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細蓮
[摘要]目的 探討定期健康教育后對癲癇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社會功能康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5月~2017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癲癇患者6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癲癇藥物治療和一般性解釋;干預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定期健康教育。比較兩組的治療依從性和社會功能恢復程度。結果 干預后,干預組的完全依從率、總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在隨訪期間,干預組的預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癲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降低復發率,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健康教育;癲癇;康復療效;對照研究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8)10(a)-017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soci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of epileptic patients. Methods 60 epileptic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April 2017 were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pileptic drugs and gener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drug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function recove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compliance rate and total compliance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s with epileps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Epilepsy; Rehabilitative effect; Control study
癲癇是由于多種病因引起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在臨床比較常見,容易反復發病[1]。其特點是癥狀復雜,療程長,反復發作,有的甚至終生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社會功能。癲癇患者除在急性發作期間或病情嚴重時需短期住院治療外,長期處在家庭和社會中,不能接受專業治療和護理。此病病因和發病機制復雜,目前,約70%的癲癇患者病因不明,治療癲癇病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口服抗癲癇藥物治療[2]。病情穩定后多種因素導致部分患者對于藥物治療的依從性較差,難以系統、規范化治療,從而引起癲癇病的復發率增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利于其社會功能康復。本研究通過對癲癇患者實施定期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在心理上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探討定期健康教育后對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社會功能康復的影響,為鞏固療效,減少復發,促進康復探索出新途徑,尋求新的方法,有重要意義,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7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癲癇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0例。干預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72歲,平均(32.5±12.7)歲;平均受教育年限(9±3)年;病程6個月~25年,平均(2.4±1.3)年;發作類型:18例為全面性發作,12例為部分性發作。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6~71歲,平均(32.3±13.4)歲;平均受教育年限(9±3)年;病程8個月~24年,平均(2.5±1.2)年;發作類型:17例為全面性發作,13例為部分性發作。本研究已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且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兩組的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病程及發作類型等編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6歲;②符合癲癇診斷標準,發作類型按1981年癲癇發作的國際分類標準分類;③無嚴重的軀體疾病;④病程≥6個月。排除標準:①年齡<6歲;②其他神經系統疾病;③病程<6個月。
1.3方法
1.3.1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前瞻性、隨機性、對照、評估者單盲設計,研究前對相關人員進行干預方法、評定量表和資料收集等培訓。
1.3.2干預方法 對照組按規定服用抗癲癇藥物和一般性解釋。干預組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和系統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具體如下。①收集信息和制定目標計劃:由于文化層次、職業、社會地位的不同,患者在心里指導及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上有明顯的差異。責任護士首先全面了解和評估患者的個人情況,收集患者就診前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煙、飲酒、飲食、作息、用藥、心理狀況等個人情況。根據收集的個人信息和患者的文化程度,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目標和計劃。實施過程中定期進行教育效果評價,及時修正教育計劃,達到患者知、信、行的效果。②健康教育方式:責任護士根據教育計劃,遵循個體化、有針對性和分階段的原則進行[3]。根據患者年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制定計劃,采取對患者和家屬1次/周,15~30 min/次的一對一健康指導,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看幻燈,必要時請專科醫生進行1次/周的癲癇相關醫學知識和健康保健知識講座。③教育內容:a.心理方面。詳細了解患者精神心理狀況及性格特點,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護士應尊重患者的人格,耐心做患者的傾聽者,通過與患者耐心交流的方式使之內心情緒得到良好的宣泄。同時做好相應的思想工作,以通俗委婉的語言向患者說明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患者內心最主要的矛盾情緒說服患者接受治療。b用藥方面。告知癲癇常用藥物的劑量、用法,抗癲癇藥物一般為堿性,宜飯后服,可減輕胃腸道反應,藥物一般不良反應有嗜睡、皮疹、惡心、食欲缺乏等。如果出現頭暈、乏力、全身不適等癥狀,應及時報告醫生,及時到醫院做血常規和肝、腎功能檢查。因為癲癇藥物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礙,所以長期用藥應定期檢查。指導患者按醫囑堅持服藥,不能自行減藥或停藥,突然減藥或停藥會加重EP發作頻率,甚至誘發癲癇持續狀態[4]。c.飲食方面。多吃清淡易消化有營養食物,如面食、豆類、瘦肉、雞蛋、魚、牛奶等,尤其多食用豆類、新鮮蔬菜、水果、乳制品,這些含高蛋白和磷脂的食品,有助于腦功能的恢復和減少發作次數。不吃刺激性食物如飲料、咖啡。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不暴飲暴食,適當限制水量攝入,夏季不宜飲冷開水及冷飲料,以防止血液中藥物濃度下降,降低治療效果。d.日常生活方面。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選擇適當的工作,避免從事高空、駕駛、游泳等有危險性的工作。e.避免誘發因素。如強光刺激、受涼、淋雨、飲食過飽、過度疲勞、便秘等。f.安全方面。教導患者和家屬密切觀察發作前的先兆表現如情緒改變、胸悶、聞到不愉快氣味等。一旦出現癲癇前驅癥狀,立即平臥,以防摔傷。外出最好有人陪同,隨身攜帶個人信息卡(姓名,住址,聯系電話,疾病診斷)以備發作時及時聯系與急救,同時要總結每次發作前的先兆表現和誘因,對感冒、驚恐、強刺激等加以觀察,并盡量避免這些誘發因素。
1.4觀察指標及制定標準
隨訪半年后,對兩組在堅持按時服藥、保持健康的生活行為、執行飲食處方、適當運動、定期復查上,請患者復述或演示所學內容或與家屬交流來評價效果。
1.4.1治療依從性評價 治療依從性主要從患者堅持用藥情況、健康生活行為的保持情況、飲食處方執行情況、適當運動情況、定期復查情況,這5個方面進行評估,隨訪半年后能完全按照醫生指導嚴格執行者為完全依從,堅持3~4個方面者為依從,僅能堅持2個方面或少于2個方面者為不依從。治療依從率=(完全依從+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4.2預后評價 隨訪半年后重新對所有患者進行發作頻率、社會功能評定,通過WHO制定的功能缺陷評定表對所有患者進行社會功能評定,發作頻率及發作持續時間明顯減少或不發作,SDSS評分≤5,無一項2分者為顯效;發作頻率及發作持續時間有所減少,SDSS評分≤10,無一項2分者為有效;發作頻率及發作持續時間沒有改變,SDSS評分>10分者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者治療依從性的比較
治療6個月時,干預治療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隨訪期間,干預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癲癇是神經系統疾病中,僅次于腦血管病的第2大疾病,一般人群癲癇患病率約為0.5[5]。患者因反復發作及住院,為家庭及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即便經正規、系統的有效藥物治療,也難以降低復發率,究其原因,可能是患者不能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待疾病與治療,常出現一些不良心理情緒,失去治療信心導致治療難以長期維持,或僅滿足于治療后的短期病情控制,對于長期的治療依從性較差,給治療帶來困難,直接影響病情發展及預后[6-7]。
近年來有研究[8-9]表明,通過健康教育,可顯著提高癲癇患者治療依從性,有效地控制病情,減少癲癇發作頻率。健康教育可顯著提高癲癇患者的遵醫行為[10]。家庭護理指導可使患者及家屬掌握正確、有效的家庭護理常識,患者接受治療的依從性增強,可有效控制發病次數,從而縮短康復療程[11-12],家庭護理干預能提高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活滿意度指數,并提高其家庭主要成員生活滿意度[13-14],對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了與患者及家屬的接觸交往,有利于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及時糾正自卑、憂郁、悲觀、孤獨的不良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療,防止并發癥和意外事故發生[15],院外護理指導可使患者了解癲癇的自我護理知識,減少發作次數,降低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故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半年后,干預組經門診及電話追蹤隨訪干預,能較好地依從治療的患者有25例,依從率為8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6.67%(P<0.05),干預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3.33%(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癲癇患者實施門診及電話追蹤隨訪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有效地控制病情,減少癲癇發作頻率,改善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其家庭影響因素,改善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減輕經濟負擔,改善預后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從剛,卞紅強,羅正利,等.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療癲癇療效和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4, 13(5):499-503.
[2]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09-310.
[3]稅利娟.健康教育對癲癇患者依從性影響的臨床調查[J].醫藥前沿,2016,6(1):240-241.
[4]Perucca E,Tomson T.The pharmacological,treatment of epilepsy in adults[J].Lancet Nsurol,2011,10(5):446-456.
[5]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901.
[6]李曉裔,邵西倉,吳云,等.女性癲癇患者焦慮、抑郁和失眠發病率及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8, 31(1):1-5.
[7]張利芬,張彥,杜芳,等.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對癲癇患者依從性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29):162-163.
[8]張艷蘭,李燕玲,龍錦,等.健康教育護士對提高癲癇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研究[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7, 13(3):120-124.
[9]鐘鳳英,萬承賢,萬宇婷,等.微信健康教育對癲癇患者生活質量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7,15(3):103-105.
[10]唐霞珠,劉華玲,朱海萍.電話回訪式健康教育對癲癇病人遵醫行為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5,13(8):762-763.
[11]曲廣麗.強化心理護理對癲癇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4):124-126.
[12]劉愛彬,癲癇患者的家庭護理指導[J].家庭心理醫生,2014,10:171.
[13]趙翠松,騰海英,馬美剛,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對癲癇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3):524-525.
[14]白瑞莉.家庭護理干預對癲癇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2):133-135.
[15]景海婷.癲癇病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3):172.
(收稿日期:2018-04-26 本文編輯: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