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麗軍
【摘要】教育要立德樹人,要成才就要先做人.當代教師的任務是培養有愛、有責任感、有知識、有能力的學生,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自覺主動地將德育滲透到數學教學中,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德育熏陶,努力促進學生的智育和德育的雙向發展.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德育滲透
新課程改革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強調了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技能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也應該時時刻刻都滲透著德育教學.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責無旁貸.
一、言傳身教是滲透德育的第一入口
《孟子·公孫丑上》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衷心悅而誠服也.”教師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感染學生,以自己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教師儀表清新自然,能給人一種整潔大方的美感;提出有趣的問題,尋求精巧的解題思路,運用簡單的數學公式,繪制漂亮的數學圖形,讓學生身心都被自然美熏陶著.教師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寬容的激勵都透露出教師優秀的道德品質,對學生具有潛在的號召力,能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使學生產生與教師合作的欲望,從而達到“言傳身教”的目的.
二、講數學家故事是滲透德育的心靈窗口
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對青少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好的事例和故事能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激發奮斗的精神.我在教學中適時介紹數學家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到華羅庚幼年未受過正規教育,可通過艱苦努力,自學成才,為數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廢寢忘食、頑強抵抗病魔的折磨,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遙遙領先;在學圓周率時,我就介紹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的人,比歐洲人安托尼茲要早一千多年.在課堂上適時地介紹名人故事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這樣使德育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步內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
三、結合教學內容是滲透德育的一大法寶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先生不應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習人生之道.”教師通過滲透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僅限于一詞一句、一題一例、一圖一表,也可以是一個教學環節、一個教學過程.例如,在教學“6,7的認識”時,教材上本身就是一個大掃除的情境,讓學生在數數的同時展開對圖上小朋友的討論,使其深受愛勞動、愛清潔的教育.教學“認識角”時,可以創設引導學生到生活中找角、動手做角的情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認識了角,又感受到角的美,還無形中滲透熱愛生活、愛護公物的教育,可謂一舉多得.又如,在教學“質量單位”時,補充“每人節約一粒米,全國13億人可以節約13億粒米,重量是3 218 000克,合多少千克?”的習題.學生算出合是3 218千克的結果后,我馬上告訴學生這些米大約可以供30人吃一個月.以此來教育學生要節約每一粒米、每一滴水,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再如,教學面積的計算,在學生認識圖形、計算面積的同時,可以讓學生看地圖,了解我們的家鄉襄陽有多大,我們的省會湖北有多大,我們的祖國有多大.使學生懂得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要使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就需要科學,需要我們少年去努力學習.
四、為數學課堂搭建一座滲透德育的生活橋梁
挖掘生活素材滲透德育,需要數學教師多觀察生活,尤其要用數學的眼光、德育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和德育問題.在多觀察的同時要注重積累,隨時記錄觀察所得,為數學教學準備素材.如,學習“認識元、角、分”時,教師可設計去商場、超市買東西的情境,當發現學生在計算出現錯誤時,教師要適時向學生講清出錯給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巨大損失.學習“時間單位的認識”時,教師可先向學生說明時間的重要性.對醫生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對戰爭來說,時間就是勝利;對商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讓學生知道時間對每一種人都有著它的重要性,讓學生學會珍惜時間.這樣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就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的效率.
總之,把德育貫穿在教學中,把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觀,讓學生德才兼備,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是對常規教學的一種補充,如能恰到好處地運用,將會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余玉蘭.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擢升學生思維品質[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64-79.
[3]吳梅.關于小學德育理念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1(32):123-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