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屹
[摘 要]黃安倫是中國現代著名作曲家,《序曲與舞曲》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主體為中國民歌曲調。具有旋律明朗、曲調清晰、通俗直觀的特色。本文以黃安倫作品《序曲與舞曲》的曲調特色為出發點,探究其民歌主體的音樂特色,分析其演奏處理。。
[關鍵詞]黃安倫;鋼琴作品;《序曲與舞曲》;民歌主題
在我國文化大革命期間,所有的文學曲藝作品的創作都有著嚴格的限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政治因素、社會因素。對藝術家的創作靈感與創作風格造成了極大的束縛。黃安倫的曲目作品大多都包含民族特色,在當時民族傳統曲目的音樂素材比較豐富,但是開發程度并不高,因此對于民族曲目的創作有著深厚的基礎,而《序曲與舞曲》正是那一時代的作品,迫于當時的社會環境,黃安倫憑著自身深厚的音樂基礎與驚人的音樂才華,在無法改變環境的前提下,適應環境,創造出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序曲與舞曲》。本文針對其主題部分進行分析,探究其中民族主題的體現及演奏研究。
一、《序曲與舞曲》的主題研究
從《序曲與舞曲》這一曲目的主題音調可以看出,在主題旋律中出現了D語調式音階,即la、do、re、mi、sol、la。從民族曲調的角度分析,其其具有高山族民族曲調的特點,高山族民族曲調有著五聲性旋法、變頭重復手法等特點,五聲性旋法指的是以級進的旋律為主,小節內部為級進,跨小節則為跳進。而在《序曲與舞曲》這一曲目的主題音調中可以看出,主要采用級進的旋律,其中第一樂句的最后一個音與第二樂句的第一個音;第二樂句的最后音與第三樂句的第一音、第三樂句的最后音與第四樂句的第一個音均屬于跳進手法,并且是五度跳進。
圖1:《序曲與舞曲》的主題音符
然后挑選出其中某一樂句進行單獨分析,如圖2所示,其中所標注的地方是相同的音,而每一個相同音的后面都銜接著級進音,是典型的羽調式民歌特征。每一個樂句的第一個音與第二個音之間均采用級進的手法,樂句之間的銜接則采用跳進的手法,是典型高山族民歌的特點。
二、《序曲與舞曲》中高山族的民歌的特點
高山族民歌的特點中還有一種手法為變頭重復手法,也就是每一樂句的第一個音都采用相同的音,然后再用相同的第一個音慢慢發展成為不同的幾個樂句旋律。在《序曲與舞曲》的主體音符中可以看出,第一樂句與第二樂句都是采用do、re、la這種組合音的方式作為頭三個音,包括第三樂句與第四樂句也是同樣。但是每一個樂句在開頭三個月之后就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旋律。而在高山族民歌特點中有著加花型終止式的特點,在《序曲與舞曲》的主體音符中D羽前加花,然后再進入主題,這種變化方法屬于典型的高山族民歌特點。
三、《序曲與舞曲》的演奏特點
黃安倫的音樂特色,從風格上分析作品的旋律優美、類別多樣并且傾向于傳統風格,對于現代音樂風格作品很少涉及,許多作品都對應著中國相應樂器配置。黃安倫的創作以旋律為主,從風格特點上來說一向保持著宏大的氣勢,細致入微的手法,充滿動力的和聲、嚴謹的復調、色彩鮮明的管弦樂法及濃厚的民族氣息作為其獨特的個人特征。而本文研究的《序曲與舞曲》則顯示了濃厚的民族氣息的特點,黃安倫將此曲作為《中國暢想曲》的第二首進行發布,其中借鑒的民族歌曲特色主要是高山族民族曲調,本文分別從高山族民族歌曲《爸爸去捕魚》以及《歡樂歌》中的曲調分析《序曲與舞曲》中的主題部分樂曲以及舞曲主題部分的樂曲,并且結合兩首歌曲的演唱特點,分析《序曲與舞曲》的演奏特點。
經過了解得知,《序曲與舞曲》的曲調旋律借鑒自高山族傳統民歌《爸爸去捕魚》。本文結合高山族傳統民歌《爸爸去捕魚》中的語調分析其演奏方法:
結合圖1與圖3可以看出,《序曲與舞曲》主題曲調與《爸爸去捕魚》的曲調十分相似,在這一曲調的演奏過程中,需要結合民族歌曲的熱點進行演奏。在《序曲與舞曲》主題曲調中有4/4拍的兩個樂句,在演奏旋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第一樂句的最后音與第二樂句的第一音屬于同一音調,因此在演奏時需要注意氣口前運用的音與氣口后運用的音要保持一致,將兩個音進行銜接,但是不能僅僅進行同音重復的演奏,在第一樂句的最后一個音的演奏時,需要表達一種抑制的情緒,表達樂句的結束,而在第二樂句的第一個音的演奏時,要起到一個推動后面旋律的效果。在第一樂句最后一個音的演奏時需要將力度降下,但是手腕需要上提,采用指尖將音保留,給聽著一種欲止未止的感覺,而在第二樂句的第一個音的演奏時,需要換一種指法演奏,然后將后面的音順著不同的演奏方法一氣呵成。
另外將這一曲目當中的舞曲主題演奏方法單獨分析,舞曲相對于序曲而言較為負責,本曲目當中主要存在兩種曲調方法,如下圖所示:
該曲調為羽調式,旋律組合比較特殊,這種旋律的組合方式與西方樂曲有著很大的區別,西方旋律組合比較整齊,按照古詩詞的角度分析,與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的排列方式比較像素,旋律組合一般為4+4+4+4或者3+3+3。而這里的曲目中的旋律組合類似與長短句,旋律組合一般為4+4+5+5或者4+4+3+3。為了更好的探究其演奏特點,本文通過查詢治療,找到了一首類似旋律組合的高山族民歌《歡樂歌》,如下圖:
從上文曲目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曲調類型為4/4拍,而《序曲與舞曲》的曲調類型則主要改為2/4拍、3/4拍。這種方式使得舞曲更加富含跳動性。雖然應用了歡樂歌的曲調,但是并沒有按照該曲調的連線標志進行演奏,在《序曲與舞曲》中將同樣的曲調出現了兩次,但是第一次出現時是采用單旋律線條進行表現,僅僅將樂句取進行區分,并且呈現出曲調的歌唱性。而在《序曲與舞曲》的演奏是可以參考《歡樂歌》的連線提示,比如在圖:4曲調的第三樂句中的第9節、第10節、第11節與第12節,在演奏的過程中將樂句盡量演奏得較為平整,演奏者可以均勻的控制每個音調發出的音色,但是在第二次演奏的過程中,則可以參照《歡樂歌》的演奏方式,在第一樂句當中存在著氣口,然后將這些氣口在演奏時準確的表達出來,這種原本平整流暢的曲調變得活潑,充滿了跳躍性。在演奏的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的由減弱到上升,而是通過樂句中的重音使得音樂情緒自然上升。
四、結語
《序曲與舞曲》是黃安倫創作的五首《中國暢想曲》中的第二首,該舞曲在后來的演奏中經常斬獲國際性音樂獎項,如郎朗、岑偉健等均在國際音樂比賽中演奏此曲目獲得頭獎。《序曲與舞曲》中伴有顯著的高山族民族音樂特色,其曲目特點常用五聲性旋法、變頭重復手法,而演奏特點則是銜接性較強,語句之間的銜接用同音表示,但是在演奏中則是先抑后揚,實現兩個音句的過渡。而舞曲的旋律組合則是采用長短句的形式,如4+4+5+5或者4+4+3+3,與西方樂曲的整合的旋律組合有著很大的區別,顯示出了民族歌曲的熱情奔放、活潑自由。
參考文獻:
[1]張斌.黃安倫《序曲與舞曲》的創作經過與命名前后[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6,(3):33-51.
[2]吳瀅.黃安倫《序曲與舞曲玉》“指-腕-肩-腕-指”的演奏處理[J].科教文匯,2013,(28):140-141,150.
[3]劉刈.黃安倫鋼琴作品《中國暢想曲No2》節奏特點及演奏難點探究[J].音樂創作,2017,(9):124-126.
[4]黃飛.黃安倫音樂創作風格及鋼琴音詩《鼓浪嶼》[J].人民音樂(評論版),2008,(5):26-28.
[5]吳珂昕.黃安倫鋼琴作品《中國暢想曲》(NO、2)創作與演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