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瑾 劉雙清 姜盈
摘 要: 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校園文化的傳統傳播方式逐漸被改變,媒體環境的變化為高校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從高校校園建設者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目前高校文化建設的新環境,并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積極應對策略,為進一步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 新媒體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對策
從千里馬送信到電話連接再到可視化語音系統面對面交流,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飛速發展時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以其便捷、有效、即時、自主的特性,占領大眾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人們最受追捧的交流方式之一。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培育陣地,信息、文化的交流互動和分享傳遞必然促使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環境融入每位師生的學習生活中,帶著時代信息的高速碰撞、累計與翻新,校園文化隨之迎來一場悄無聲息的新變革。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特點
1.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New Media)一詞最早出現于1976年,是由美國CBS(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戈爾德馬克(P.Goldmark)在一份商品開發計劃中提出的。這是繼互聯網出現之后,被學術界引起廣泛討論的新名詞之一。“知網”數據顯示,中國文獻對“新媒體”性質、特征有具體描述的文字大概出現在1986年馮昭奎的《新技術革命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一文,他指出:新媒體就是新的傳播信息的媒體、工具,包括衛星通信、光纖圖像通信、傳真、計算機網絡、雙方向有線電視、文字廣播等,這些傳播信息的新工具具有十分靈活而多樣的功能,其中有些功能是跨越傳統媒體的分類的多重功能[1]。伴隨信息技術與媒體的雙向結合與演進,各種形態的“新媒體”陸續問世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新媒體的普及,逐漸給新媒體的概念帶來了相對穩定的定論。即:新媒體是相對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而言的,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2]。
2.新媒體的特點。
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具有交互、即時、延展、融合、分眾的特點。交互性主要體現在信息的對等傳輸上,受眾不再僅是信息接受者,也能同時轉換角色反饋、傳播并發布信息。即時性表現在信息的速度與內容上,新媒體能第一時間把真實事件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確保信息不過濾、不失真、不延時。延展性是指新媒體所攜帶的信息量不再是單一的獨立事件,人們點擊新媒體所接受的信息往往具有連載功能,點擊一個信息就是打開一個信息庫。任何一個信息源都能被重新編輯、增刪修補并作為新的內容再次轉發。融合性則更好地體現了新媒體新的特點,是指新媒體以滿足大眾需求為基礎,有效整合信息形態、傳輸渠道,接收終端,讓受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享有理想媒體服務的特點。分眾性是指新媒體不再局限于點對面的單一傳播方式,還具有點對多點、多點對多點的分眾傳播效應,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時代特征和要求。
二、新媒體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1.新媒體給高校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
首先,新媒體為建設綠色校園文化提供了便利。與傳統媒體不同,新媒體以網絡為依托,依靠電子技術存儲文化資源,運用多樣化信息形態,如文本、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精準傳遞信息內容,這種多維度的展現方式極大增加了信息獲取量,有利于資源共享,避免了傳統紙媒傳速慢、載體厚重與分配浪費的缺陷,為校園文化建設節約了成本。同時,新媒體能智能化升級換代,無限量更新前沿文化訊息,憑借新媒體師生能檢索個體任何所需內容,有利于文化傳播的自由與高效。另外,新媒體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了幫助,教師開始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形式,利用多媒體信息化手段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校園文化內容。
其次,新媒體為推進校園精神文化發展創造了條件。新媒體環境下,校園信息化速度急速提升,師生涉獵的學習內容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多領域,有效拓寬了校園文化內涵的深度與廣度。同時,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國度、地域、校區的差異,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各種優勢學科、發展理念重新融合,為學術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提供了源泉,為校園文化注入了鮮明的新時代特征。
再次,新媒體讓校園文化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和靈活。新媒體的出現極大豐富了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與載體,有了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戶外大屏幕、觸媒等的技術支持,使校園活動開始有了隔空交流,自主性、創新性明顯增強。大到整個校園,小到每個寢室都有獨立的活動圈,每個獨立的活動形式都能以可傳輸的方式活躍在新媒體上,正面內涵式文化活動的開展及主媒平臺的(校園網、微信平臺、QQ等)打造、引導,極大創新了校園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有利于建立新媒體校園文化、宿舍文化、班級文化新常態。
新媒體有利于促進校園主體的交流互動,便于創造更加民主、和諧的文化環境。新媒體的交互為師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交流空間,師生更愿意將自己的想法、創意通過新媒體展示出來,不論是實名真人秀還是匿名思想、情感釋放,都從對個體的保護出發,將校園人從固有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讓他們的思想、行為在“被閱讀”、“評論”、“點贊”的過程中獲取更多關注意見,調整價值取向,增強自信心。雙向的言論自由與真實展現,使師生處于更加平等的位置,為校園文化貼近師生生活實際、傳遞理想價值導向提供了平臺。
2.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沖擊了大學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新媒體影響下,隨著文化圈的不斷擴大,高校核心價值觀受到了沖擊。外來文化、社會文化等多元信息在新媒體的延展,讓原本單一的傳統文化建設工作突破了固有的傳導模式,外界觀點、輿論導向的引領使大學生思想脫離了校園人身份的束縛,讓他們對正確的核心文化價值產生懷疑,容易導致不同個體在大是大非的選擇問題上搖擺不定,難以準確把握正確的主流方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矛盾。同時,新媒體作為一種客觀物質存在,本身不具備識別功能,在沒有監管的條件下,不法分子極易利用新媒體的便利,對負面內容加以掩飾傳播,從而削弱校園主流文化的主導權。
新媒體可能削弱傳統校園文化教育方式的效果,加大監管難度。新媒體的出現給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具備較高的政治文化素養,還必須正確掌握和運用媒體新技術,能通過新媒體洞察學生的思想動態、調整學生觀念與態度,引領學生接受正面文化的引導。一旦任何一個環節落后于受教育者,或監管不到位,則會不利于雙方的深度交流,導致正面效應停滯,使之偏離校園文化教育的發展方向,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新媒體的出現帶來了正面的、積極的能量,但是高頻應用使大學生對其產生過度依賴甚至迷戀,導致學生習慣依靠新媒體的熱點事件處置導向來對焦個體面臨的種種問題,削弱了個人辯證獨立的思考能力,久而久之降低了個體的識辨能力,出現選擇猶豫、選擇混亂。
三、科學利用新媒體環境建設高校校園文化的對策
1.加強新舊媒體的融合并進,實現文化建設雙向發力。
高校應充分利用新舊媒體的優勢互補,傳播權威主流訊息,保證文化建設中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體地位。一方面,保留傳統媒體在宣傳工作中對國家、社會、學校主流價值思想的統領,做好校園主題文化的系統專欄設計與發布,提升報道工作的前瞻性、指導性和權威性,夯實傳統媒體話語權。另一方面,加強校園新媒體平臺建設,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融合關注度高、社會效應強大的熱點事件、新聞等,在校園網、微信平臺等官方媒體進行再解構、剖析,形成平臺間交錯牽引的正確導向,確保校園文化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
2.堅持主流思想引導,增強輔助媒體的公信力。
堅持以高校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抓手,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大學生群體。在新媒體空間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構建融紅色文化、學術論壇、文化藝術、團學活動等多樣性于一體的官方媒體內容。搭建網絡互動平臺,聆聽學生群體訴求,適時調整教育引導方向,凝心聚力,建立全方位的符合學生特點、感染力強的多樣主流輔助媒體公眾號,多途徑展現高校特色、凝聚精神文化、師范榜樣力量、傳遞時代氣息,合力提升高校媒體建設的公信力,增加點擊量,推動主流價值的全面覆蓋。
3.打造專業新媒體建設隊伍,提升師生的媒體素養。
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不斷給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打造一支專業過硬的師資隊伍,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提高對新媒體信息的辨識能力,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服務。首先要增強高校教師的媒體意識與學習意識,以及運用媒體新技術的能力,緊跟時代的形勢需要,定期開展培訓、學習,研究、解讀新媒體環境下的各種問題,形成有效解決方案。其次要把媒體素養教育納入課堂,通過案例分析、師生互動等方式,為學生思想意識筑上堅實防線。
4.加強新媒體用網管理,引導輿情傳播。
高校應及時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建立必要的信息監督機制,規范新媒體用網行為,引導學生實名上網,文明上網。積極掌握學生信息獲取渠道,觀察學生用網動態,熟悉高頻用網軟件,監控用網行為,加大信息甄別力度,防止不法信息入侵。對無法及時制止的不良信息,要安排專門渠道進行疏解,及時還原真相,引導學生理性、客觀看待事實,防止信息負面效應擴大化。同時,及時更新官方網站建設內容,豐富精神文化內涵,使其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提升趣味性與吸引力,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馮昭奎.新技術革命對日本經濟的影響[J].機械與電子,1986(05).
[2]包巧英,周德寶.有效利用新媒體,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實效[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3]張朱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4]龐國慶.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1).
[5]劉紅旗.淺析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3).
[6]楊東華.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構建探究[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6(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16C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