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菊
摘 要:本文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把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深刻內涵,探索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與五大發展理念的契合點,打造圖書館城市創新空間、城市文化協調空間、城市文化綠色發展空間、城市文化開放空間、城市文化共享空間,并將五大發展理念融入廊坊市圖書館空間再造實踐。
關鍵詞:發展理念 空間再造 創新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02
一、引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拓展當代圖書館服務的空間與維度,圖書館未來發展應融入“五大發展理念”,進而助推圖書館應用新技術、提供新服務、打造新業態,為圖書館增強發展新動力,為圖書館蓄積發展新動能。
先進的現代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需要公共圖書館具備閱讀空間、休閑空間、娛樂(多功能)空間、共享空間、創客空間等服務空間。人們在圖書館自由、寬松、便捷的服務空間里看書、學習、聆聽講座、觀看展覽、休息、就餐。
二、五大發展理念與圖書館空間再造的契合
1.創新——公共圖書館城市創新空間
圖書館城市創新空間(創客空間)則是創新理念與服務空間相結合的產物,它由信息資源、新技術應用、交流社區等組成,以信息共享空間為基礎,以新技術應用為主導的讀者體驗區,以最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和通訊設備為基礎,把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讀者聯在一起,為讀者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務和社會交流空間。這種空間集拓展性、新穎性、普適性、靈活性、公共性為一體,需要適當的建設場地,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館員以及過硬的技術團隊作為后盾。必要時需要改變圖書館以前的物理空間和結構,需要熟悉運用新型技術設備、數據庫軟件、電子閱讀器、手機二維碼、NFC功能等等,當然這些革命性的改變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有序推進。
2.協調——公共圖書館城市文化協調空間
城市文化的協調發展是促進市民素質提高的內在要求,同時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有延伸輻射作用,圖書館作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其功能,需要協調各個方面的工作范疇,實現協調發展。無疑,圖書館除了提供文化服務的工作之外,還有館藏資源建設、新技術引進、人才隊伍建設、資源庫建設、硬件環境建設等內容,要想將其服務功能實現最大化,必須要對各個方面的工作進行協調,實現有效對接,才能達成其服務目標。讀者在使用圖書館的過程中,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公共圖書館不能協調好環境建設與館藏資源建設的關系,將過多精力投放在館藏資源建設上,那么,知識服務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對此,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協調發展,必須要抓住重點,區分主次,增強發展的協調性,才能實現整體性的服務效果。
3.綠色——公共圖書館城市文化綠色發展空間
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發展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供給的有限性,只有在發展過程中堅持做到資源節約保護環境,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圖書館空間再造工作中,必須要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將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等思想貫徹到讀者服務工作過程中來。
構建圖書館城市文化綠色發展空間,首先是圖書館建筑建設,要堅持“綠色建筑”理念,在建筑物自然采光、通風和能源利用上都必須要堅持走低碳化、環保化和節能化的道路,營造明亮、溫馨、環保的環境。其次是館藏資源建設,要加大和建設電子文獻資源的力度,做好包括“微課、APP、微信導讀、電子雜志、電子書”等館藏電子文獻資源建設的力度,實現館藏資源的電子化。最后是服務理念,服務理念是圖書館的無形文化,是服務軟實力的基本體現,必須要走人性化、個性化、便捷化的發展道路,才能讓綠色服務深入讀者的心田。另外,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陣地優勢,宣傳節能減排和節約資源的理念,提升社會公眾的綠色環保意識。
4.開放——公共圖書館城市文化開放空間
圖書館是人類知識儲備的“寶庫”,應該堅持“走出去”的方式,面向全社會完全免費開放,走進社區、走入街道,辦成開放式圖書館,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圖書館堅持開放發展,是彰顯其讀者服務工作新能量的重要基礎。
另外,在我國多數新建的圖書館中,建筑空間的開放性一般仍局限于每個閱覽房間,而未能擴展到整個建筑空間,交通空間和閱覽空間依然嚴格區分,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建筑內部空間的創造。伴隨著我國改革開發程度的日益提升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圖書館空間再造的必然要求是無法阻擋的。為使圖書館公共空間變得更加開放而靈活,可將原有閱覽空間作為靈活應變的一個整體加以總體設計,減少藏閱之間的隔閡,美化原有空間設計,改變圖書館呆板嚴肅的建筑形象,創造出自由、溫馨、舒適的閱覽環境。
5.共享——公共圖書館城市文化共享空間
在信息社會時代,廣大讀者僅僅依賴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極有可能不能滿足自身對于知識增長的需求,而圖書館學會之間圖書館資源的免費共享有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對此圖書館在開展讀者服務工作時,必須積極應對讀者的知識增長要求,打造“共享空間”,在有限的經費預算下提高館藏資源利用率,促進信息共建共享。在具體的操作上,主要基于“實體學習”和“虛擬學習”兩大共享空間的建設來完成,通過讀者在“共享空間”的知識檢索、信息溝通和交流,不僅可以提升讀者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人格的完善同樣發揮著積極的效果。
一個合理、科學的發展理念可以引導圖書館事業在未來的發展中實現轉型和升級,因此,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有利于圖書館保持戰略定力,形成穩中求進的發展態勢,有利于圖書館增強發展動力,形成健康持續的發展格局。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應緊密契合五大發展理念,形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空間再造新格局。endprint
三、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廊坊市圖書館空間再造
1.廊坊市圖書館基本情況
廊坊市圖書館始建于2004年,于2007年9月20日對外正式開放,建筑面積10921.39平方米。館舍主體共六層,設計藏書83萬冊,年接待讀者70余萬人次。廊坊市圖書館歷經10年的發展變化,其館舍布局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廊坊市建設書香城市、智慧城市發展的需要,設施陳舊,空間擁擠,結構功能單一,服務方式及服務效率受制約,相比較河北其他地市圖書館,圖書館的硬件建設已經處于落后狀態,圖書館改造迫在眉睫。
2.廊坊市圖書館公共空間再造構想
2.1自習空間再造
目前,廊坊市圖書館因為面積有限,未設置單獨的自習區,自習區和借閱區共享空間,讀者一般情況下會限制帶包入內,這樣讀者會感覺不方便,而且,就目前現狀,自習的讀者占據了借閱區80%的座位,也讓許多想閱覽我館圖書的讀者很難找到座位。所以擬將五樓東側區域規劃為獨立自習區域為讀者提供服務,并使用對于空間座位管理的系統,為讀者營造更為合理、方便的自習環境。
2.2借閱空間再造
目前,我館借閱區各為一體,并有玻璃隔斷,造成了面積的浪費,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員進行管理,無疑在資源和人員上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為充分挖掘現有空間,合理配置工作人員,我館擬將一樓至四樓的位置隔斷打通,活化開間面積,使圖書館實際使用面積增加近900平方米,增加閱覽坐席,讓讀者享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另外,在3-4樓東北和西北的位置設置幾個獨立空間,提供讀者群聚討論使用,這樣既能保證圖書館安靜的閱讀環境,又為有專題討論需求的讀者提供一個封閉的空間,互不干擾。
2.3弱勢群體服務空間再造
在充分考慮弱勢群體的身體條件的基礎上,我館擬將圖書館一樓打造為弱勢群體服務區,設置兒童區、視障閱覽區、樂齡區。將兒童區劃分為故事屋、手工制作區、兒童體驗區、借閱區;將原本在四樓的視障閱覽室挪至一樓,并設置多功能電子助視器、有聲朗讀機、盲文點顯器、盲人專用電腦等;設置樂齡區,提供老年人專屬的閱讀區域,為其配備老花鏡、放大鏡等閱讀輔助工具。這種空間的設置,消除了弱勢群體利用圖書館的不便,為他們提供了更加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務。
2.4創客空間再造
為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孵化作用,我館將借助空間改造,給有創新思想和能力的公眾提供一個可以交流、分享、合作、實踐的平臺,積極打造創客服務空間,圖書館為創客提供書目檢索、信息咨詢、專利查新等服務,并添置3D打印機、電子設備等,創客們可以享用圖書館的空間、資源、網絡及設施設備,并在創客空間進行思想交流、知識分享、資源共享內放飛自己的夢想。
2.5虛擬空間再造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圖書館不僅要通過物理空間滿足讀者,還要打造虛擬的閱讀空間,為讀者提供服務。我館將依靠數字圖書館大量的數字資源,借助移動終端設備,通過無線接入的方式,為讀者提供資源訪問、書目查詢等服務,也可充分利用微信平臺等社會化媒介的交互性、普及型及可傳播性的特點,可為讀者提供全文閱讀、書目查詢、專題檢索、借閱信息查詢、書刊預約、續借、活動推送等個性化的“微服務”。
通過對空間的改造,使圖書館原有的幾個功能區在開間式的設計中實現復合功能-多個功能區間在開間中實現功能疊加,如區域在功能、使用時間、使用人群上的疊加實現一區間多功能使用的效果;多維元素實現更豐富的使用效果。通過活化功能區,使圖書館不僅僅是一個圖書館,更是一個休閑學習、研討、創客、娛樂及社交的溫馨的家;通過開放式管理使圖書館元素融合,置身于讀者中感受讀書氛圍確保留享受自己空間的溫馨與安靜;通過改造使管理更有效、更簡單,從另一個方面解決了圖書館功能性增強面積增加卻不用增加館員的根本性問題。
參考文獻
[1]潘紅,卜磊.試論智慧圖書館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微服務[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33):190
[2]李紅巖.建設綠色圖書館與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J].圖書館.2014(2):31-33
[3]張斐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之路—以黑龍江為例[J].知與行.2016(4):70-73
[4]郝國祥.淺析中小城市圖書館的數字化科學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8):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