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博
【摘 要】本文基于語文學科的基礎性與高職教學的本質,探討高職學校大學語文教學的改進之路,力圖尋找出人文素養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中的落腳點。
【關鍵詞】職業教育 大學語文 反思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008
愛因斯坦說:“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非常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強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美和道德上的明辨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薦教育素質的決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而現代職業教育要建設是“以就業為導向,以人為本”的培養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外,還要讓我們的學生能日常自然地交流、能在面臨工作機遇時得體地推銷自己,在工作完成后能夠下筆成文來進行反思與總結,能夠對專業問題出口成章,能夠在面臨困境時能從書籍中汲取安慰與力量。因此,就必須找好人文素養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中的落腳點。
語文教學對于人文素質的培養具有先天的優勢,語文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個是“語”,一個是“文”,這是我們每天的社會交往中如同吃飯、喝水一樣都少不了的兩個方面。語文教學是育人的教學。那么我們來反思一下我們的語文教學在觀念里是什么樣子的:教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PTT幾十頁,上完之后學生覺得完全沒有收獲,課堂有效教學時間少得可憐。要搞好“以就業為導向,以人為本”職業教育,必須進行語文教學創新與改革,首先我們要進行反思:
我們在教誰?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大學語文的課堂教什么?我們是怎么教的?我們如何來評價教學成果?基于以上的反思,可以已經認識到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不能僅以過去將其作為人學的方式來進行授課,而應將職業教育與人文素養的培養融合起來,進行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思路如下:
首先教師改觀念,要認識到高職教育的本性,同時了解學生所學專業,認識到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最好能與職業素養的培養結合起來的,由以往的重知識傳授轉到重能力培養上來。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讓我們的學生日常能自然地交流、在面臨工作機遇時能得體地推銷自己,在工作完成后能夠下筆成文來進行反思與總結,對專業問題能夠出口成章,在面臨困境時能夠從書籍中汲取安慰與力量。
其次,教學內容層面的改革,教學內容在注重普適的同時,選擇一些崗位能力培養的內容,編制學材。教學形式上,課堂實授、網絡平臺與群體互動、學習互助小組等。教學手段上,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教學融合。教學方法上注重使用具有針對性、多樣性、參與性,與職業環境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
再者,關于教學的評價上,教師要在考慮將教、學、做一體化,從而使教學評價既有過程性評價又有終結性評價,運用形成性評價來評價教學成果。
另外,教師本身的素質方面,要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增強語言的文學性與專業性。
高職語文的教學不僅要有普適的價值教育,更要融入到專業能力的培養中去,只有與專業融合,才能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許良英,李寶恒,趙中立譯.愛因斯坦文集[M].商務印書館,2010,1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薦教育素質的決定,19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