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添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行業的迅猛發展,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高職院校校中廠的教育工作非常關鍵,因此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校中廠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工作的總體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推動我國高職院校校中廠的教育工作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中廠”;教育方式
當前的教育工作面臨著較大的發展挑戰,校中廠教育方式也得到了人們的重點關注,我們應該結合教育工作的實際發展需求制定相應的教育方案,推動高職院校校中廠教育工作的長遠發展。探索建立“校中廠”與“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是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現階段各高校重點在探索“校中廠”實訓基地的新模式的建立與完善。
1 闡述高職院校“校中廠”教育模式的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高職院校校中廠的教育工作也面臨著較大的發展挑戰,政府主要起到了引領作用,把產學合作模式運用到教育工作中,使學校和企業相互支援、共同受益,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就是職業教育的典范。德國“雙元制”教育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雙元制”模式中:“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企業要按給予學校的財力支援來分享教育成果;學校要通過培養企業所需人才來接受企業的資金援助。同時,政府設立“產業合作委員會”,對企業和學校雙方進行控制和監督,對于同學校合作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償,對不依靠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企業則增加一定的稅金。與世界高職教育發展較好國家的產教結合經驗比較,我國高職教育的產教結合工作還缺少國家或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與“保護”。目前,我國有些高職學校將產教結合工作只停留在學校與企業的協議書上; 有的僅將其工作理解為請由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代表來校進行專業咨詢,或者認為產教結合工作就是解決學生的實習問題。至于教育如何為經濟建設服務、高職學校如何為企業作出應有的貢獻考慮得少,缺少產教結合工作的壓力和動力。有些高職學校考慮校內教職工的收入問題比較多,總想從企業那里得到些什么,既不愿意為企業的利益作一些考慮,也不愿意在校內進行軟、硬件投入以提升自身的實力,致使產教結合較難深入下去。可見,如何讓高職產教結合長期有效地落實,是關系到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一項頭等大事。
2 高職院校實行“校中廠”產教結合教育方式的價值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校中廠教育工作落實過程中,校企合作是一種使用較為頻繁的教育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所需的各項資金成為了企業運行成本的一部分,這種經費的特點就是間歇性的,花費的金額有限,導致產教矛盾不是很明顯,但這樣的方式只能解決極少一部分的同學的實訓問題,而大部分學生還是要靠其他方式解決。在高校外的頂崗實習的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校園內實習基地設備短缺以及功能落后的問題,同時還為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反之,若這種產教結合的方式沒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解決和實施,完全讓零技能的學生來頂崗操作,可能要付出相當高的代價。因此,將高職學校放到主導的位置上,采取“以產養教,以教促產”的方式,進行微利潤的“校中廠”模式的教學,具有優勢條件和可操作性。
3 高職“校中廠”教育工作的落實注意事項
在高職院校校中廠人才培養工作中,校企合作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學生的就業也面臨著較大的挑戰。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校中廠人才培養模式來制定教學規劃,把階段性的培養人才“職業技能及綜合素質”作為工作目標,以人才培養方案開發相關的項目,深度契合中小型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人才的專業素養以及實際的操作能力,據此來增強畢業生在職場中的競爭能力。要特別注意的是,“校中廠”模式實施過程中,也還會出現校企溝通不順暢、師資和教材缺乏、實訓場所建設滯后等問題;還有學校和企業對學生“校中廠”實習的目標有不同的理解等。企業往往更加注重學生能否創造經濟效益,而不注重實訓效果。同樣的情況下,學校更看重教育的公平性,目標是給所有的學生提供一個公平教育和競爭學習的機會。如果雙方溝通不暢, 就很難正確地貫徹人才培養目標,從而影響了教學和實習效果。諸般問題,只能在“校中廠”模式實施過程中慢慢磨合、逐步解決及進一步完善。
4 充分發揮校中廠各項資源的作用,認真落實教學改革
在高職院校校中廠教育工作中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各類校中廠教育資源的作用,認真落實教學改革工作。建構主義學習觀為“校中廠”參與到技能大賽選手選拔與培訓工作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技能大賽考察的重點是崗位綜合職業素質與團隊協作能力,在大賽培訓過程中,能夠有效實現實訓與生產的對接,與“校中廠”教學模式高度契合。用活“校中廠”天然優勢資源,為技能大賽服務,引領高職實訓教學改革的途徑有:制定基于“校中廠”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計劃,由企業管理人員、一線技術人員、專業教師組成專業教學委員會與教學改革研究機構,結合“校中廠”實訓特點,針對有條件的專業,引導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訓教材編寫,將大賽的能力目標作為學生課程整體設計的一部分,以賽促練,以練促學;制定覆蓋面廣的“技能大賽能手培養計劃”,在訓練過程中完成職業能力提升和優秀選手的選拔,采取先“全員培訓”、“分散培訓”,再“重點培訓”、“集中培訓”,多層次多批次選拔,對學生技能逐級磨練,最后使培養的學生分別達到參加不同級別比賽的要求;用活“校中廠”優質人力、物力資源,為大賽提供充足的耗材,通過大賽培訓與選擇活動,為企業儲備人才,大賽通常采用行業最新理念與技術,代表著行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前沿,為“校中廠”的技術更新、理念創新提供條件,為 “校中廠”提升品牌提供展示的平臺,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宋志國,陳劍鶴.高職院校建立“校中廠”意義探析[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0):125-127.
[2]劉余印,雷萍.運用產教結合模式加快職教發展[J].江西教育,2011,(3):33-34.
[3]戴勇.高職教育中產教結合的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6-10.
[4]張小冰,劉杰.產教結合的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6):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