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麗
摘 要:建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為了強化工程化研究開發這一薄弱環節,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文章以國家重要熱帶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例,分析其探索重要熱帶作物“科技成果工程化、科技產品規模化、大宗產品市場化和上市產品品牌化”的發展模式,總結其平臺建設、運營管理的做法和主要成效,以期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3-0203-02
建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的在于強化工程化研究開發這一薄弱環節,加強成果轉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研究與開發分散重復、科研與生產之間“斷層”的問題,為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架起堅實的橋梁,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因此,迫切需要各中心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總結提出建設與運行新模式,增強所在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和重大關鍵技術的自主開發能力,提高現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持續發展提供示范。
1 基本情況
國家重要熱帶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經國家科技部批準,依托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設立,是我國唯一以熱帶作物為主要對象的農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瞄準國內外熱帶農業發展趨勢,圍繞國家戰略物資供給安全保障、國家熱帶作物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升級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農業“走出去”需求,開展天然橡膠、香蕉、菠蘿、胡椒、香草蘭等重要熱帶作物良種良苗繁育、高產高效栽培和產品加工的工程技術研究,開發特色的熱帶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開展技術成果的中試、生產示范與推廣。
十二五以來,中心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提出推動重要熱帶作物“科技成果工程化、科技產品規模化、大宗產品市場化和上市產品品牌化”的發展新模式,積極探索“科技+政府+企業+金融+互聯網”五位一體的運作新模式,積極優化機構設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研發基礎,強化研發、轉化條件、制度體系、運行機制等建設,在落實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推動我國重要熱帶作物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做出積極的貢獻。
2 主要做法
2.1 優化中心組織機構設置
“十二五”期間,中心不斷優化中心組織機構設置,調整了內設機構及職責,新增研發部門5個、新辦科技企業4個。中心本部是中心日常管理機構,依托熱科院本級設立,下設綜合辦公室、研發辦公室、產業辦公室3個職能部門,負責擬定中心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開展工程化技術研究開發、條件建設、開放服務、人才培養、合作交流等方面業務領導管理。研發機構是中心工程技術研發創新平臺,依托院屬單位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部級加工技術研發專業分中心和院(市)級科技平臺設立,包括天然橡膠、香辛飲料、木薯、香蕉、澳洲堅果、芒果、菠蘿、椰子、甘蔗、熱帶纖維作物、農產品加工、南藥等領域的研發部12個,相對獨立開展運營,接受中心業務指導。產業機構是中心依托院本級或院屬單位投資興辦或合作的科技產(企)業,共有35個,其中投資興辦科技企業7個,產業機構自主開展經營,接受中心監督。
2.2 健全管理制度與運行機制
“十二五”期間,中心重點建立“決策、管理、監督”三權分離的法人治理新規則,大力推進“目標管理、量化考核、績效獎懲”的績效管理新體系,著力構建“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人才管理新機制,基本形成適應中心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環境、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中心實行中心主任負責制、管理委員會決策制、工程技術委員會咨詢制管理。中心按照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運行,強化行業地位與作用;同時建立以市場主導的技術轉移轉化體系,強化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示范轉化與推廣,增強自身活力和效益。根據運行管理發展需要,中心制修訂了《工程中心章程》等系列管理制度共25個,覆蓋了中心內設機構設置及職責、人事、財務、資產、項目、團隊、基地、成果轉化、科技產業管理等各個方面,使各項工作得以有章可循,較好地推動了中心建設發展,促進了中心研發機構和產業化機構的規范、有序、良性運營,強化了中心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為中心工程技術研發、轉化與推廣、開放交流與服務等各項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保障。
2.3 加強研發人才隊伍建設
結合依托單位熱帶農業“十百千人才工程”實施,中心努力構建有利于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快速成長的環境。十二五期間,中心通過選拔培養院內骨干、引進外來英才的方式,引進博士學歷人員31人,海外留學人員6名,培養了包括“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2人、國家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等國家級專家14人次、省部級專家60人次;并強化團隊建設,建設具有國際視野和高層次創新能力的研發創新團隊及技術帶頭人17名,其中8支入選了“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團隊”、4支入選院熱帶農業科研杰出團隊。通過“固定+流動”的人才管理機制。中心建成擁有工程化技術研發、科技成果推廣和管理的團隊301人,其中固定人員268人,流動人員33人;從事研發、管理、經營分別占79.1%、9.3%、11.6%,人員配備相對合理;從事良種良苗、節本增效生產、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分利占31.3%、29.7%、29.5%、9.5%,支撐研發方向合理,團隊年齡、學歷、職稱等也得到優化,有效支撐中心研發方向。
2.4 擴大研發中試產業基地建設
“十二五”期間,中心通過依托單位在爭取的農業基本建設、修購項目等的大力支持,大大加強了研發實驗室、中試基地以及設備配置建設,新建科發用房1.58萬平方米,新購置儀器設備592臺(套),新建成工程化技術和產品研發實驗室8個、種苗繁育及產品加工中試基地6個、技術集成示范基地等17個。并重點推進熱帶作物中試轉化基地以及儋州、文昌、興隆、湛江等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規劃建設,通過與當地政府“雙掛牌”,強化產學研合作,強化熱帶農業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研發轉化。中心現建有熱帶作物專業研發實驗室21個,擁有儀器設備743臺/套,總值8291萬元,建有中試基地13個、種植示范基地31個,配套設施4.5萬平方米,形成較完整的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工程技術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廣產業化平臺,使中心更好地發揮熱作產業工程技術的集散地、輻射源和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孵化器作用。endprint
2.5 提升工程化技術研發能力
“十二五”期間,中心大力加強研發基礎工作,強化研發能力提升。積極爭取國家、部省級等各級各類工程化研發項目,依托單位在自籌經費以及自主立項項目等方面也給予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間,中心共投入研發經費3.39億元,年人均25.3萬元;條件建設經費1.6億元,年人均11.92萬元,為中心快速發展提供良好支撐條件。“十二五”期間,中心共承擔研發項目440項,其中國家級78項、省部級237項;在天然橡膠、香蕉、菠蘿、胡椒、香草蘭等重要熱帶作物良種良苗繁育、高產高效栽培和產品加工的工程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工程化研發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獲科技成果獎44項,其中國家科技獎2項,省部級獎42項;獲得知識產權授權133項(個),其中發明專利133項、實用新型專利230項、外觀設計專利16項、新品種30個、軟件著作權4項、新產品33個;主持制定標準55項,其中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53項。
2.6 加大開放共享與技術服務
“十二五”期間,中心積極搭建或利用各種平臺載體為國內外提供技術咨詢服務。通過建立中心網站、技術聯合攻關、聯合開發、技術咨詢、科技論壇、科普講座、示范推廣、人才培養和設備設施共享等形式的對外開放交流,加強對政府和行業技術的服務,助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農業“走出去”。中心大型儀器設備納入“海南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平臺”,對外開放共享有效機時70萬余小時;中試基地、示范基地向生產企業和農戶開放使用,與企業聯合開發研究成果,與企業共建研發創新實體,加快先進技術擴大推廣應用;通過“科技下鄉”“科技入戶”“科技扶貧”以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專項活動,累計為熱區九省區開展技術咨詢服務等400多場次,舉辦技術培訓班235期(場),培訓人員達5.8萬人次;派遣近80多人次赴亞非拉國家開展技術指導和科技援助6次;通過“請進來”與“派出去”方式,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20項,吸引來自巴西等6個國家的12名青年科學家前來開展合作研究,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聯合培養留學博士研究生15名。累計舉辦熱帶農業生產與加工新技術等培訓班21期,培訓來自亞非拉國家學員756人。
2.7 強化產學研合作與轉化應用
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以項目為載體,堅持產學研結合,構建了“科研+政府+企業+金融+互聯網”五位一體模式,積極與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深入、有效、穩定合作,提升工程中心的研發能力,促進技術成果在我國熱區和世界熱區的推廣應用。“十二五”期間,中心通過技術入股、技術開發等方式,與廣西明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等35家企業開展實效合作,通過技術入股、技術開發等方式,聯合研發新產品24個、推廣新品種19個、應用技術40項,促進了中心科技研發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與云南省德宏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廣西大學等29家高校、科研機構開展了項目聯合攻關、人才培養等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博士72人、碩士606人。與中國熱帶作物學會、全國熱帶農業科技協作網等16個國內行業組織和國際熱帶農業中心等9個國外組織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合作共建示范基地17個、科技創新中心4個。
3 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間,中心大力推動國家重要熱帶作物“科技成果工程化、科技產品規模化、大宗產品市場化和上市產品品牌化”,牽頭開展我國重要熱帶作物工程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較好地承擔起當好熱帶作物科技研發的“火車頭”、促進熱帶作物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排頭兵”、培養熱帶作物科技人才的“孵化器”和引領熱帶作物技術走向世界熱區的“主力軍”重任,中心實現直接收益3.9億元,社會效益58億元,核心技術輻射推廣應用面積達2400萬畝、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達85%,輻射效益達719億元,促進熱作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帶領熱區農民脫貧致富,較大地提高了我國在熱帶農業領域的知名度和話語權,示范效應顯著。在四大研發領域主要成效如下:
良種良苗育繁推一體化:建立了天然橡膠、芒果、甘蔗等良種繁育技術體系,培育和推廣了熱研7-33-97橡膠樹等新品種30個,其中,橡膠的良種覆蓋率達到85%;培育臺牙等優良芒果品種在海南覆蓋率達100%,在攀枝花覆蓋率達85%;研發甘蔗脫毒種苗在廣西等地推廣應用49.72萬畝,產量提高20%,用種量節約60%。
節本增效生產: 研發并集成了40項節本增效技術,促進了熱作產業增產增效。研創橡膠樹全程連續遞進割膠技術,減少樹皮消耗25.5-52.0%,單位面積產量提高10-15%、勞動生產率提高50-150%,推廣率達97.5%;研發重要害蟲紅棕象甲監測防控技術,田間探測準確率比國外提高2倍、致死率達93%;開發食品用木薯生產關鍵技術,在廣西等地推廣應用近30萬畝。香辛飲料產業技術體系,實現由“小作物”向“大產業”轉變,在海南等地推廣應用33萬畝,單產提高20%。
新產品加工:研發推廣加工技術43項、上市產品33個,顯著推動加工業升級發展。研發出高性能特種工程天然橡膠,關鍵性能指標大幅超過馬來西亞進口膠;研發生產木薯變性淀粉、椰纖果、香草蘭香水、胡椒調味醬等新產品5類35個品種,建成加工生產線9條,“興科牌”被授予海南省著名商標。
副產物綜合利用:實現甘蔗葉、菠蘿葉等副產物飼料化、能源化、高值化關鍵技術產業化應用,其中菠蘿葉纖維紡織產品已形成新興產業。
4 結語
“十二五”期間,該中心圍繞國家需要和熱作產業發展需求,實施我國重要熱帶作物良種繁育、高效安全栽培、產品精深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等工程技術的集成與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推動我國重要熱帶作物“科技成果工程化、科技產品規模化、大宗產品市場化和上市產品品牌化”,使中心成為熱帶作物產業工程技術的集散地、輻射源和科研與生產結合的交匯點,促進熱區農民增收和社會經濟發展,推動我國熱帶農業“走出去”,助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為我國農口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與發展起到良好示范帶動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