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張晶(127)
【摘 要】加強對企業的管控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而且當前隨著我國稅收制度的不斷完善與成熟,企業中的涉稅管控對企業來說變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實行“營改增”之后,相關的建筑企業必須要進行改革,這樣才能有效地減少“營改增”給建筑施工企業帶來的經濟風險。本文就對“營改增”帶給施工企業的風險進行分析,然后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建筑施工企業;營改增;稅務風險
一、建筑企業中原經營模式引起的涉稅風險
在當前的建筑施工企業當中,企業中的母子公司之間的聯系比較密切,而且物質資源共享的現象也普遍存在,但是這種合同的簽訂單位和實際當中的施工單位并不一致,而且這種不一致現象的存在會給實際的施工單位和中標單位帶來巨大的稅務風險。因為在中標合同當中,一般是建筑方和中標單位共同簽訂協議,但是實際當中的施工人員并不是合同中的任一簽訂方。除此之外,在項目施工的過程當中,中標單位需要給相關的建筑單位開設必要的發票,然后建筑施工單位才能將建筑工程的結算資金支付給中標單位,最后中標單位再將工程建設的內容以書面的表達形式傳遞給底下的各個子公司,子公司與母公司將工程量進行結算并支付相關的款項。在營業稅當中的中標單位應該將全部金額的發票開具交給相關的建設單位,這樣子公司就不用再給母公司開發票,而且在“營改增”之后,母公司需要將相關的增值稅進銷項進行相應的匹配,但是這種合同主體因為與施工主體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增值稅的納稅風險,如果出現增值稅抵扣不充分的現象還會對相關建筑項目的盈利水平造成負面影響。
二、原業務模式引發的稅務風險
(一)分包商材料調撥引發稅務風險
在營業稅的體制下,建筑施工過程當中所用到的材料一般都是有相應的承包商統一購買的,在購買之后再按照相應的工程需求量將材料分發到不同的實體工程項目當中,調動的材料所產生的費用都是直接從分包商結算的工程款當中扣除的。但是在建筑行業實行“營改增”之后,此種情況就屬于增值稅,也就是屬于企業銷售業務中繳納的增值稅,而且承包商還要給分包商開具發票。如果建筑工程項目的管理工作人員考慮不足,沒有按照新的規章制度進行相應的工作,那么企業的所得稅匯算在進行清繳的過程當中要做納稅增值,而且還要面臨巨大的稅務稽查風險。
(二)調用內部資產引發稅務風險
在營業稅體制當中,建筑企業的母子公司實現資質共享,建筑項目中的所有物資都由企業中的子公司進行采購,而發票則是中標單位開具的,這也就是說項目工程當中涉及到的物資所有權都歸屬于企業的母公司。在實際建筑施工過程當中,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子公司需要將項目竣工之后剩余的建筑材料和相應的固定資產調撥自己中標的項目當中進行二次利用。這種不是在同一納稅主體內進行調撥的行為屬于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相關的企業應該注意避免此類事件。
(三)用工形式不當引發稅務風險
建筑施工當中的工作團隊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專業的分包隊伍,另一種則是勞務分包隊伍。兩者之間一般具有建筑資質的分包隊伍能夠做到發票、貨物、項目工程款三者一致,而且其中的涉稅風險也比較小。具有建筑勞務資質的分包隊伍以及其他形式的分包隊伍則是“營改增”之后重要的涉稅風險控制點。因為只有建筑勞務資質,所以這些隊伍在“營改增”之后可能提供不了有關增值稅的專用發票,這樣一來總承包商就不能對增值稅進項稅進行抵扣,進而增加了稅務的負擔。
(四)供應商選擇不當引發稅務風險
增值納稅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小規模納稅人,另一種則是一般納稅人。在“營改增”之前,因為企業需要繳納營業稅,所以一般不會抵扣相應的進項稅。也就是說,不管從小規模納稅人還是一般納稅人處購買物資,只要納稅人能開具真實的發票,都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睡前進行扣除,不會增加企業的稅務負擔。但是在“營改增”之后,如果供應商不能開具合理的發票或是開設的發票不具有真實性,那么企業就無法對增值稅進行抵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稅務負擔,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企業的成本支出增加。此外,企業在選擇個人供應商時更要多加注意,因為由于個人所得稅的原因,供應商可能不會按照規定的價格開具發票,增加了企業的稅務風險。
(五)財務核算水平較低引發稅務風險
“營改增”體制下的會計核算與營業稅下的會計核相比較,不僅相關的會計科目增加了,而且開具發票、報稅以及繳納等環節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核算難度也大大增加。此外,在“營改增”下核算增值稅時還要將價稅進行分離,其中不可抵扣項目也要做進項稅轉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會計核算的難度,與此同時這也對相關的會計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財物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當中稍有差錯,就有可能會使企業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營改增”的風險應對措施
(一)調整原有的經營管理模式
借用資質與資質之間的共享會使破壞企業當中進項稅抵扣鏈條的完整性,所以建筑施工企業應該避免借用資質和資質之間的共享。要相對原有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有效的調整,那么建筑施工企業首先應該培養出一只優秀的工作團隊,對現有的資質不斷進行升級,在投標工作當中要注意積極使用自有資質,減少內部任務當中的劃轉。此外,建筑施工企業在調整經營管理模式的過程當中還要注意考慮中標單位和相關的參見單位簽訂的合同中的總分包模式,加強增值稅抵扣鏈條的完善力度。
(二)調整原有的業務模式
在項目施工的過程當中如果承包單位將采購的建筑材料分撥給分包隊伍,這種行為的實質屬于增值稅的視同銷售行為,應該繳納增值稅,所以在“營改增”之后,應該避免分撥材料的出現。在實行“營改增”之后,承包單位可以對材料的使用狀況進行大致的了解,建立材料限定領用制度,按照工程的實際狀況進行分量。此外,承包單位還可以根據特定材料具體的規格、型號以及相關的技術標準由分包單位按照承包單位的要求自行購買相關的建筑材料。
對內部資產調用的情況,要注意區分是否為統一的納稅主體,如果是在統一納稅主體內進行材料的調撥那么企業則不需要繳納增值稅,也不需要開設相關的發票,更不存在涉稅風險。但如果是在非統一的納稅主體內部進行調撥那么就屬于增值稅的視同銷售情況,就需要按照正常的銷售業務進行處理,調出方也需要繳納增值稅。
(三)加強內控制度的建設
加強內部制度的建設,首先要將合同條款進行規范,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涉稅風險。在“營改增”之后,建筑施工企業需要對原有的合同條款進行仔細的梳理,在簽訂合同時還要注意明確對方納稅人的身份以及開具發票的類型。除此之外,在簽訂合同時要注意稅價分離,減少因為合同內容不明確而引起合同糾紛的現象。
四、總結
有效的降低企業的涉稅風險,并做好稅收籌劃工作,增加企業的經濟收入是每個企業共同的發展目標。實行“營改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國家稅負,雖然增加了企業的稅務風險,但實質上也是推動施工建筑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而建筑施工企業要想更好的面臨當前的風險,就要從自身業務模式和經營模式的改革做起,并不斷將管理模式進行優化,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廷鵬.建筑施工企業“營改增”后稅務風險管控淺析[J].商業會計,2017(09):127-129.
[2]王瑩. “營改增”對我國建筑企業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7.
[3]郭歡. 建筑業營改增四流合一稅務管控問題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7.
[4]蔡文文. “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6.
[5]楊占春.淺析施工企業稅務管理及風險控制[J].西部財會,2016(0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