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目標是推動供需匹配,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2016年12月2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將扮演關鍵角色。促進農業向綠色發展轉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從田間到“舌尖”的安全,以綠色、安全、高品質的農產品滿足群眾消費升級的需求,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夯實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基礎
實現農業綠色轉型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導作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不斷夯實綠色農產品供給側基礎。2014年以來,國務院出臺若干政策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津縣也加快了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截至2016年底,全縣農業企業發展到185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6家。龍頭企業81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9家,市級級重點龍頭企業41家。共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410家,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服務業等各類農業農村特色產業。社員發展到1.86萬人,帶動農戶4.36萬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244家,引導和鼓勵家庭農場經營者通過土地流轉,適度集中土地,規模生產,發展標準化種植養殖。上述農業經營主體擁有一定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進行綠色生產的主力軍。今后要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堅力量,出臺稅收優惠、技術扶持等支持政策,成就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隊伍和鄉村工匠。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還應加快環境教育立法,加強宣傳,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綠色思想意識,轉變其面對經濟利益和食品安全雙重選擇時偏好于經濟利益的狹隘思想,使之正確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提高參與綠色生產自覺性;積極發展農業科技應用教育,加強綠色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培訓,提高生產者科技素質及運用綠色科技致富的能力。
二、加強科技創新,強化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技術支撐
農業綠色轉型的實質是用農業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等現代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使技術創新嵌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并提升全產業鏈的綠色安全度。技術體系是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沒有其支撐,農業綠色發展難以實現。近兩年,利津縣在農業科技創新上,通過基地共建、技術合作等方式,吸引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入駐。如與青島農業大學合作,先后有20余項技術成果成功轉化,推廣面積已達2萬余畝。全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5%以上。但目前綠色農業技術體系尚不完善,缺乏成本低、技術含量高、操作簡單、效益高的先進技術。要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引導科研人員按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方向培育新品種;加大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研發和推廣力度,推廣水肥一體化、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新技術,為實現化肥和農藥零增長提供技術支撐;加強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發,實現循環型、清潔化的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全面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綠色產能的增長接替邊際產能的退出;積極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發展“智慧型”綠色農業,促進生產要素配置合理化、大幅提升綠色農產品供給側質量。
三、加強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保障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產品安全
綠色農業應全面實行標準化生產及安全追溯,可以確保能夠保證農產品供給側安全。近幾年,利津縣農業的標準化生產有了較大進展。重點打造了良興蔬菜、志強農作物合作社、廣美農場、綠康食用菌合作社、臨河瓜果合作社5處標準化生產基地,充分發揮基地示范帶動作用,不斷擴大標準化覆蓋面,進一步提升全縣農產品種植、生產標準化水平。同時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認證,穩步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不斷擴大“三品一標”農產品市場占有率。截止2016年底,全縣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60個,綠色食品11個,認證總面積13.41萬畝。同時,利津縣不斷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注冊農產品商標70多個,注冊了“臨河蜜”甜瓜、“津綠”蔬菜等一批瓜菜品牌,推動了全縣優勢農產品的發展。“維果思”、“黃河口”等被評為省著名商標,“一大早”被評為國家馳名商標。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正穩步提高。但目前全縣還存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及可追溯體系尚不健全,為此,未來應重點做好如下工作:按照 《種子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農藥管理條例》等規定,加強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準入管理;制定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全面開展農產品重點生產基地環境監測,對化肥、農藥、獸藥的使用量進行管控,凈化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系統,拓寬條形碼、二維碼等可追溯標簽的使用范圍,提高農產品安全溯源與召回能力;加強政府監管,加大對農戶不規范生產行為的處罰力度,對采用循環方式生產、限額使用農藥和化肥的農戶給予財政補貼。
四、完善綠色農業投入機制,健全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
資金是農業綠色發展的保障,要加大對農業綠色發展的項目、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要大力支持,通過資金的支撐為農業綠色發展保駕護航。近幾年,利津縣將政府工作前移,主動靠前搞服務,重點加大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科技示范推廣等關鍵領域的資金投入,最大限度的發揮上級扶持資金的使用效益;并主動與上級金融部門對接,積極破解融資難題。
盡管我國的金融體系對綠色發展模式有相應的支持制度,但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金融體系尚不完備。今后要逐步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參與、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綠色農業投入體系,推進綠色農業向縱深發展。以財政扶持、稅收減免、設立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基金等方式,支持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綠色農業技術培訓、綠色產品營銷服務。改革現有的農業補貼方式,把對農業的支持與環境保護相掛鉤,通過綠色補貼引導農民采用綠色生產方式、推廣綠色農業。加快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戰略轉型,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擔保機構+農戶”等信貸模式,為綠色農業產業化主體提供資金支持。逐步完善保險制度等,提升農業生產的投資收益,激勵和引導民營資本投資特色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等產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