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筱暄
摘要 通過對長豐縣城鎮飲用水水源地的基礎調查,分析了其存在的水源地富營養化程度高、污染防治力度有待加強、群眾對水源地保護意識不夠等問題,并結合長豐縣具體情況,從水源地保護工程、污染治理、應急備用水源地、加強宣傳等方面探討了保護當地飲用水水源地的措施,對提高長豐縣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飲用水;水源地;問題;保護措施;安徽長豐
中圖分類號 X52;S27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173-02
1 飲用水水源地概況
長豐縣位于合肥市北部,東與定遠縣、肥東縣接壤,北與淮南市交界,西與壽縣、肥西縣毗連,南與合肥市廬陽區、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為鄰。境內河流,以“江淮分水嶺”為界,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主要河流有莊墓河、板橋河、沿河、沛河、池河、南淝河等。湖泊有瓦埠湖、高塘湖和雙鳳湖,瓦埠湖位于縣境西北部,是長豐縣與壽縣、淮南市的部分天然界線;高塘湖位于縣境東北角,是長豐縣與定遠縣、淮南市的部分天然界線;雙鳳湖,為人工水庫,又名蔡塘水庫,屬于自然蓄水型。
長豐縣城鎮現有8個飲用水水源地,分別為杜集水庫、雙河水庫、大井水庫、龍門寺水庫、陶老壩水庫、永豐水庫等6座中型水庫及莊墓河、瓦埠湖。2010年,長豐縣對大部分飲用水水源地劃分了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準保護區,部分水源地保護區設置了水源保護區標識,但是還缺乏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 存在的問題
2.1 水源地富營養化程度高
根據長豐縣環境監測站監測數據,受周邊和上游區域農業生產、生活和漁業養殖等因素的影響,長豐縣8個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不能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標準,總氮、總磷等水質項目超標,水源地的水質因富營養化而導致水體環境進一步惡化,亟須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2.2 污染防治力度有待加強
近年來,縣政府加大了保護區內污染物的防治力度,搬遷或取締了水源地沿岸部分畜禽養殖業,在沿岸排污口實施排污口截流工程,但受農業和周邊鄉鎮的影響,保護區內污染物輸入量仍然較大,污染物防治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保護區內污水處理設施不夠完善,管網配套有待進一步延伸,周邊生活污水未全部達標排放,水面養殖和農業面源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1]。
2.3 群眾對水源地保護意識不夠
水源地周邊群眾對水資源環境保護意識、愛水節水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對水資源保護的自覺性不夠,公眾參與度不強,未形成較好的愛惜水資源、保護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的良好氛圍,公眾的責任觀念不強烈。
3 保護措施
3.1 水源地保護工程
3.1.1 隔離防護工程、警示標識工程。為了防止人類不合理活動對水源保護區水量、水質造成影響,城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置隔離防護設施。隔離工程原則上要沿水源保護區的邊界建設,各地根據保護區的大小、周邊污染情況等因素合理確定隔離工程的范圍。目前,長豐縣飲用水水源地均為地表水類型,隔離工程采用物理隔離,對8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邊界建設圍網,二級保護區邊界建設圍網或柵欄,準保護區內設計宣傳飲用水保護條例的警示牌,標明水源保護區的范圍和相關的禁止措施等。
3.1.2 河岸生態防護工程。為了達到“水清、岸綠”的總體目標,要在治理河道的同時建設生態濕地。對保護區所有主、支干流進行基底修復。在河內種植適宜的水生、陸生植物。建設沿岸綠色長廊,構成綠化隔離帶,維護河流良性生態系統。一級保護區退耕返林、返草和種植水生植物,二級保護區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整治,重點鄉鎮聚集區生活、生產污水集中截流。
3.1.3 飲用水水源地內生態修復工程。對水體水質存在富營養化的水源地,建議采取如下方法進行修復:一是種植優質水生植物,吸收水源地內總氮等污染物;二是放養適宜的水生動物,完善湖庫內生態系統結構,從而提高水體凈化能力;三是將水庫一級保護區內的陸域區全部建成水源保護綠地。
3.1.4 飲用水源地內生物凈化工程。針對湖庫型飲用水源地,在河流入庫處和取水口附近放置生態浮床,選擇對氮、磷等污染物吸收能力強的水生植物進行培育,通過吸收和降解作用,去除水中的氮、磷營養物質及其他污染物質,提高水源地水質。
3.1.5 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水源保護區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采用流域為單位,帶片網、喬灌草相結合,多林種、多樹種,因地制宜、因害設防,以涵養水源為核心、兼顧經濟林、用材林、薪炭林發展,形成經濟效益高、環境效益好、水源涵養能力強的林業生態體系[2]。
3.2 污染治理
長豐縣環境監測站對轄區內8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8個縣級考核斷面水質進行監測,但監測結果均低于水質管理目標要求,主要原因是農業面源污染,以及飲用水水源地上游存在畜禽養殖廢水、村鎮生活污水直排及水面養殖污染等。
對直接進入保護區的污染源采取分流、截污及入河、入滲控制等工程措施,阻隔污染物直接進入水源地水體。根據相關規定,在保護區內嚴禁從事任何可能污染飲用水水源的活動,禁止開展與保護水環境無關的建設項目,并按照生活飲用水保護區的有關規定,加強對保護區的管理和監督[3]。
3.2.1 工業污染源治理。通過調查發現,長豐縣莊墓河、瓦東干渠、滁河干渠等重點河流及河道,由于受上游排污、本地污水排放的影響,水體污染較嚴重,水質較差,對河流及周圍的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工業廢水治理宜采用點源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結合的辦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長豐縣及鄉鎮的工業區應該嚴格項目批審,堅決杜絕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粗放型企業進入,推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興建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二是實施污水截流,將長豐縣的工業企業達標排放的污水全部截流進入城鄉管網,經過污水處理廠的集中達標處理后方可排放。三是暫時未能搬遷的污染點應購置污水處理設施,并確保其正常運行。長豐縣工業園區的所有工業企業的污水必須經過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各個工廠要嚴格審查,要對水質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對不按照要求排污的要進行關閉、關停整頓。長豐縣環保局、水務局不定期地對其進行檢查,如遇到不符合要求的行為,必須進行嚴厲的懲罰,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以防污染范圍繼續擴大。
3.2.2 生活污染源治理。長豐縣現仍有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就地排放,未排入城鄉污水管網,對周圍的地表水體和淺層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老城區排水主要為雨污合流制,部分道路實現了雨污分流,現污水處理率在88%以上。建議對城區實現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保持地表水體的生態功能。加快建設農村污水處理站,完善污水處理系統。
3.2.3 集中式禽畜養殖污染控制。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新建畜禽養殖場,對原有養殖業限期搬遷或關閉,暫時不能搬遷的要采取防治措施。對水源地保護區內的畜牧養殖進行規范,即對畜禽養殖場排放的廢水、糞便進行集中處理,規模化養殖場清糞方式要由水沖方式改為干撿糞方式;畜禽廢水不得隨意排放或排入滲坑,必須經過處理達標后排放;畜禽廢渣要采取堆肥還田、生產沼氣、制造有機肥料、制造再生飼料等方法進行綜合利用。
長豐縣集中式養殖廠均應設置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外,并且應按照上述要求對養殖廠進行規范化管理,加強監督管理措施,定期檢查,防止對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造成污染[4]。今后也應禁止在一、二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建設養殖場等。
3.3 應急備用水源地
3.3.1 應急監測措施。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應急監測的力度,發揮聯動監測和信息共享的作用,掌握事件產生的原因、危及的范圍、影響的程度和發展趨勢,為應急指揮部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3.2 后備水源地啟用。當縣城飲用水水源地瓦埠湖(莊墓河)發生污染事件,導致縣自來水廠取水無法滿足飲用水水質要求,或遇干旱年莊墓河斷流無法取水時,可取用永豐水庫水源(利用瓦東干渠一段,通過黃花山分干渠,將該庫水引入羅塘鄉境內,并建立1座抽水站,通過鋪設管網與縣城自來水輸水管網相連),保障縣城供水。啟用后備水源地時,要對水量、水質狀況進行跟蹤監測。
3.3.3 應急調度。在發生特殊干旱的年份,莊墓河水位較低,長豐縣城自來水廠無法取水時,可在莊墓河羅塘鄉梅園處筑壩,抽取瓦埠湖17.5 m以下湖底水來滿足縣城供水;也可以啟用備用水源,從永豐水庫取水,若該水庫供給能力不足時,可通過上游雙河、紅旗、魏老河等幾座中型水庫調度或從淠史杭(瓦東干渠)引水進入黃花山分干渠,保障縣城供水。縣域內其他鄉、鎮、開發區飲用水水源地(如下塘鎮水源地陶老壩水庫、吳山鎮、楊廟鎮、陶樓鎮水源地龍門寺水庫、朱巷鎮水源地永豐水庫等)無法供水時,經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調度,可以抽取水庫死庫容水或通過滁河干渠、瓦東干渠調引淠史杭灌區水補充,從而保證各飲用水水源地能夠正常供水。
3.3.4 地下水應急補充。在縣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啟用地下水作為備用水源進行補充供水。要強化管理措施,及時監測地下水水質狀況,在地下水達到飲用水標準時,方可提供居民使用,確保飲用水安全。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是保證飲用水水量和水質安全的重要工程。結合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及縣水資源綜合規劃,科學合理地規劃應急備用水源地。應盡快劃分應急備用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并采取物理隔離和生物隔離等工程措施保障應急備用水源地的水質與水量安全[5-7]。
3.4 加強宣傳
深入宣傳加強長豐縣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護與建設的重大意義,增強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對水環境與水資源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大力宣傳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有關法律、法規、制度,做到集中宣傳與常年宣傳相結合,在主要街道、旅游景觀區制作固定宣傳欄,及時發布有關工作信息;加大對各級領導干部、廣大人民群眾、中小學生的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其保護意識;加強輿論監督,揭露違法行為,動員公眾參與,鼓勵信訪舉報,使水資源保護深入人心。
4 參考文獻
[1] 日照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日照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EB/OL].(2009-06-30)[2018-07-10].http://www.rizhao.gov.cn/ContShowZwgk.php?category_id=1157&aiticle;_id=2202.
[2] 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EB/OL].(2010-07-18)[2018-07-10].https://wenku.baidu.com/view/a7452ace05087632311212f7.html.
[3] 李鐵光,宋實,潘麗雯. 我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現狀、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2(12):82-83.
[4] 王端學.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問題剖析[J].建材與裝飾,2017(20):126-127.
[5] 蔣沐岑.探討加強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的措施[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11):163.
[6] 顏世杰,梅亞東,張文杰.我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研究展望[J].江西水利科技,2011,37(2):79-82.
[7] 赫曉雯.遼寧省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現狀調查及防護對策研究[J].河南科技,2013(9):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