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金萍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在英語學習中表現的特別明顯,從教十多年來,每屆學生中都會有這樣幾個學生:學習上漫不經心,消極被動,自暴自棄,成績極差。找他談話,他會說:我學不會,真的,小學6年我都試過了,英語就是學不會,我已經放棄了。
學生是怎么形成這種習得性無助的呢?主要是學業不良狀態的長期積淀,一部分學生曾經努力過,也曾經灑過汗水,但無論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敗,很少甚至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一次次的失敗,促使他們對此做出了不正確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強,智力低下,不是學習的材料,因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舉起了白旗。無助感與失尊感均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經過無數次的重復、無數次的打擊以后慢慢養成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
習得性無助對學生有什么危害呢?習得性無助對他們的影響很大,干擾學生的正常生活,阻礙他們成功,主要表現在降低成就動機,降低自我概念,降低自我效能和產生消極定勢等方面。人在多次遭遇失敗并得到自己和他人消極評價時,會逐漸形成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認定自己一直是一個失敗者,從而阻礙他們方方面面的成功。
如何打破學生的習得性無助呢?經過我多年的實踐,認為以下幾個方法 比較有效,現分享給大家:
一、融洽的師生關系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改善學生學習的前提,贊科夫曾經說過:“就教育工作的效果來說,重要一點是要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會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并會在課堂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從而讓學生獲得不同的感受。
初中生的學習是非常被動的,他們相當的依賴老師,對于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尤其明顯,如果他們沒有碰上自己喜歡且也喜歡他們的老師,他們的學業可能就越來越糟糕。因為反復的失敗已經讓他們灰心喪氣,失去信心。這時老師的鼓勵和幫助尤其珍貴。因此老師的情感教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積極發揮老師的期望效應,它能有激勵和促使學生超著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老師再采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來幫助學生克服對英語學習的情感障礙,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熱情,不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二、積極的心理暗示
任何變化的發生都依賴于信念的變化。如果學生本身都給自己設限,認為自己學不會,學不好,那么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其實每個學生的潛能都是無限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打破其根深蒂固的信念障礙,將學生身上的潛能開發出來,幫助學生達成理想。
我記得《窗外的小豆豆》里小林校長每次見到小豆豆都會說:“你真是個好孩子。”這句話對被從外校開除的小豆豆來說非常有意義,影響也極大。她也認為自己就是個好孩子,應該做好孩子該做的一切。同理,如果我們對那些英語學困生每天都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效果是不是也會很好呢?我連續做了兩年的實驗,效果還是不錯的。如果我想改變某幾個學困生,我會經常在班里說:經過近期的觀察以及我十幾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某某學習英語非常有潛力,不信我們看他們下次成績,平常多挖掘他們的優點,無論是課堂上還是作業只要有進步就表揚。當然他們的進步是和自身相比較而不是橫向和別的學生對比,對他們的積極行為、正常努力和學習進程中的表現作出及時的反饋,使學生感到自己的行為是能夠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從而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這樣,形成良好的自控信念就有了堅實的基礎,自信心才能得以提高。
三、合理的目標設置
很多習得性無助的學生也有學好的愿望,但是由于他們拉下的課程太多,根本沒有能力跟上老師現在的節奏,他們的實際水平可能還僅僅是小學4年級或5年級的水平。而中學的教學難度和教學容量以及綜合能力訓練極大超出了他們的可接受范圍,這是他們厭惡或放棄英語學習的主要原因。
因此老師要給他們設置“合適”的奮斗目標,創設成功的體驗情景,設置他們蹦一蹦可以夠到的目標,這樣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激發出來,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老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并設置新的目標,由低到高,循序漸進,不斷的成功會使人建立起穩固的自我效能感,學生的學習成績才可能穩步提高。
四、恰當的學習方法
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和目標,如果沒有合適的學習方法,可能又會不斷遇到挫折和困難,最終放棄學習。老師要及時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找到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可以從如何預習,如何記筆記,如何整理錯題,如何復習等最基本的著手。可以用榜樣法,給他們安排一個學習習慣很好的同學做同桌讓他去模仿,養成一定的好習慣后再慢慢的學會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查漏補缺等個性化的東西,逐漸形成適合自己學習方法。
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習得性無助”問題是一個普遍的問題,老師要及時發現問題,采用合適的策略來幫助學生消除這種障礙,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只要我們不拋棄,不放棄,找準學生的心理需求點,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建立穩固的自我效能感,相信學生的“習得性無助”問題會越來越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