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剛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課程改革也勢在必行,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改革也任重道遠。本文就從此專業的課程改革過程以及改革內容進行闡述,并分析了對實訓教學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標準;開發時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12-010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4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高職院校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從事環境監測與治理以及給排水行業一線的分析化驗、運行管理、設備保養維修、施工等崗位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熟練專業技能的復合型實用人才?!睘榱烁玫貪M足社會需求,培養符合實踐需要的人才,學校需要對此專業的課程進行改革,研究專業課程標準。
一、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改革過程
(一)開展專業調研分析,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可以確立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擁有較強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立足本市,面向全國的環保經濟發展要求,針對治理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廢污染等一線的技能型人才,主要針對生產工藝改進、設備維護、設備調試與管理等內容的培養。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學生對口就業的方向主要是在環保企業中從事環保設備生產的工藝技術人員、調試服務人員、項目管理等。學生在學校學習之后要能具備專業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能熟練操作基礎的技能,掌握相關工藝、設備的調試和工程的管理工作,兼具環境監測、環境評價以及治理能力。
(二)構建課程體系,確定專業建設目標
第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的培養需要找準模式,開展市場需求調研,這樣培養的學生更易滿足就業需求,符合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針對企業的崗位需要和任職條件對學生的培養模式進行分析,以企業的需求為核心要求,為環境污染治理為使命,構建新的人才培養十六字方針:校企互融,引領企業,學做結合,能力遞進。在這一培養模式的指導下,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和職業生涯規劃都打下基礎。
第二,開展案例教學,落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宗旨。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可以根據環保企業的實際案例或典型事例為教學內容,解剖項目的工藝設計、生產制造、設備安裝和調試等內容,并且在不斷摸索中,研究出一種較為完善的課程標準和教學活動過程,作為專業的精品課程,申報精品課程項目,作為教學典型加以大力宣傳。而且可以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該課程精品內容可以放到網上,供學生自主學習,以課堂學習和學生自學的模式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第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建設。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學的依據也要進行轉變,由以理論知識為線索轉換為以職業活動工作過程為教學依據,對課程進行開發,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針對當前是以市場為導向教學目標,開展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專題研討會議和教學改革的內容,挖掘出更多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落實教學改革。
第四,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滿足企業生產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加強校內和校外的實踐內容,對學生實踐理論知識、認識環保設備、掌握操作技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要無限度的貼近真實工作環境,按照政府對環保企業的要求,建立一條完整的水污染處理設備,為學生提供與實際工作想接近的實踐氛圍,這樣學生可以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二、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改革建設內容
(一)“校企互融,引領企業,學做結合,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是為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做人才儲備,堅持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路徑,培養環保行業和生產型企業所需要技能型人才,與企業技術專家建立合作,邀請專家和學者定期到學校進行講座或指導教育工作,為人才培養指明方向,也指導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案的確立。針對校企合作的培訓人員,要有企業專門的技術人才參與教學;專業教師可以承接環保項目的科研工作,為企業技術革新作出貢獻,實現校企通力合作。
高職環境檢測與治理技術的專業課程教師可以借助學校的師資力量以及科研實力,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參加專題會議,掌握學科前沿的知識和動態,并且可以對學校的治理設備進行再研究,將治理污染的設備與實際需要相結合,進而將投入生產變為可能,成為環保企業生產制造的引領者;或者可以對實際污染治理設備運行和設計中存在的難題進行研究,優化治理設備,帶動技術革新,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為企業源源不斷的輸送技能型和技術型人才。
在高職學生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專業技能培養至關重要。一是,要在專家的指導下,對企業崗位需求和任職資格進行分析,針對水、大氣、噪音等的污染治理流程和技術工藝,建立專業課程教育體系,建立能夠培養學生崗位技能的方案;充分運用校內和校外的實訓基地,打造一整套的技能培養系統,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在對專業課內容進行教學時,要根據教育改革的要求對課程進行整合,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專業教師要加強自身職業道德和知識儲備,增強實訓力度,突出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對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教學、校內實訓、校外實踐等過程都要進行研究,充分掌握學生學習的喜好,挖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動手能力,引導學生獨立自主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教與學相結合,充分融合學與做,實踐“學做結合”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逐級推進,做到“能力遞進”。
(二)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
從課程體系角度的改革,課程設計要與環保企業技術工藝崗位以及污染治理項目管理等的需求出發,滿足崗位的要求;教學內容要堅持與實踐相結合,可以將案例教學引入教學內容中,用鮮活的事例激活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了解如何運用;豐富教學方法,將情境教學、分組討論、案例剖析等內容都引入課堂,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教學效果;充分利用教學實訓基地以及校企合作等教學手段,將教、學、做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課程體系應該涵蓋教育等級的各個方面,逐級進行課程講授和能力培養,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對中級職稱資格的學生進行教學時,要明確其崗位任職的資格,確保其在基礎的職業崗位的基礎上,在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所精進,以此為基礎構建課程體系,這樣學生通過課程教學完成對資格證書考試內容的學習,達到“課證融合”的目標。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專業課程內容的開發,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比如教師、學生、崗位需求、課程安排等,基于工作任務分析法來進行。在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領域的專家和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對專業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前沿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以此為基礎來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情境和方法,訂立課程標準。此外,可以開展專業內容改革的專題研究,通過共同探討和分析,捋順改革步伐。環保產業的發展對該專業的需求不斷增大,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貫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技能學習的同時,完成學生理念和認知的培養。
教學方法和形式不能一成不變,要根據實際需求不斷進行改革。在改革過程中,不能一刀切,不能武斷專行,要集合教師的智慧,召開專業課程標準開發專項討論會議,經過頭腦風暴,制度一個可行、健全的課程標準設定。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網絡資源極易獲取,可以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和整理,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多媒體教學的使用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理論教學不能是填鴨式的教學,而是要循序漸進,根據學生的反應逐步、漸進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傳授給學生。新課改條件下,要求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互動,促進教學相長。多管齊下,為提高教學質量努力。
(四)校內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1.完善三門獨立實驗課的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果
在當前高職院校中,實驗設備都存在相對不足的情況,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按小組循環,分批次完成實驗項目。這種方式能給予學生進行實際設備操作的機會,也能使教師與學生進行指導,進行相互交流,讓師生之間更親近,方便教師就近掌控教學進度和把握教學效果。
實踐內容的改革也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評價和考核方法,不能僅僅局限在實驗課程上的表現以及實習成績。應該對單獨的實驗課進行單獨的操作考試,將考試成績按照一定的權重計入期末總成績。根據考試內容和難易程度建立三門獨立的實驗操作考試題庫,學生進行隨機抽簽考試,然后現場實驗,教師根據觀察給出成績,也能有效防止學生抄襲的情況。在獨立實驗室開放過程中,實驗室可以保持一直開放,實驗指導教師全程指導。這種獨立操作的實驗課的設立,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際操作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因為,環境監測可以走向課堂之外,所以實驗課程可以引進開放式實驗模式。學生在進行大氣污染和噪聲污染的監測時可以走出教室,走向校園,自己確定監測位置、監測內容、獨立進行監測;進而利用監測的結果對監測位置的環境進行評價,撰寫監測報告。這種開放式的實驗,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自主權,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學生通過相互協助和討論完成監測,也能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能力。
在對水污染和處理進行實驗時,要兼具綜合性和設計性。學生可以以學校食堂廢水、周圍河水、小區污水等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所學知識,設定評價指標并通過實驗確定污染程度。這樣實驗內容就不僅僅是實驗,而是延伸到實際生活污染的處理過程中來,這樣的實驗根據有實際意義,對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更有利。
2.建設校內實習基地,模擬實際操作崗位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
高職院校一般教育經費較為緊張,要充分利用現有實驗設施,建立實訓基地。為了便于設備的使用,校內實訓基地要在實驗室附近。從實際崗位的需求和要求出發,設立大氣監測、水監測的實訓崗位,一切從實際出發建立校內實訓基地。按照崗位操作流程進行操作,尋去水質樣本、進行監測、撰寫水質監測報告,對選取的污水進行處理,對處理的水質進行監測,形成閉環,一切都按照實際程序進行,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更能滿足企業生產的需求。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畢業前的時間教學時,是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強化。實踐過程中,學生能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此外,學生的畢業課題研究可以與企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探討解決問題的路徑,這樣不僅完成畢業任務,也能解決企業實際問題。
通過對高職院校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的改革實踐研究,能夠使專業教學更具有特色,使教育更貼近實際需求,培養的學生更能滿足企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