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楠
【摘要】 目的 探究協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90例腦卒中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協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及生活質量(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物質功能)評分。結果 護理后, 觀察組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物質功能評分及HAMD評分分別為(63.12±7.62)、(64.32±8.16)、(64.22±7.94)、(66.13±7.54)、(9.80±4.30)分, 均優于對照組的(74.11±7.34)、(70.13±7.55)、(74.34±7.71)、(72.31±7.94)、(15.30±6.4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腦卒中患者中實施協同護理措施, 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改善患者的抑郁情況, 效果明顯, 值得被臨床推薦使用。
【關鍵詞】 協同護理;腦卒中;生活質量;心理狀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82
腦卒中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常見腦血液循環出現障礙的疾病, 該病發病急, 并在發病時會出現意識模糊、腦神經功能喪失等[1]。隨著腦卒中發病率的逐漸升高, 對腦卒中的治療和護理引起了廣泛的重視。雖然目前醫學技術較先進, 能通過手術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但是患者致殘率也十分高, 所以除了進行有效的治療措施之外, 還需結合優質的護理, 降低患者的發病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抑郁情緒, 使患者放平心態積極配合護理和治療[2, 3]。本文針對協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腦卒中患者90例,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29例, 女16例, 年齡54~76歲, 平均年齡(65.3±3.8)歲;其中腦血栓患者18例, 腦出血患者17例, 腦栓塞患者10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30例, 女15例, 年齡59~78歲, 平均年齡(63.2±5.3)歲;其中腦血栓患者
15例, 腦出血患者15例, 腦栓塞患者1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CT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后確診為腦卒中患者;②符合臨床診斷標準;③所有患者無語言障礙、無顱腦惡性腫瘤等。排除標準:排除精神障礙和意識神志不清楚患者。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措施:①健康知識宣傳教育:護理人員向患者告知關于腦卒中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
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及時疏導和開導患者, 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緒, 放松心情接受治療;③不良反應護理:護理人員應當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應, 如果出現不良反應需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干預, 告知患者用藥的注意事項和禁忌證;
④病房護理:保持病房通風透氣和干凈衛生。
1. 2. 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協同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①協同健康宣教。定期開展健康知識座談會, 每例患者均配備一名護理人員對其進行認知宣教, 采取一對一的方式, 并告知患者對知識點進行記錄以便于患者對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在講授知識點時, 護理人員要尊重患者的文化程度, 采取患者易懂、簡單的語言或者為了使知識講解不枯燥, 方式可選擇多樣化, 例如:動畫、多媒體等, 并且在講解過程中了解患者的掌握程度, 注重交流, 對于較難問題, 護理人員要多付出耐心深入講解, 講解時間控制在15 min為宜, 為了檢測患者對知識的掌握度, 在課后對患者就講解知識進行檢測復習, 加深患者的記憶。②制定個體化康復計劃。根據患者的運動功能情況為患者制定適合患者的運動鍛煉內容和方法, 并將運動鍛煉的方法告知患者家屬。例如:關節運動的方法和要點、平衡功能的訓練方法、體位轉換的方法、行走爬梯等方法和訓練, 并監督和鼓勵患者每日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 增強患者的肌肉力量、靈活關節、提高機體平衡能力, 2次/d, 持續30 min/次即可。每天患者根據制定表上的訓練和鍛煉任務開展鍛煉活動。對患者每天完成鍛煉情況進行評分, 評分低的患者在實施單獨指導。在患者進行鍛煉運動的同時, 家屬也要配合患者, 給予患者的信心和精神支持, 幫助患者完成訓練。③集體教育。在患者住院期間, 向患者宣傳關于腦卒中疾病的知識, 包括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先兆表現、藥物不良反應等, 腦卒中發病后正確的處理和急救措施以及飲食安排、生活護理、鍛煉等內容。給患者創建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建立患者康復的信心。
④出院后隨訪。在患者出院后每周電話訪問患者的身體狀態, 了解患者在家進行康復訓練的完成情況, 記錄患者遇到的問題并及時為患者解答, 指導患者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和制定下一計劃。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采取HAMD對患者的抑郁程度進行判斷評估;得分<8分為正常, 8~20分為疑似抑郁, ≥21分為抑郁, 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高;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對患者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功能及生理功能進行評價, 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后, 觀察組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物質功能評分及HAMD評分分別為(63.12±7.62)、(64.32±endprint
8.16)、(64.22±7.94)、(66.13±7.54)、(9.80±4.30)分, 均優于對照組的(74.11±7.34)、(70.13±7.55)、(74.34±7.71)、(72.31±
7.94)、(15.30±6.4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社會無形節奏日益加快, 人們的不健康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蔓延, 亞健康的人群日益增加, 腦卒中發病率也逐漸升高, 對腦卒中的治療和輔助護理也得到廣泛的重視。腦卒中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常見腦血液循環出現障礙的疾病, 該病特點主要表現為發病急、腦神經功能喪失、在發病時出現意識模糊等[4, 5]。隨著科學技術發展, 目前醫學技術較精湛先進, 腦卒中能通過手術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但手術會導致患者致殘率也十分高, 所以除了進行有效的手術治療措施之外, 給予優質的護理措施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發病率, 達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6]。經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施協同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在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和物質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和HAMD評分上均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 協同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促使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樣才能降低患者腦卒中疾病的復發, 這對穩定患者的病情起到積極作用[7, 8]。
綜上所述, 協同護理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一套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指導計劃, 并督促患者按照計劃表的內容實施, 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 提高生活質量;協同護理同樣重視患者心理狀態, 進而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緒, 積極面對生活。協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具有很好的影響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莉莉, 馮喜萍. 協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2(14):54, 56.
[2] 阮征, 劉芳. 協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照顧者負擔影響的調查分析. 護士進修雜志, 2015, 15(20):1892-1895.
[3] 趙雪萍, 薛小玲, 蘇翠紅, 等. 協同護理干預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 中華護理雜志, 2012, 47(3):206-208.
[4] 鄧汝瓊. 協同護理干預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與照顧能力的影響. 中國社區醫師, 2017, 33(20):134-135.
[5] 韓翠華. 協同護理干預措施對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 中國農村衛生, 2016, 47(18):9.
[6] 魏桂萍. 協同護理干預措施對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 基層醫學論壇, 2017, 21(9):1073-1074.
[7] 居海艷, 吳婕, 周建梅, 等. 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 現代臨床護理, 2017, 16(4):16-20.
[8] 崔鈺春, 黃燕梅, 吳秀華, 等. 協同護理干預模式對社區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5, 4(13):25-26.
[收稿日期:2017-08-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