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賢 李紅英 曾梅珍 周銀嬌 劉新英
【摘要】 目的 分析預見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的影響。方法 90例腦卒中患者, 根據護理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每組45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預見性護理干預,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以及相關療效指標。結果 治療護理后, 研究組患者環境支持、社會功能、心理、生理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2.9307、14.1256、14.2567、11.3532, P<0.05)。治療護理后, 研究組最大尿流率、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7.0701、17.7046, P<0.05)。研究組患者便秘發生率為4.44%,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748, P<0.05)。結論 腦卒中患者行預見性護理干預可提高生活質量, 縮短住院時間, 值得推廣。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腦卒中;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7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90 stroke patien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nursing measure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quality of life score and efficacy of related indicators i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and nursing,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environmental support, social function,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2.9307, 14.1256, 14.2567, 11.3532, P<0.05). After treatment and nursing,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better 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7.0701, 17.7046,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incidence of constipation as 4.44% than 2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5.0748, P<0.05). Conclusion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can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It is worth promotion.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Stroke; 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為多發性及常見性神經系統疾病, 該病致殘幾率較高, 恢復緩慢且病程較長, 疾病進展至一定階段可致使患者發生內分泌紊亂、神經功能失調以及呼吸加快等不良后
果[1-3]。目前多對腦卒中患者施行預見性護理干預, 為明確預見性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 本研究就本院2015年6月~
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腦卒中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醫治的9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護理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每組45例。對照組中女22例, 男23例;
年齡51~81歲, 平均年齡(62.46±7.31)歲;腦干病變10例、
腦梗死20例、腦出血10例、內囊聯合基底節區病變5例。
研究組中女21例, 男24例;年齡51~79歲, 平均年齡(63.02±
7.24)歲;腦干病變12例、腦梗死21例、腦出血9例、內囊聯合基底節區病變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本次研究的方案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排除標準:哺乳及妊娠期婦女, 合并肝腎疾病、器質性病變、惡性腫瘤、精神疾病以及凝血功能障礙, 資料殘缺。納入標準:資料完整, 年齡>50歲, 無血液疾病、器質性病變、心肌梗死以及精神疾病。endprint
1. 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予以日常生活護理、用藥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及嚴密監測病情變化。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①重視患側刺激和保護。正確擺放患者的良肢位, 加強患側刺激以減輕患側忽視, 患側運用中醫護理操作進行治療如中藥封包、中藥熏洗等;避免患肢的損傷, 盡量不在患肢靜脈輸液及慎用熱水袋熱敷;與患者交談時在患側進行, 引導患者將頭轉向患側。②早期康復訓練。與患者、家屬共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 并及時評價和修改;告知患者及家屬早期康復鍛煉的重要性, 指導患者急性期床上的患肢體位擺放、翻身、床上的上下移動;協助和督促患者早期床上的橋式主動運動、Bobath握手、床旁坐起及下床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的主動訓練;鼓勵患者使用健側肢體從事自我照顧和活動, 并協助患肢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教會家屬協助患者鍛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鼓勵患者克服羞怯心理, 大聲說話, 并耐心、緩慢、清楚地解釋每一個問題, 當患者進行嘗試和獲得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根據洼田飲水試驗評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并給予相應的措施。
③并發癥防治。對于排尿困難和尿失禁的患者, 予艾條灸灸關元、中極、氣海等穴位, 2次/d。每次小便后予患者保持會陰部清潔;對于兩天未解大便的患者, 予腹部穴位按摩(中脘、天樞、關元), 2次/d, 20 min/次, 同時予大黃粉穴位貼敷神闕穴。
1. 4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4]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 采取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定其生活質量, 包括環境支持、社會功能、心理以及生理方面, 每項條目評分值為百分制, 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觀察兩組患者相關療效指標, 包括最大尿流率、住院時間以及便秘發生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護理后, 研究組患者環境支持、社會功能、心理、生理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2.9307、14.1256、14.2567、11.3532,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相關療效指標比較 治療護理后, 研究組最大尿流率、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7.0701、17.7046, P<0.05)。見表2。研究組患者中
2例(4.44%)發生便秘, 對照組患者中9例(20.00%)發生便秘, 研究組患者便秘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748, P<0.05)。
3 討論
腦卒中屬于腦血管疾病, 便秘為該病常見并發癥, 因腦卒中患者長時間臥床且活動減少, 致使腸胃蠕動減慢, 繼而易出現便秘情況, 患者用力排便容易引起顱內壓升高, 導致原有疾病加重, 誘發再梗死或再出血[5-7]。
醫治期間因疾病恢復慢且病程長, 多數患者存在抑郁、焦躁以及厭倦等負面情緒, 致使患者遵醫依從性顯著降低。為研究預見性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 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
90例腦卒中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護理后, 研究組患者環境支持、社會功能、心理、生理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2.9307、14.1256、14.2567、11.3532, P<0.05)。治療護理后, 研究組最大尿流率、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7.0701、17.7046, P<0.05)。研究組患者便秘發生率為4.44%,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748, P<0.05)。與張雪蘭[8]報道結果相
似, 表明患者行預見性護理干預能提高生活質量, 減少并發癥發生。病情評估, 入院當日通過中醫“望、聞、問、切”了解患者臨床表現、生命體征、病因以及病情狀況。評估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時采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進行評定, 日常生活能力采取改良Barthel指數(MBI)進行評定,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定, 以便為選取適宜的護理計劃與醫治方案提供參考憑據 [9]。健康教育通過分發手冊、播放視頻以及宣講形式向患者詮釋腦卒中疾病的危險因素、復發征兆、發作時的相關癥狀、康復知識以及用藥注意事項, 同時依據患者病情狀況擬定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清單, 提醒家屬及患者主動配合。心理護理, 患者入院第3天起責任護士依據患者文化程度、病情狀況、心理特征等擬定個體化心理疏導方案, 予以鼓勵與開導, 向患者說明醫治方案、護理優勢以及依從性的意義, 同時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疑慮, 列舉幾例醫治成功病例, 使患者重塑信心, 配合護理與醫治。飲食護理, 責任護士與主治醫師共同擬定飲食方案, 指導患者多食高維生素、高蛋白、低鹽以及低脂肪類食物, 以此提供充足的營養。排便護理, 依據患者生活作息安排排便計劃, 于晨起后開始鍛煉患者排便, 可將排便時間安排于早餐后35~40 min, 每日提肛鍛煉3~5次/d, 每次15~20下/次, 日常有便意時需即刻排便;無便意者可予以其坐便器, 做排便動作10~15 min, 將床頭抬高15~30°[10]。關于患者行預見性護理干預的護患關系, 需再行研究。
綜上所述, 腦卒中患者行預見性護理干預不僅能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 還能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費用,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秋敏. 預見性護理對腦卒中臥床患者便秘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3, 11(28):108-109.
[2] 馮敏. 預見性護理在急診科腦卒中患者的應用及療效觀察. 護士進修雜志, 2016, 28(7):853-855.
[3] 孟萍萍, 王珍, 程玲, 等. 預見性護理在減少腦卒中患者跌倒/墜床事故中的應用.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3):190-191.
[4] 錢海蘭, 張小培. 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的照顧者負性情緒的影響.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15):1994-1995.
[5] 陳晨.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生活能力和負性情緒的影響.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4, 11(5):702-704.
[6] 廖喜琳, 鐘美容, 蔡超群. 標準吞咽功能評估及預見性護理對老年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康復的影響. 中國老年學, 2015, 35(8):2036-2038.
[7] 樊秀娟, 張潔. 預見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研究. 今日健康, 2015(2):114.
[8] 張雪蘭. 早期主動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24):127-128.
[9] 劉有為, 劉彤, 劉艷秋. 持續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海南醫學, 2013, 24(4):618-620.
[10] 張美娜, 胡云靜, 楊利娟, 等. 預見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研究. 中國醫藥導刊, 2014, 16(4):730-732.
[收稿日期:2017-08-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