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摘 要]本文認真剖析了農村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應對措施,對農村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農村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和教師對孩子既要有責任心,更要有耐心。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 ;行為習慣 ;幼小銜接; 成因對策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平穩過渡、合理銜接,即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相互聯系。經過了一個多學期的調查了解,農村小學生留守兒童居多,學生心理、行為習慣的不良的狀態主要表現在心里脆弱、孤僻,體現在行動上為:不講衛生、缺乏愛心、冷漠、缺少激情……
一、農村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
許多新一年級的學生之所以不適應小學生活,大多是行為習慣上的小細節,有的因為老師沒有摸摸頭抱抱就以為老師不喜歡自己,有的覺得老師不笑就討厭....其實對這些不良行為習慣細節的糾正,是當前“幼小銜接”課題的關鍵。學生存在上述的不良習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響是主要原因。
二、幼小銜接教育的現狀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
在家長的問卷調查和交談中發現,由于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教養態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不當,造成很多家長重視技能技巧的訓練而忽視幼兒的全面發展,重視短期成效而忽視幼兒的終身發展,甚至有的家長出于急進心理而超前訓練,竟將一年級的課本內容提前交過幼兒掌握。他們關注的是孩子在學校學會了寫字、拼音、還是算術,關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聰明,忽視了生活良好習慣的養成,致使幼兒在入學后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入學初感學習很輕松,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不專心,不認真等現象,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增加,“儲備知識”用完了,又缺乏認真學習的習慣,這時就出現了適應 困難,導致學習“沒后勁”等問題。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家庭經濟日益變好,家長對子女愛護倍增,要什么有什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動手做。導致了這些孩子自理能力非常的差,什么事情都要依賴家長。進入小學后的許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動手做的,這些自理能力弱的孩子無從下手,這無疑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很大的傷害。
2.學校教育方面
幼兒教育小學化在部分幼兒園中,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日趨嚴重,不少的幼兒園將小學對學生的行為規范要求搬到幼兒園來。比如對老師要絕對服從,要聽話,不許頂嘴,不許辯解;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許開小差、做小動作、說話,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問題要舉手;課間要安靜地休息或做游戲……這些要求用于規范小學生的行為尚有些偏頗,用于規范幼兒的行為就更顯荒唐。不少幼兒園不注重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不是組織幼兒從游戲中學習,而是要求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做作業。講課時一味向幼兒灌輸知識,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圖案色彩,缺少生動的游戲。課后要求幼兒做作業,一個字母或一個字抄寫十遍甚至一頁,還有計算、英語、常識等等,作業一大堆,幼兒園里做不完,回家還要做。
三、農村小學生克服不良習慣的對策
針對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在此,我提出幾點對策與大家探討。
1.幼兒園:大班盡量貼近小學生活
現在,許多幼兒園都把“幼小銜接”當做重要的工作來抓。小朋友一升入大班,老師就要開始給他們做心理準備,樹立他們是大孩子、小主人的觀念,讓他們從心理上長大,對小學有很向往的感覺,期待到小學去讀書,同時從課堂到言行舉止和生活方面規范他們,比如上課的坐姿等等。總之是要讓大班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盡量貼近小學。
老師的授課方式也要比中班、小班更嚴厲。老師在教學中舉例也會盡量貼近小學教學事例:比如課間做操,小班的小朋友都是模仿做些卡通的動作,而大班的孩子就要和小學一樣做規范的動作。包括課堂上的游戲也是和小學的游戲接近,讓孩子漸進式適應。
同時配合些交流活動,如讓幼兒觀看大班情景表演:讓幼兒改正不愛惜書籍,不保護玩具的不良行為習慣;讓幼兒改正攻擊同伴的不良行為習慣;讓幼兒改正不愛洗手,不勤剪指甲的習慣;讓幼兒改正在課堂上亂竄,不遵守課堂紀律的行為。這些活動無形中都在潛移默化地告訴小朋友,小學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讓他們心理上有準備。
2.小學:漸進式改變培養好習慣
首先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必備因素,從而培養幼兒的各種姿勢、任務意識和良好的傾聽習慣,讓幼兒帶著任務去傾聽。比如通過復述故事,培養幼兒用心聽的習慣,正確的坐姿,正確的舉手姿勢,正確的握筆姿勢,科學地用眼、用腦小常識,愛護學習用具,單獨完成當天的功課等習慣。
其次是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在組織集體活動時,幼兒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限制自己不應該擾亂的生活習慣、社會秩序,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在一個集體里,就要有一定的約束力,不能違反。例如:排隊時不能擁擠、大聲喧嘩,收玩具時擺整齊,不能爭搶別人的玩具。
再次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小學與幼兒園最大的不同在于,幼兒園里每天都有幾名老師與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孩子們的一舉一動幾乎都在老師的視線范圍之內,每天老師都會不斷地提醒小朋友要洗手、擦臉,臟東西不能往嘴里放等,可是到了小學后,每班僅有一個班主任,需要孩子自己學會照顧自己,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最后,為了提高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學會自己排隊打餐,收拾餐桌。在教學過程中承擔老師的小助手,協助老師管理好班上的孩子。在游戲結束后,讓孩子自己清理場地等,通過持之以恒和循序漸進的練習,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但是我們在幼小銜接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和探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探索、研究有效促進幼小銜接的途徑與方法,為幼兒盡早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奠定良好基礎,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孫麗萍.農村小學生不良行為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5.
[2]李秀,陳寶華.幼小銜接中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社科教育版,2008.
[3]胡永紅.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表現與對策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