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毅
摘要 總結了南陽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效,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以期為推動當地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成效;問題;對策;河南南陽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276-01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多數仍以小規模經營為主,存在信息閉塞、不能適應市場發展需求等弊端。因此,如何有效完善產業化組織形式是當前我國農業實現產業化必須面臨的問題。南陽市有著“中原糧倉”的稱號,主要種植作物包括玉米、小麥、綠豆、水稻、花生、棉花、煙葉、小辣椒等。南陽市糧食總產占河南省糧食總產的11%,占全國糧食總產的1%左右。自我國加入WTO之后,南陽市農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及挑戰,當地政府結合當地優勢資源,對當地農業產業化結構進行大力調整,積極培育具有當地特點的主導產業。品牌農業、生態農業等生產基地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并逐步形成了現代化大農業的初步格局。
1 成效
經過多年發展,南陽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效明顯。據統計,目前南陽市農業產業組織數量遠超6 000個,其中近1 000個為龍頭企業帶動型,近600個為帶動型的中介組織(其中起到帶動型作用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為400個左右)。南陽市結合當地資源優勢,積極突出支柱性產業發展,采取“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地或者農戶”“專業市場+基地或者農戶”“行業協會+基地或者農戶”等一體化發展的組織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若干條較完整的農業產業鏈,帶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2 存在的問題
2.1 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不強
從南陽市整體情況來看,雖然目前已形成涉及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較完善的農業產業鏈,但龍頭企業規模小,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以上的企業數量極少,不能充分發揮出明顯的輻射帶動作用。多數企業還是中小型規模,整體發展潛力弱,生產規模小,多數產品為農業初級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還處于較低水平,缺乏創新能力,整體效益低。
2.2 扶持機制不完善
農業生產具有周期長、受天氣等外界環境的影響較大等特點,是弱勢產業,需要地方政府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扶持農業發展。而實際生產中由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在農業方面給予的扶持有限,金融機構的貸款對農業設置的門檻高,難以形成有效的扶持機制。
2.3 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
農業要實現產業化、專業化發展,必須要求各生產環節之間實現有效銜接,形成較緊密的整體。但是目前南陽市能真正發揮出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的數量并不多,整體生產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管理規范性不夠,不能有效地將農民組織起來開展經營活動,至于與龍頭企業的對接則難度更大。此外,農業產業化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服務體系,給農戶提供的服務內容過于單一,不滿足農戶實際需求。
3 對策
目前,市場上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多樣,要結合南陽市當地情況科學選擇,并結合當地優勢,不斷發展多種類型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欣欣向榮的景象。
3.1 多種途徑解決融資困難
政府的財力有限,不可能為所有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且通過直接給企業提供資金補貼的方式也會帶來很多弊端。因而政府可為資金缺乏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建立多種類型的融資渠道,解決其融資難問題;針對可能出現的信貸風險[1],要建立起健全的風險分擔機制,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積極推動農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發展,促使其實現市場化。此外,政府還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
3.2 積極推動龍頭企業發展
南陽縣龍頭企業要重視產品質量,通過產品質量的提高來促進市場競爭力的提高。龍頭企業要進一步強化農產品基地建設,這是其長期發展的有效保證[2]。在“龍頭企業+農戶”等組織形式下,南陽縣政府要就利潤分配問題建立合理制度,增強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提高凝聚力;針對從事農業生產農戶整體素質不高的特點,政府可舉辦培訓班,促使農民轉變成為新型職業農民[3]。
3.3 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企業、農戶或者基地之間簽訂合同,詳細注明彼此的責任、權益,并嚴格按照合同進行,以約束各相關主體,促進利益的最大化;針對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可通過推廣股份制等方法,激勵社員的積極性[4]。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生產環節也逐漸增加,可為農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其都能享受到農業產業化發展帶來的好處。
4 參考文獻
[1] 陳帥,張平.試議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存在問題及完善對策[J].現代農業,2017(5):73.
[2] 高書彥.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行唐縣為例[J].學理論,2015(20):50-51.
[3] 詹保林.試論農業產業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月刊,2012(2):20-21.
[4] 王青,白志禮,朱玉春,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問題及其完善的對策[J].科技導報,2003,21(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