中在國家級,省級頻道。我國央視及省級衛視健康科普節目有《健康早班車》《中華醫藥》《健康之路》等18個節目。韓國國營電視臺及私營電視臺健康教育欄目有《我的身體是神》《生老病死的秘密》《身體使用說明書》等節目,韓國綜合性的公營及私營電視臺雖然數目較少,但健康教育節目的數量與中國相比較無差距,每個電視臺都開播2到3個健康科普欄目。
2 中韓兩國健康教育電視節目比較分析
2.1 節目模式比較分析
北京衛視的《養生堂》節目采用演播室訪談結合專題片的方式,秉承傳統醫學理論,介紹實用養生方法,屬于綜合型節目。《健康之路》以演播室為主,每次圍繞有關衛生與健康的一個主題,請國內一流的醫學專家到演播室,做嘉賓主持直接回答觀眾的問題。完全采用直播形式,在我國電視史上尚屬首次。《中華醫藥》是長壽健康養生節目,常態的有3個板塊,屬于板塊型節目。模式循規蹈矩,屬于中醫健康養生節目,是唯一向海內外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大型健康欄目[ 2 ]。
東方衛視的《急診室的故事》是醫療電視真人秀節目,以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為背景,每天24小時實時全景記錄100多個患者的就診過程。與中國健康教育節目相比較韓國健康教育節目模式較多樣化,在優勝劣汰中不斷進行模式上的新嘗試,在這種機制下多個高水平、高收視率的節目脫穎而出。
2.2 節目內容比較分析
中國的健康教育節目內容大多以中醫學角度對健康養生及疾病進行指導。在新媒體環境下,網上查詢成為了中國民眾了解醫學知識的主要途徑,不準確、片面、甚至是錯誤的信息時常會導致嚴重后果,如“魏則西事件”。
因此,權威、高水平、面向全國的現代醫學科普節目顯得格外重要。《急診室的故事》大獲成功也表現出受眾對現代醫學科普電視節目的需求,它讓受眾認識到現代醫學科學是一門有缺憾的學科,具有局限性,對醫療工作的高風險性要有充分的認識[ 3 ]。
從表1主題內容分類中可以看出,近兩年內播出的韓國金牌健康教育節目《生老病死的秘密》不僅包含疾病,還包括心理疾病、代謝綜合征、運動、飲食等方面的內容,而且每個健康問題并不單純從它的治療對策進行闡釋,而是從預防、康復及增強體質等全方面進行健康教育,最大特點是以患者為主體傳播最新醫學前沿,提出增強全民健康的前瞻性問題。在健康與醫學情報爆炸的時代,此節目中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科學實驗,將此過程均展示給觀眾,而對實驗結果專家給出準確的分析與解釋。
此外,對一些疾病的醫療環境的發展前景及醫療制度的社會問題與觀眾一同進行了分享,此過程強調了醫療中公眾的態度,且傳播了醫學這門科學在發展過程中本身的風險及不確定性,醫學技術有可能處于矛盾之中,例如腫瘤的自然治療與放化療間的選擇問題,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的傳播是本節目比其他任何一檔健康傳播節目成功的秘訣,具有科學傳播的先進性。
2.3 欄目形式比較分析
醫學科學技術本身的專業性強,理論性強且枯燥,選擇觀眾喜愛的表現形式傳播健康醫學知識,有利于提高科普效果并提高收視率。如果健康教育節目是自上而下,俯視的,單向教化,互動性不足,忽視受眾的用戶的心理感受,內容就不能夠很好得深入人心,科普效果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以電視為主的公眾媒體將醫學保健知識傳播給觀眾,必須應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將立體直觀得向觀眾闡明機制。為此,韓國健康教育節目運用形式如下。一般有自己的運行體系及一支大團隊,一檔節目制作過程所包括的前期調查、節目策劃、節目制作與播出、節目效果測定與反饋等環節中每一個方面都做到了集思廣益、反復推敲,特別是有一支3D制作團隊,其制作出的影像立體逼真,這些高水平的醫學動畫配以專業性解說,對于觀眾來說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學習過程,理解透徹。
3 結論
在中國“老齡化社會”加速,“二孩新政”出臺,“健康中國”戰略不斷推進的當下,政府管理部門、醫療機構、傳媒業界應該精誠合作,借鑒國外優秀的健康教育節目的成功方法和經驗,不斷制作出數量多,內容豐富,系統,專業化的節目,全面提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發布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EB/OL].(2015-09-22)[2015-10-17].http:// 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667-0746. html.
[2]陳楚潔.作為文化與認同建構的健康傳播——以CCTV國際頻道《中華醫藥》欄目為例[J].東南傳播,2009(5):167-169.
[3]余維運.韓國科普政策體系及其演變[J].才智,2010(1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