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玲
【摘要】有效課堂是廣大教育實踐者不懈的追求,能做到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課后能進行深入的剖析與反思,小學數學課堂定能成為行之有效的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方式;自主探究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讓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獲得更好的進步和發展,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和方法,使課堂成為行之有效的課堂,是值得每位執教者深思的問題.有效的課堂教學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為要適應新形勢下的課改要求,改革當前課堂教學現狀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非常必要,以下是我對有效課堂的幾點見解.
一、提高有效課堂效率——精心設計每一節課
精心設計每一節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于胸,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么備課“備”什么?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些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些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設有效的情境——活學活用
創設情境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既可用得上,又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實現有效的學習
學生在集體中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特征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興趣特征、生活學習的喜好很容易被他們接受或學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集體的教育作用,正確引導學生.合理地利用小組合作教學,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的學習.
1.重視探究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探究的最終結果并不僅僅是學生自己發現規律,更重要的是經歷了探究的過程,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體會科學的探究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怎樣能把新圖形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呢?我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嘗試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過的長方形,在實踐中發現兩個圖形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成功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就能親身體驗到知識的遷移和形成過程,從而確保了學習的有效性.
2.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是發揮學生集體智慧,讓學生共同參與、交流信息、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主動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方式.一個人要有所創造,除了個人努力鉆研和具有開拓精神外,還要有善于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合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在圖形計算這部分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我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是這樣設計的.四人一小組,一人當組長,組長記錄,其他3人分別量出手中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多少.組員有了數據,求出長方形周長,然后在組內交流是怎樣想的,最后討論哪一種方法更簡便,喜歡哪一種,把喜歡的一種跟全班同學分享.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既能展示自己的作品,又能分享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效的課堂探究——適時點撥指導
有效的探究活動并不是學生獨立的個體行為,而是一個師生互動的行為.通過教師適時、必要、謹慎、有效的指導,學生的探究才會向更深層次飛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撥指導.小組合作探究完后,我還組織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學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水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五、營造融洽氛圍——關注學習情感
有效的課堂教學應當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小學生對教師是崇拜的,視教師為偶像,教師只要對學生敞開心扉,學生會以天真爛漫的笑容作為回報.教師要尊重和熱愛每一名學生,尊重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傾聽他們的心聲,建立起師生之間溝通的綠色通道.只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輕松的學習氛圍的形成,只有感到輕松,才能做到放松,從而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優化心理狀態.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喜歡某位教師,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他(她)所教的那門學科.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常常會影響到他們的人生軌跡.每位教師都應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點燃對這門學科熱愛的火花.因此,教師要始終以民主、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傾聽、交流、探索,使學生始終沉浸在情感和思維暢通交流的課堂氣氛之中,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之目的.
六、促進有效課堂教學質量——注重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指出:“一位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位教師寫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就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不斷對自身的教育實踐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有效性.記得有人說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教師不是圣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教師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狀況、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教師永恒的追求.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只有敢于實踐、勤于思考,我們一定會找到更佳的教學途徑,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創造更大、更廣的發展空間,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適應現代的教學.
【參考文獻】
[1]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生物學教學,2003(2):4-6.
[2]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