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娜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中醫保健在體弱兒治療當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從2015年1月起到2016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所有體弱兒中選取其中的80例患兒,根據不同的保健方法將這80例患兒分為常規組和中醫組,兩組各40例,常規組給予常規保健治療,中醫組在常規保健的基礎上給予中醫保健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保健治療效果。結果:中醫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常規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77.5%,P<0.05;中醫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2.5%,常規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5%,P<0.05;中醫組患兒家長的兒童保健知識掌握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中醫保健在治療體弱兒的應用中能夠顯著提高體弱兒的治療效果,患兒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掌握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體弱兒;中醫保?。恢委熜Ч?/p>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weak childre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Period of were all weak son of one of the 8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care will be the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80 cases, two group of each 40 cases, norma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are, Chinese medicine group were treated in routine care given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children health care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iciency of the TCM group was 95%, and the total clinical efficiency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as 77.5%,P < 0.05.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Chinese medicine group was 12.5%,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routine group was 35%,P < 0.05. The knowledge of children's health care in children of children of Chinese medic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weak s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weak son,Parents of child care knowledge mastering rate,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worthy of clinicalPromotion.
[Key words] weak;TCM health;Treatment effect
【中圖分類號】R6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2-0-01
體弱兒屬于高危人群,與正常健康兒童相比,體弱兒的其他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要高出許多,近幾年來,我國的體弱兒數量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體弱兒對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為了改善體弱兒的體質,提高體弱兒的治療效果,本文對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間的80例體弱兒的常規保健和中醫保健治療效果進行簡要的研究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5年1月起到2016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所有體弱兒中選取其中的80例患兒,這80例患兒均符合《兒科學》中體弱兒關于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以及單純性肥胖等體弱兒的診斷標準。根據不同的保健方法將這80例患兒分為常規組和中醫組,兩組各40例;在常規組的40例患兒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在2-35個月之間,平均年齡為(12.5±3.4)個月;在中醫組的40例患兒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在3-36個月之間,平均年齡為(13.7±4.8)個月。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兒科學》中體弱兒的診斷標準,患兒年齡在36個月之內,患兒家屬均簽訂了本次試驗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年齡大于36個月的患兒,有先天性疾病或家族遺傳病史的患兒,高危患兒,明確診斷有其他疾病的患兒。
1.2 方法
1.2.1 常規組。常規組的40例患兒根據兒童保健規范,利用婦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統,按照4-2-2-1的模式進行常規健康體檢,然后根據體檢結果給予健康宣教和健康指導,對體弱兒進行專項管理。endprint
1.2.2 中醫組
中醫組的40例患兒在常規保健的基礎上給予中醫飲食起居指導和中醫穴位按摩指導,中醫飲食起居指導主要是對患兒進行藥膳調養,藥膳調養的頻率為1個月1次。醫護人員要指導患兒家屬對患兒進行穴位按摩,每天進行1次按摩,其中年齡在6個月到12個月的患兒,給予捏脊和摩腹;18個月到24個月的患兒對其柔迎香和足三里兩個穴位進行按摩;30個月到36個月的患兒進行四神聰穴位的按揉,按揉的次數為1天1次,其中捏脊的頻次為每捏3-5次,摩腹和穴位按揉的頻次為每次100-150下。再對中醫組的40例體弱兒給予針對性的中醫保健強化指導,比如捏脊的時候,平均每3次進行一次提捏,摩腹和穴位的頻次從100-150下增加到200-300下。
兩組患兒均進行為期6個月的保健治療。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兒在保健治療期間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腹瀉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情況;自制兒童保健知識掌握程度調查表對兩組患兒家長的兒童保健知識了解和掌握程度進行調查和評估,其中兒童保健知識的相關內容包括兒童預防接種的順序與時間、小兒體檢時間、母乳喂養的時間和好處、添加輔食的時間、添加輔食的順序、小兒每天曬太陽的時間、維生素的攝取量、如何進行小兒體溫的測量、小兒體溫超過多少時需要給予退熱藥物進行退熱治療等[1]。其中,患兒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超過80%為完全掌握,掌握程度在40%-80%之間為基本掌握,掌握程度不足40%為不了解。
療效判定:經過治療后,患兒的身體素質有顯著提升,且不存在其他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判定為顯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的相關炎癥消失,患兒的身體素質有所恢復判定為有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的身體素質沒有好轉判定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100%[2]。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所有數據用 SPSS 13.0 統計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的保健治療效果
從兩組患兒經過6個月的保健治療來看,中醫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常規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7.5%,中醫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兒的保健治療效果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兒在保健治療期間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從兩組患兒在保健治療期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來看,中醫組和常規組兩組患兒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和腹瀉等并發癥,其中中醫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2.5%,常規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5%,中醫組患兒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如表2所示。
2.3 兩組患兒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從兩組患兒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來看,中醫組患兒家長的兒童保健知識總掌握程度為92.5%,常規組患兒家長的兒童保健知識總掌握程度為75%,中醫組患兒家長的兒童保健知識掌握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兒家長的兒童保健知識掌握情況如表3所示。
3 結論
3.1 體弱兒的基本概述。對于體弱兒,目前臨床上尚未給出明確的定義,由于先天不足或者后天反復疾病困擾導致生長受到明顯阻礙和影響的兒童,在嬰兒出生滿1個月后體重增長不足600g的統稱為體弱兒。
對于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最直接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嬰幼兒的體重,通常情況下,嬰兒的體重能夠反映嬰兒近期的營養和健康狀況。據了解,新生兒出生后的前6個月時間內,嬰兒的體重增長速度最快,其中第1-3個月大約每個月能夠增長800-1000g,從第4個月-6個月每月增長量大約為600-800g,嬰兒的最低標值不低于600g,如果嬰兒在出生后的前6個月內每個月體重增長量不足600g,均屬于體弱兒的范疇[3]。導致嬰幼兒體弱的因素包括嬰幼兒的喂養情況、日常護理情況、疾病情況以及營養攝入情況等。除了用體重來衡量0-6個月的嬰兒之外,超過6個月以上,患有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以及小兒單純性肥胖的兒童均稱之為體弱兒。
3.2 體弱兒的中醫保健效果。對體弱兒給予中醫保健治療和指導,一方面給予患兒藥膳調養,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胃口,增強患兒的食欲;另一方面,給予穴位按揉、捏脊等保健方法能夠有效的改善患兒的臟腑功能,通過捏脊調整患兒的陰陽失衡、調和臟腑,具有活血通絡、消食積、調脾胃、通經絡的功效;摩腹能夠健脾和胃、促進患兒胃腸蠕動和消化能力,顯著改善患兒的食欲。有相關研究表明中醫保健能夠有效改善體弱兒,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其總有效率為88.9%,本次的中醫保健效率為95%,顯著高于常規保健的77.5%,與其他相關研究結果保持基本一致,具有顯著的臨床推廣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尹超群,楊衛華,呂細華.體弱兒的中醫保健效果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6,14(23):56-58.
侯斌,賀衛權,袁紅艷.捏脊在兒童保健體弱兒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8):43-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