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充分挖掘、保護、宣傳和利用非遺資源,提升非遺項目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是加強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在城鎮化過程中留住鄉愁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桂陽縣“非遺”及其保護工作現狀
桂陽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極富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并具楚文化的風骨、瑤文化特色和湘粵地域特色。據調查,共采錄收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1416項,其類別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等16個大類別。全縣已經有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個,省級名錄1個,市級名錄12個,縣級名錄25個。這些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為豐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內涵,打造桂陽文化強縣,增強桂陽影響力,提升桂陽知名度和美譽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立了由分管縣長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參加的非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2009年成立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和機構保障。2012年在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活動中榮獲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強縣”榮譽稱號。
二、桂陽縣“非遺”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存空間變窄。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空間變窄,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的根本原因,這也成了當前在“非遺”保護中的一大難題。傳統技藝,民間知識類的“非遺”項目隨著生活用品、生產用具的現代化、自動化,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日漸淘汰,甚至逐步消亡失傳。因受網絡、電視、平面媒體、城鎮娛樂休閑方式發展演變的影響,民間文藝類遺產受到嚴重沖擊,講故事、唱民歌、哭嫁娘的現象銷聲匿跡;源于桂陽的昆曲曾輝煌無限,現在也逐漸衰微;桂陽原來曾經演出過的民間小調、踩高蹺、山歌劇、獨角戲等劇種,則已經失傳消逝多年,無法恢復傳承了;民間傳統音樂傳承活動的衰減也是驚人的,上世紀80年代還有很多哭嫁歌,現在會唱會哭嫁歌的人已是鳳毛麟角。
(二)經費保障不足?!胺沁z”的普查保護申報工作是一項復雜的長期工程,需要相應的資金跟進,由于短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的經濟產業價值有限,加之專項保護資金相對不足,直接影響到“非遺”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經費短缺,造成保護工作所需設施、設備無法配置,人員培訓無法經常開展,甚至有些必需的工作也無法圓滿完成。
(三)專業人才匱乏?!胺沁z”普查需要很強的專業背景,人才的缺乏嚴重影響了普查的質量?,F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作主要由縣文化館具體實施,難以健全、規范、常態化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又由于“非遺”的種類豐富,包含音樂、舞蹈、文學、攝影、美術等各個方面,而進行普查的文化館人員,結構單一,致使保護工作缺乏全面和前瞻性規劃。此外,受到物質社會和網絡文化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乏人,許多項目的傳承者都是老人,沒有更多新的保護者加入,并且由于投入有限,難以對傳承者提供更多的幫助。保護機構的人員待遇不高,已有的人才留不住,外面的人才引不進,對現有人員的培養訓練也無法按照保護工作的需要來進行,造成保護工作專業人才的極度匱乏。傳承人的傳承活動和新一代傳承人的培養也是困難重重。
(四)申報工作滯后。“非遺”的普查和申報有著嚴格的規范程序,需要專業人員進行材料整理匯報。我縣當前的申報力量比較薄弱,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受地域和傳播范圍的限制,項目的傳承脈絡不清,產生的影響有限;另一方面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時,材料撰寫線索簡單,普查和申報工作進度緩慢,從而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及保護工作。目前為止全縣“非遺”項目進入國家級名錄的只有1個,省級也只有1個。
(五)保護意識不強。“非遺”保護工作需要廣大群眾的參與。由于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少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從而導致一些人不甚了了。有一些人不能正確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把物質同非物質概念混淆不清,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消亡的過程,不必為之耗時費力加以保護,或者是認為不遺余力地開發利用才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忽視了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最終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三、桂陽縣加強“非遺”保護工作的建議
(一)保護傳承數字化。發揮非遺保護基金作用,加強對全縣區域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發展進行研究和指導,促使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化、整體化。對部分非遺項目進行了文字、攝影、攝像、錄音等多手段高科技綜合采集和著錄工作。
(二)保護經費專項化。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并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建立資金扶助機制,重點補助扶持瀕危項目。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以社會捐贈等方式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三)保護人才專業化。重視非遺人才培養和儲備,增強非遺發展后勁。制定試行傳承人高校研修培養計劃,實現傳統師帶徒、家族傳承與現代職業化教育相結合,拓展傳承途徑和方式;研究制定專門的非遺人才培養規劃,解決好大師級非遺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傳統技藝后備人員的遴選與培養等問題,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吸引優秀的年輕人加入到非遺傳承保護中來。
(四)保護方法創新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決定了其保護方式是多樣性的,在實行分類保護時,繼續走生產性保護的路子,將瑤歌、花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大做強;積極搭建“百姓大舞臺”這樣的平臺,為湘劇花燈調等傳統戲劇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展示的舞臺。另一方面,可以用好市場的力量。通過旅游、文創產業,利用非遺文化元素促進民俗文化再生產,讓非遺不僅是述說地方昔日燦爛文化的“活化石”,更成為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申報、評審制度公開化。公布傳承人申報的各項條件,給予傳承人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申報地的權力,可以是戶口所在地,也可以在具體傳承地進行自主申報;傳承人評審要更加合理、公平、公正,不僅要看申報文字材料,還應該有現場制作展示、競爭等環節,確保評審過程透明化、公開化。
【參考文獻】
[1] 鄭文武,劉沛林.“留住鄉愁”的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J].江西社會科學.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