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然藥物化學是藥學專業的核心課,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是實現中藥現代化的基石之一。筆者以天然藥物化學的教學為研究對象,從教學內容、實訓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教學體會,以后還將繼續改革教學方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天然藥物化學 高職 教學體會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1
天然藥物是一個豐富的寶庫,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中醫藥傳承幾千年,先輩們為我們揭示了植物、動物甚至礦產等自然資源與人類健康的秘密;天然藥物凝聚了中國人幾千年來防病治病和養生保健的智慧。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的屠呦呦,創造性地研制出抗瘧新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得對瘧原蟲100%的抑制率,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指明了一條方向。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個寶貴的自然寶庫有多種模式和途徑,尤其需要培養更多的藥學相關領域的人才。天然藥物化學是應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研究天然藥物中化學成分的一門學科[1],也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對研究我國的天然藥物資源是至關重要的一門課程。
《天然藥物化學》是藥學專業的必修課,也是執業藥師必考科目之一,在整個藥學教學體系中十分重要[2]。但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普遍反映課程難度大,一方面天然產物種類多、結構復雜且相似性強,而且需要學生具備的基礎知識較多;另一方面擴招等政策下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學習此類課程反映比較枯燥,導致對本課程有畏難情緒。為提高學生學習此門課程的興趣和效果,筆者結合近年來的教學經驗及發現的一些問題,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將自己的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一、優化理論教學內容
《天然藥物化學》主要介紹各種類型化學成分的結構特點、理化性質、提取分離方法和結構測定方法。本課程化學知識是基礎,各類天然成分的結構、理化性質、提取與分離技術、結構鑒定是重點。不同類型的化合物講解的重點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思路:化學結構決定理化性質,理化性質又決定了提取分離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把這個思路貫穿其中,學生認識到課程并不是一個個枯燥的知識點,而是有規律可循的知識體系。
比如黃酮類化合物是整本教材的重點,在講解本章內容時,先介紹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類型及特點,讓學生根據結構特點分析黃酮類化合物會具有什么樣的理化性質。黃酮類化合物的呈色原理是什么?在這里可以舉紅花的例子,為什么紅花開花初期花冠是淡黃色的,開花中期變成深黃色,而到了后期又變成深紅色呢?這樣的例子會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積極去思考。根據這個有趣的例子,結合不同開花時期紅花主要含有的黃酮類成分的結構講解原理,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將結構和性質結合起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根據黃酮類化合物的平面性推測其溶解性大小,而根據結構中的酚羥基推測其酸性。學生熟悉了其相關理化性質后,就可以根據理化性質比如酸性提出提取分離黃酮類化合物的合理方案,進行小組討論。結合槐米中提取蘆丁的實訓操作,比如堿溶酸沉法,詳細講解提取分離方法。而且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弱化結構測定的部分,重點介紹提取分離的技術。盡量做到讓學生思路清晰,對于每一章都有重點地學習。
二、改進實訓教學方法
由于天然產物的提取分離方法需要通過實訓來加深理解和掌握,所以天然藥物化學的實訓課和理論課同等重要。實訓不僅可以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有幫助。然而以往的實驗教學內容比較陳舊,多是驗證性實驗,學生只需要按照固有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結果是遇到問題沒有解決的能力,對實驗的原理理解不透徹。
針對以上問題,必須改進實訓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預習,主動了解實驗目的和步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課堂上用視頻示范規范的實驗操作,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比如薄層色譜和柱色譜的操作,理論講解得再詳盡也不如用一段小視頻展示更為直接。另外各門藥學理論課為了系統性完整性自成體系,這種設置直接導致了藥學實驗教學系統不完善,具體表現在部分實驗內容不必要的交叉重復和部分實驗項目遺漏的現象,換言之,藥學理論課的相對獨立性破壞了藥學實驗課的系統完整性[3]。各個科目的老師要在一起多討論,把實訓整合起來,做到既不浪費寶貴的學時,也盡量覆蓋全面的實訓內容。
三、提高課程吸引力
在學習天然藥物化學這門課時很多學生反映課程枯燥,不知道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用處。這提醒教師一定要多舉例子,緊密聯系日常生活,由淺入深,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如講到甄嬛傳中為什么用夾竹桃害人,為什么吃了苦杏仁會導致死亡,就引起了學生對于后面要介紹的強心苷類成分提高了興趣;再比如在介紹揮發油一章時可以舉例:女生愛用的香水是怎么制造出來的,里面的成份是什么[4]?其實天然藥物化學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積累素材,多去查資料,盡量將每一章節的化學成分都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提高了學習興趣,也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天然藥物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有機化學、無機化學、藥物化學、中藥化學等多門學科的有機結合,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了解本學科及相關學科領域的最新發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擔負起教好本門課程的任務,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劍峰.天然藥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2]付少彬.淺談《天然藥物化學》教學心得[J]. 廣州化工,2014,42(11):239-240.
[3]金樂紅,唐婷,鄭威.藥學實驗教學的現狀與改革思路[J]. 西北醫學教育,2008,16(2):302-304.
[4]袁橋玉.高職天然藥物化學教學方法改進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0):77-78.
作者簡介:孟瑾(1986.12-),研究生學歷,醫學碩士學位,初級職稱。工作單位:河南省漯河市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藥學系天然藥物化學教研室,主要從事天然藥物化學教學及科研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