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世鑫
現代教育手段作為一種教學過程中的新事物,與教育改革和教學創新同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現代教育手段,通過教學情境創設可以對作為文學接受主體的學生從文學接受過程諸方面進行引導,使其更形象、更有效地完成文學接受,從而有效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新課標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這樣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有益的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作品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語文教學中不論是從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還是從應試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的日益深入和現代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的日漸成熟。一種不同于傳統教學的現代教育手段正在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基于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教育手段正在教學過程逐漸替代傳統教育方式,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大綱的修訂,教育理念的更新。語文教育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而不變的卻是語文教學仍是以教材為媒介,以閱讀教學為主。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是文學接受活動中教材文本的接納者,學生對課文的學習理解過程就是一次文學接受活動,但又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接受,在學生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與教材的中介者,其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而教師的導向作用就是通過教學手段來實現的。教學手段的變革雖然不能改變語文學科的目標及性質,但傳統教育中受制于語言的教學內容、觀念、方法模式等將通過現代化教育方式而解決。所以,研究現代教育手段在教學中的影響,對教育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
一、現代教育手段可以引導學生的期待視野
作為課文接受主體的學生,在課前或課上對文本的閱讀中,往往會形成既成的思維指向與觀念結構。這一時期的學生,由于多種復雜原因,使他們對文本所要出現的形象和意蘊有不同的期待。而每一個學生的期待卻又與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目標不盡相同。所以面對處于期待中的學生們最需要的是直觀的圖像或聲音來引導其朝向教學目標靠近。如講讀魯迅的《故鄉》時,初讀課文中“橫”、“蕭索”等字眼時,會期待著一位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人物出現。這時教師輔之以圖片及音樂,等到讀到中年閏土這一情節時,播放中年閏土圖片,一個飽經風霜、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被貧苦生活和剝削階級壓迫的中國舊社會勞動人民的形象立即展現在學生面前,并使其深深地印在每位學生的腦海中。
二、現代教育手段可以減少學生在文本接受中的誤解
就文本接受的開放性而言,“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為學生的性格特點、閱讀方式、思維出發點的不同,出現這樣的現象(誤讀)是不可避免的。但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應該在肯定語文課堂的開放性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準確的理解文本主題。然而,在傳統教學方法中語言引導無異于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限制學生思維,而運用多媒體教學卻能克服這一難題。如在閱讀之前首先輔之以圖片或視頻,將學生思維進行簡單的引導。在解讀《自題小像》時,學生在接觸文本前首先播放關于日俄戰爭的視屏,并有側重的展示關于中國觀眾的丑態。這樣學生就會結合魯迅的經歷、創作風格及視屏信息,不難讀出一個愛國志士,誓為革命獻身的精神。而不至于許多學生看到“神矢”“荃”等字眼時,會將這首詩誤讀為作者在感情的困惑當中無以逃遁。
三、現代教育手段可以使學生與文本盡快產生共鳴
就文本閱讀而言,閱讀教學希望學生能夠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間產生思想或情感的共鳴。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有反復的閱讀,通過聯想或想象,在頭腦中對文本文字進行反復加工,才有可能產生共鳴。但教學過程不同于一般意義的文學接受,教學應該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是一種有目的,要求效率的文學接受,許多學生由于閱讀速度、閱讀方法、情感調動等因素的影響。在規定時間內很難與文本產生共鳴。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輔之以方法來引導,通過形象的聲、色引導,填補學生閱讀文本時所產生的情感上的空白。如教讀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時,只靠讀學生很難理解作者在行文中的情感流露:為什么魯迅把自己在仙臺受到的優待感受為“物以稀為貴”為什么對在東京的清政府留學生感到失望,為什么魯迅在“看電影事件'后決定棄醫從文。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的史料,清朝末年中國的狀況,魯迅留學日本的初衷,了解了這些素材后,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自然很容易深入文本,與之產生共鳴。
四、現代教育手段可以延長延留時間
我們認為文學延留的時間長短與作品價值有直接關系。但對于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來說,閱讀的對象是指定的,由于閱讀次數以及學生與作品達到共鳴程度的不同,決定了延留時間的長短。但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可以使學生所得到的信息不再局限于文本文字。根據香龍——韋弗的傳播學理論,現代教育的運用可以豐富信息編碼方式,增加信息傳輸通道,可以達到延長延留時間的效果。
現在語文課堂上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閱讀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快的走進文本,與作品對話。本人認為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介入可以克服傳統教學中語言、圖片情境創設的模糊性,而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將文本中的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
現代教育手段的介入,使教學手段更加豐富。但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人們對其的看法不一。筆者認為,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介入教學,其對教學的影響利大于弊,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斷琢磨,反復探索,在實踐中找出合理的利用方式,以更好地指導教學。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景陽.語文教學論[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秦訓剛 晏渝生.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北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王標.初中語文實施難點與教學對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