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摘要 本文介紹了猴頭菇的生產概況,針對目前在食用菌生產技術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將科技創新項目引入課堂的教學改革嘗試進行分析,以期為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 猴頭菇;生產概況;課堂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279-01
食用菌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倡導的健康膳食“一葷、一素、一菇”的三大基石之一,食用菌生產技術是高職院校涉農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理實一體化的課程[1-2],選修該課程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基本掌握食用菌基礎理論、栽培及生產技術。然而理論課程學時少,實踐學時更有限,傳統教學僅限于學生對常見食用菌的認知及實踐,難以滿足學生對珍稀菌類的學習需求,從而限制了教學效果的提升。本文以猴頭菇栽培為例,探索將科研引入課堂教學,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在日后工作中善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猴頭菇生產概況
猴頭菇,因外形酷似猴頭而得名,在分類學上屬于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多孔菌目齒菌科猴頭屬,肉嫩、味香、鮮美可口,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中醫認為,猴頭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臟、助消化、滋補身體等功效。用猴頭菇制成的猴菇片,為猴頭菇經加工制成的片劑,具有養胃的功效,可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慢性胃炎的治療。現代醫學和藥理學研究表明,猴頭菇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腫瘤、抗衰老、降血脂等多種生理功能。
在過去,猴頭菇一直靠采集野生猴頭為主。由于野生資源日益減少,不能滿足市場需求,20世紀60年代開始,科研工作者開展了猴頭菇純菌種分離;80年代,猴頭菇已大面積瓶栽;90年代,開始塑料袋栽培。隨著人們對食用菌食用、藥用價值的認可,食用菌生產取得了迅猛發展,這使栽培原料價格不斷增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猴頭菇生產的發展。
孫英華等[3]研究發現,不同培養基與猴頭菇中氨基酸的含量有密切關系,并為合理配制培養基提供了科學依據。相關研究表明,以酒糟為培養基栽培的猴頭菇比以棉籽殼、木屑為培養基栽培的猴頭菇的營養價值高,適合大面積推廣生產,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賈顯祿等[4]對猴頭菇木屑代料各成分與生產周期的回歸關系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多限于對棉籽殼、木屑、玉米芯、酒糟等栽培料,未見以柑橘枝條屑為培養料栽培猴頭菇的研究。
2 猴頭菇高效栽培科研引入教學
柑橘是我國栽培廣泛、經濟地位顯著的果樹品種之一。柑橘樹是多年生的常綠果樹,一般每年能抽生3次新梢,如果任其自然生長,勢必造成樹冠郁蔽、枝梢雜亂、通風透光不良、病蟲滋生、樹勢早衰、單產量低下、品質下降。因此,必須對柑橘樹進行科學的整形修剪,培養優質豐產的樹冠結構。修剪出的柑橘枝條較多,卻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很多柑橘枝條被隨意堆放或焚燒,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柑橘枝條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食用菌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因此,針對這一現狀及特征,學院組建學生團隊開展“利用柑橘枝條屑高效栽培猴頭菇的研究”,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進行了探索。
2.1 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
我校園藝專業學生在大二第2學期開設食用菌生產技術課程,此時學生們已具備相應的專業基礎,對真菌有了一定認識,已基本掌握無菌操作,但對食用菌這類可食用的大型真菌認識相對較少,更是缺乏對食用菌生產的認識。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及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大一期間就開始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大一學生通過始業教育、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對專業有了一定的認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招募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團隊成員要求熱愛科技創新、態度積極、勤奮進取、能專研、具有團隊協作意識。
2.2 設計項目方案
根據食用菌生產技術課程教學的特點及現狀引導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選題,并進行項目方案設計。本次組建團隊經過多方考察交流及討論最終確定了項目題目——開展柑橘枝條屑猴頭菇栽培資源化利用研究。該項目不僅可促進柑橘枝條屑資源高附加值利用,為農民增收提供新途徑,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食藥用菌栽培原料緊缺狀況,有效促進食、藥兼用的珍貴食用菌猴頭菇栽培的可持續發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在教師的指導下從開展市場調研、查閱文獻入手,確定項目研究開發內容,設計項目方案:①設計不同原料配比制成不同配方的培養料進行猴頭菇生產試驗,分析猴頭菇菌絲生長速度、長勢及出菇情況,并結合不同配方下猴頭菇的產量和品質差異,篩選出適合猴頭菇高效栽培的培養料配方;②在篩選出適合猴頭菇栽培的柑橘枝條屑培養料配方的基礎上,對猴頭菇袋裝栽培管理模式等進行深入研究,建立利用柑橘枝條屑培養料栽培質優量高猴頭菇的高效技術體系。
2.3 科技創新項目引入課堂
針對學生不滿足于傳統常規食用菌的認知學習,學院將科技創新項目引入課堂教學。本次指導科技創新團隊積極申請了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新苗人才計劃)——利用柑橘枝條屑高效栽培猴頭菇的研究,通過項目的申報,使學生對猴頭菇栽培的特點、現狀及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也對項目方案有了更多的理解,有助于科技創新項目引入課堂。
課堂教學中,結合食用菌生產技術課程系列微課,在學生掌握了食用菌的基礎知識和栽培技能后,開始開展猴頭菇栽培教學項目。教學項目的實施,不再是以往的教師“填鴨式”教學,而是以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將科技創新項目融入課堂,團隊成員擔任各組長,根據不同原料配比制成不同配方的培養料進行分組,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栽培管理猴頭菇,及時記錄猴頭菇菌絲生長速度、長勢及出菇情況,并結合不同配方下猴頭菇的產量和品質差異,篩選出適合猴頭菇高效栽培的培養料配方。整個項目的實施,由科技創新團隊全程負責,各個小組同學積極參與栽培管理,既可以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對猴頭菇高效栽培有了更深的認識,較好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3 參考文獻
[1] 牛貞福,國淑梅.基于創業教育論食用菌栽培課程項目教學改革[J].現代農業科技,2013(9):326-327.
[2] 謝春芹,凡軍民,謝正林,等.高職院校食用菌生產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科技信息,2012(9):208-209.
[3] 孫英華,楊鳳珍,梁靜思.猴頭菌培養基質與氨基酸相關研究[J].中國食用菌,1999(2):29-30.
[4] 賈顯祿,俞孕珍,劉志恒,等.猴頭菌木屑代料各成分含量與產量、生產周期的回歸關系及最佳配比研究[J].食用菌學報,1998(1):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