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逐步屹立于世界的中心舞臺。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對大氣環境造成損害;如今,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政策體系已經初步完善,然而,部分政策的實施效果和科學性仍然有待考量,有必要通過借鑒國際上的先進政策與方法,對我國現有政策進行補充和完善。本文通過研究分析歐盟已全面實施的“清潔空氣一攬子計劃”,從環境政策的頒布到執行以及分析新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得出我國在政策制定、公共決策和技術革新的多方面啟示。
關鍵詞:大氣污染;政策;歐盟;啟示
1 歐盟清潔空氣政策
1.1歐盟“清潔空氣一攬子計劃”
歐盟委員會于2013年12月通過了“清潔空氣一攬子計劃”,其中含有:規劃新的清潔空氣政策,通過降低空氣污染,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支持科學技術創新,推進國際合作治理污染等方式,修訂對主要的大氣污染物施行更加嚴格的排放上限,制定中等規模火力發電廠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指標等。
1.2空氣污染問題嚴峻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歐盟對空氣質量政策在遏制有害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大部分的歐盟成員國家因為環境的經濟成本偏高、治理難度大等原因,目前仍未達到歐盟所規定的空氣質量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指導方針。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全球大氣污染與700萬人的過早死亡有關;其中2010年,歐盟每年過早死亡人數超過40萬。空氣污染成為世界上占比最大的單一環境健康風險因素,“減輕空氣污染可以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并非危言聳聽。
2.3.2關于綜合污染防治與控制
其中,指標規定了為了減少大氣污染而可以使用的最優技術,并且列舉了該系列技術的參考文件,為降低污染物的產生和在生產過程中提高能源使用率提供了方法與依據。綜合污染防治與控制(IPPC)主要針對大型污染企業和重污染工業活動,如開采礦物、熱力發電、化工產業、大型養殖業。
2.3.3清潔空氣政策的公眾參與
近十年來歐盟的環境政策的發展已逐漸趨向于世界環境保護的大發展趨勢,并且,從逐年減少的大氣污染物,歐盟的政策效果被公民們所認同取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歐盟最高法院賦予公民權利,讓人民成為監督者、決策者,公民可以為自己享有美好環境的權利對法院提出訴求。如早在1998年歐洲經濟委員會所簽署的《奧胡斯公約》(公民享有在環境問題上參與、決策和獲得信息的權利)。不僅如此,各種公民團體組成了各種各樣的非政府組織(NGO),非政府組織代表人民的權權益,在一些重大決策中為人民發聲,這使非政府組織在政策的執行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一些符合條件的非政府組織政府會對其進行適當的財政資助,在2014到2016年間歐盟對非政府組織的資助達到3000萬歐元。在另一方面歐盟委員會對環境政策具有執行與管理權,并且歐盟最高法院有權利對污染氣體排放達不到歐盟標準的國家進行制裁和起訴。2014年歐盟最高法院對英國提出訴訟,英國將為二氧化氮超標而承擔超過5.2億美元的罰款。
2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中的啟示
2.1政策
在政策方面,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政策趨于較強的原則性;政府是政策的主要實施者和發布者,其具體的操作性和實踐性無法貫徹落實到具體患處,在一些特殊的氣體污染處理行業內缺乏配套的輔助性條款。歐盟采用三權分立的立法體系,其立法權力相對集中,并且有相應的政府部門各有其規章細則。歐盟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其各個成員國之間在政策的履行中并不是一個單向軌道,其中伴隨著各個成員國之間的相互借鑒與補充,這種多元化的互動形式使得其整體政策趨于完善,為歐盟委員會制定更高質量的政策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2.2公共決策
在公共決策方面,我國目前的公眾參與機制并不完善,這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經濟落后地區,不僅政策落實不到位,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很落后。并且,落后地區企業對與污染氣體的排放更是肆無忌憚,周圍居民因收其“補助”而選擇忍氣吞聲,致使欠發達地區仍然保持著先污染后改善的現狀;歐盟在公共決策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領先的水平,《羅馬條約》中,歐盟委員會具有環境政策的最高執行權,并且歐盟最高法院具有對各個成員國乃至個人、機構都具有最高仲裁權,這是歐盟將公眾參與落實到環境政策的最有效途徑;同時,各個成員國政府對相關污染信息和數據極大的公開性,而不是對詳細的數據予以“美化”。非政府組織在公共決策于參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NGO的存在使得政府的政策實施和改革更具靈活性,實施起來更具彈性和有效性;普通公民享有更多的環境事物的參與權利,可以對損害自身利益的的環境破壞行為進行訴訟程序或者司法救濟,這和歐盟嚴苛的目標責任機制有很大關系。地方政府通過多種途徑宣傳環境保護意識,如主流媒體宣傳、社區共公益講座、優惠政策等。使居民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周圍的環境質量與居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環境損害牽動著居民的切身利益,讓廣大的人民群眾成為環境政策的踐行者、監督者。
2.3污染物處理技術
在技術層面,我國目前的生產水平并不落后,但是,大部分排污企業負擔不起昂貴的污染氣體處理技術和設備,高效的污染處理技術無法做到全面普及。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完善的法制政策相結合是目前我國解決大氣污染的關鍵性手段;歐盟將處理氣體污染物最優技術列入新法案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將最優的污染處理技術列入法案,成為企業必須遵守的底線。由于我國還處在發展時期,國情更加復雜,與歐盟國家的主治顆粒污染物的國情不同,即要保持經濟的良好健康發展,又要將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隨著科技的發展,城市化與環境之間的沖突將會得到緩解,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科研投入,培養技術人才,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產學結合,提高技術應用率;降低高新技術的成本,革新老舊污染處理技術,讓處理污染物的優秀技術得到推廣;政府在企業污染處理成本中予以適當的補助,對于做到有效降低排污的企業,予以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的邊際成本,用適當的激勵政策讓企業投身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當中。
參考文獻:
[1]王文婷.我國防治大氣污染的公共政策演進[J].治理現代化研究,2018(02):83-88.
[2]何彬.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利益考量與政策沖擊—基于擴展利益基礎解釋模型的分析[J].東北亞論壇,2018,27(02):104-115+128..
[3]羅熹.歐盟環境政策實施初探[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06):77-80.
作者簡介:王凱(1995—)男,山西省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2017屆(環境經濟學院),環境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