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陳婕
摘要:我國經濟發展步入了新常態的歷史階段,各行各業面臨著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社會形勢,這對職業院校的人才素質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敬業價值觀既是職業院校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內容,同時也是我國大力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職業院校的思政工作中,既是將國家理論落到工作實處,同時也增強思政工作的實效性。文章以敬業價值觀的培育為契合點,分析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探討其解決路徑,以適應我國經濟常態的發展,引導職業院校學生從技能人才到職業人才的轉變。
關鍵詞:敬業價值觀;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路徑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肩負著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的職業院校,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加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經濟新常態輸送新一代職業人才,是職業院校目前面臨的新任務。在本文,以敬業價值觀為培育點,結合經濟新常態的時代發展需求,將敬業價值觀融入到職業院校思政工作中,探析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敬業價值觀融入到職業院校思政工作的現實意義
職業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育合格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責任。隨著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職業院校學生在社會使命感、職業價值取向和敬業精神程度等方面表現不足。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契機,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個體的價值實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眾多思政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結合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需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價值觀為培育點,這對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講,敬業價值觀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體系。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政治色彩過濃,導致學生接受程度不高。結合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要求,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融入敬業價值觀的培育,既依托學生個人職業發展需求,又豐富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敬業價值觀為社會經濟政治發展需求與個人事業發展需求二者結合提供了新的落腳點。通過引導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愿景、敬業精神、個人價值觀與社會需求進行結合,不僅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體系,還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可接受性。
從實踐意義上講,敬業價值觀提供了思政教育的檢驗標準。長期以來,職業院校一直存在重專業建設輕思政教育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思政教育不像是其他專業,可以通過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掌握專業技能來檢驗它的教育成效。思政教育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它將社會所要傳遞的政治觀念、價值取向、道德風尚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內在品質,體現在受教育者的言行舉止之中。敬業精神對于受教育解決職業生涯發展、個人自我價值實現和社會價值的實現有很大的影響。根據新常態背景下市場經濟的需求,結合用人單位的反饋,通過大學生的敬業表現程度來檢驗思政教育的成效,可以促進思政教育的良性循環發展。
二、目前職業院校思政工作對敬業價值觀培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和我國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價值觀也應該與時俱進,賦予更多層次的內涵。作為職業院校的學生,既要繼承敬業這一優良美德,又要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但是,作為培育學生的職業院校,敬業價值觀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敬業價值觀教育觀念落后。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調整,社會職業不斷地出現細化、變更與消亡的現象,敬業價值觀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行業的變更呈現出不同的側重點。目前職業院校對于敬業價值觀的培育,還停留在傳統的敬業精神理解之上,教育觀念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另外,不同專業的受教育者所面臨的行業選擇不同,不同行業的敬業要求也有所區別,目前思政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敬業價值觀培育時,注重共性,缺乏一定的特性,沒有根據受教育者今后所面臨的不同行業來區分對待。
第二,敬業價值觀教學內容不足。從職業院校思政理論課程內容看,敬業價值觀的教學內容涉及特別少,并且不夠系統全面。除了教學內容的缺失之外,課程設置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大部分職業院校重視專業課程,把思政課程放在次要的位置,有時候由于校園活動、課程安排沖突等客觀因素,就業指導課程在某些學校通常以講座為形式,將一門課程壓縮為幾次講座,這是遠遠達不到課程的教學效果的。所以,課程教學內容和學時的不足使得思政課程徒有其名,對高職學生進行敬業價值的培育也增加了許多限制。
第三,敬業價值觀教學反饋有限。職業精神的培育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它是一種軟實力的培育,無法通過一些硬性指標來衡量。思政教學過程中采用的“考勤+平時表現+考試”的考核模式,是無法科學地反映一個人的敬業程度。同時,在高職高專人才水平評估中,幾乎沒有關于職業精神方面的指標,教學反饋甚微。另外,教學評價的主體集中在教師、學校這一塊,而實習單位、用人單位作為學生敬業價值觀踐行程度最直接的見證者,卻幾乎不參與學生思政教學效果評價,這無法對思政教學效果的改善起促進作用。
三、敬業價值觀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徑
向用人單位輸送一批德才兼備的勞動技術人員,是職業院校的生存之道。敬業價值觀的培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同時也利于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將敬業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途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立足經濟時代,豐富敬業價值觀的內涵外延
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發展需求,我國實施制造強國的偉大戰略目標,制造強國的實現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踐行。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首提的“工匠精神”,它倡導的知行合一、敬業樂業、德藝并舉的價值取向已形成一種社會風尚,這是敬業價值觀在新時代的另一種形式表達。工匠精神的價值取向與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是一致,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立足經濟時代,多維度解讀敬業價值觀的內涵,豐富敬業價值觀的內容體系,不斷汲取中國傳統文化,探索一條中國工匠精神塑造之路。除了立足時代背景,思政教育工作者也應該立足各行各業的實際需求,賦予敬業價值觀不同的行業特色,在面對不同專業的受教育者時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則,自己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將是對學生進行敬業價值觀最好的內涵解讀。endprint
(二)依托社會實踐,挖掘敬業價值觀的教學內容
教有法,但無定法。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藏的敬業價值觀因素,把責任感、溝通能力、團隊精神、自律、積極適應等與敬業價值觀相關的因素滲透到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中,使敬業價值觀的培育達到入耳入腦入心。同時,思政工作者要擺脫教材的束縛,創設學與做相結合的情境,把教學內容從書本中遷移到課堂外,依托相關企業,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在企業這一真實的職場環境中學習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的養成,從而培養大學生的敬業價值觀。另外,注重思想教育的可接受性,寓教育于活動中,比如可以邀請成功企業家或創業者現身說法,以企業家自身的成功經歷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敬業價值觀。敬業價值觀應該結合時代發展需求,把握經濟發展趨勢,讓學生在教育活動中體會敬業價值觀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三)強化反饋研究,提高培育敬業價值觀的成效性
敬業價值觀的成效,不單單是通過學生的在校表現,還需要通過學生畢業后的工作表現來檢驗。目前許多職業院校,重視學生的就業率,對學生畢業之后的工作表現,則很少進行反饋研究,從而造成了職業院校培育目標偏向于技能人才而非職業人才。因此,職業院校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從人才培養目標上應該注重學生敬業精神的培育和評估。同時,要強化對學生思政教育的監督,在學生實習期間,對于學生職業素養表現程度要進行反饋和評價。在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評價時,應該擴大評價主體,將就業市場、用人單位、社會企業等主客觀要素結合起來,建立反饋機制,強化監督改進措施,提高敬業價值觀培育的成效性。
四、結語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加強職業院校敬業價值觀的培育,既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有利于為我國培育高素質的職業技能人才,為我國經濟新常態注入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職業院校思政工作中,不斷探索敬業價值觀與思政教育新的契合點,不斷地檢驗成效,才能讓思政教育內容充滿生命力,促進思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業華,于雨晴.論大學生敬業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
[2]李麗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敬業[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06).
[3]魯昕.職業教育,加快適應經濟新常態[J].職業技術,2015(02).
(作者單位:張曉敏,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大學;陳婕,貴州省都勻市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