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殿輝
摘 要: 當前,互聯網作為一種必然的創新發展方向,對社會各個行業發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在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方面,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是對當代公共管理人員培養的基本要求,各高校要轉變以往教學觀念、教學手段及教學方式,在公共管理方面增加體驗式課程,更好地培養出契合“互聯網+”要求的人才,也是目前進行公共管理人才創新的新策略。本文就以“互聯網+”對教學的基本要求為出發點對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該從哪方面創新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互聯網+ 公共管理 人才培養創新
引言
早在2014年,李克強總理出席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表示我國國民進行創新、創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到2015年時李克強總理在當年工作報告中表明我國要推進“互聯網+”的計劃。現在“互聯網+”的時代已經來臨,使用“互聯網+”進行思考的思維逐漸成為社會各個行業創新前進發展的全新方向。一些學校在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方面一直不夠重視,只關注理論知識的學習培養,“互聯網+”時代給一些高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創新提供了新方向。
一、當前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公共管理部門可以讓企業或國家得到全面發展,還可以有效提升企業或國家的競爭力,這些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人才培養與公共管理需求之間存在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可以看到在公共管理學科方面我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到1997年時我國把公共管理學科列為國家高校的一級學科,并入管理學科,標志著這門學科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此后大量高校開設了公共管理專業。社會越來越需要公共管理優秀人才,但實際對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還是重視程度不夠。原因是公共管理這個專業對于我國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研究專業,在我國發展時間不夠長,使得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沒有得到有關人員和部門的重視和認同。
2.人才培養存在重理論輕能力現象。
在公共部門進行管理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但從實際情況看,公共管理學科人才的培養以基本理論知識為主。學校沒有安排、設計好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步驟,沒有把握清楚公共管理類人才以后就業的特殊性,更沒有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公共管理服務與技能訓練及培養,一直以理論知識教授為主,使得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在未來就業過程中降低競爭力。
3.知識體系單一、知識傳遞單向制約了學生的主動性。
公共管理人才在未來或多或少都會面臨因這項職業的特殊性而存在的復雜管理對象及管理的區域大等場面,而我國公共管理教學以現代管理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為主要講解內容,使學生很難應對以后復雜的公共管理的決策工作。
二、互聯網+與公共管理人才培養創新的新思路
“互聯網+”這個新形態對傳統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促使傳統教育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與時俱進地培養人才。
1.知識體系由狹窄單一向跨界融合轉變。
以前學校只進行單一的知識系統培養,忽略學生的整體發展。“互聯網+”時代則需要高校,實現資源的多維利用和傳播等優勢。而對于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來說需要盡快適應“互聯網+”對于人才的需要,在公共管理的課程管理體系方面進行優化,不再以傳統的管理學科、社會學科為主,需要高校在一定情況下突破當前的專業知識限制,因為在以后“互聯網+”時代,公共管理人員都會在工作中遭遇復雜的管理內容,這些問題通常不局限于公共管理這門學科,這時公共管理人員的知識內涵顯得十分重要,所以學校需要在專業課學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參加其他豐富的選修課程,讓公共管理專業學生選擇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學習,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
2.交互式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
當前我國教學體系以老師為中心,只在教室上課,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互聯網+”時代,老師和學生之間可以只通過一個網絡客戶端和一個移動終端實現自由的交流學習,借助互聯網,學生可以找到更多專業知識和信息,而和老師互動,這種模式就稱為“互聯網+教育”。
3.實踐教學理念和方法創新。
教學觀念的改變可以體現出這門學科發生的巨大改變,但教學改革的變化需要遵循社會觀念的改革創新。因為當代大學生擁有更為靈活的思想,擁有更加積極的探索、實踐精神,同時大學生是我國網絡中最為活躍的部分。他們不可能完全聽從簡單的教學活動,而要成為學習的把控者。所以,在公共管理學科的實踐活動中,老師要及時更新思維,更好地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積極使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能力。
4.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
老師是教學改革活動中的執行者和領導者,教師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公共管理的實踐教學成功與否。所以,“互聯網+”時代下老師的素質也需要提高,各高校需要利用一些有效方法提高教師的素質,特別要提高網絡新媒體的技術能力。在培訓過程中,要實時跟進教師的知識接受水平,做出適當調整。高校可以利用高級人才引進學校和培訓老師的手段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給公共管理專業老師安排優秀的助理教師,讓助理教師幫助教師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完成公共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活動。
5.發揮實踐教學網絡平臺的作用。
互聯網可以讓大量學生得到實踐的機會,因此,高校需要合理利用網絡平臺。比如將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錄像,老師可以利用技術有針對性地直播或者保存影像,不僅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涵蓋面,而且參加活動的學生以后可以通過錄像的方式進行課后思考,提高認識。
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高校學生進行公共管理實踐教學提供了社會舞臺,對公共管理這門學科提出了新的創新和改革要求。所以,我國高校必須主動創新,培養社會人才,才可以讓公共管理這門學科擁有新鮮血液,長久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張秉權.公務員公共行政能力培訓與小組教授式[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3(1):46,48.
[2]曾國平,周樹娟,張甲慶,劉蘇,顏家兵.試論鄉村干部公共服務能力及其提升策略[J].廣東農業科學,2011(4):197-198.
[3]韓福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與人才培養模式——“全國首屆公共管理院長論壇”綜述[J].中國行政管理,2005(12).
[4]胡仙芝.“21世紀公共管理人才需求與MPA教育”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公共管理碩士(MPA)教育工作會議綜述[J].中國行政管理,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