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克伍機莫 陳源露 李花
摘要:《學前兒童語言教學》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是具有極強操作性的課程,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教學能力而設置的一門課程。當前,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課程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現(xiàn)有的課程教學體系,已不能適應以實踐技能為導向的需求。因此如何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當前學前教育專業(yè)改革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語言教育;課程改革;課堂教學
一、封閉的課堂時空向開放的課堂教學的轉變
(一)封閉的課堂時空
在封閉的課堂時空里,《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課程提供給學生的僅僅是課本教材上的有關“教育的意義,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教育的幾種類型和方法”等文本內容,隨著課時的結束,教與學、師與生的交往也就終止,學生獲得的惟有書面概念,缺少走出課外、走出校外、放眼幼兒園、深入實踐第一線的親身體驗,難以滿足大專生主動求知的需求、積極活動的需求和情感體驗的需求,使得她們的理論視野狹窄,實踐經驗空缺,理解運用能力低下,往往眼高手低,會說而不會做,會夸夸其談而不會動手實踐。
(二)開放的課堂教學:超越課時,超越文本,超越課堂
超越《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文本,即不局限于教材文字所表達的信息,而是將文本作為基礎,走出教材的束縛,更好地將語言教育的理論知識運用于解決實踐的教學問題,使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課堂學習和實踐鍛煉有機地結合,讓她們既知道怎么教又知道為什么這樣做,能夠活用教材,活用理論。
超越《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課堂,即要使大自然、大社會、各類幼兒園都成為大課堂、活課堂,實施活教育,讓他們在圖書館、閱覽室、科技館、幼兒園等處廣泛地收集兒童語言教育的探討熱點、他人經驗等方面的信息,將小課堂與大課堂相結合,跳出課堂的小“天井”,全方位、多角度地與課程相互作用,展開深入的對話,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二、陳舊的課堂內容向鮮活的課堂教學的轉變
(一)陳舊的課堂內容
陳舊的課堂內容已使教學的對話本質褪色,嚴重地阻礙著師生間的交往,使師生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內容前面,逐漸淡化教與學間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教與學就像例行公事般地機械進行著,教學變得干癟、陳腐。當前《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內容陳舊,理論單薄,缺少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指導,課程內容的理念滯后于幼兒園教育改革的現(xiàn)狀,使得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在學習時倍感教學內容的陳舊古板,單調乏味,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無法體驗教改的新氣息和新做法,將學習看作沉重的負擔和外在的壓力。這些與她們渴求新知識的心理相矛盾,直接影響著對話教學的進行。
(二)鮮活的課堂教學
新課改已給我們帶來對話式教學的春意,展示出清新、鮮活的一派教改氣象,貫徹《綱要》,革新《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課程內容是當務之急。為此,要在課堂教學內容中充分反映《綱要》的全貌和精髓,以兒童語言教育活動中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為首要價值取向。必須凸顯兒童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是在人與人的交流、溝通過程中得到發(fā)展的。須凸顯支持性語言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深刻理解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積極互動的語言交流環(huán)境,提供圖書讀物,鼓勵兒童交往、交談的重要性。必須凸顯早期閱讀、書寫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兒童早期閱讀的真正內涵,能夠利用自然、生活化的情境、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形式,引發(fā)兒童對書籍、閱讀、書寫和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標記、文字符號的興趣,讓兒童學習一些前閱讀和前書寫的技能。必須凸顯個別教育的指導,重視兒童個別交談、兒童之間的自由交談,對有語言障礙的兒童給予特別的關注,并與家長和有關方面密切配合,積極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必須凸顯各領域教育的滲透,讓學生逐漸形成整合教育的思想,深刻理解發(fā)展兒童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兒童的經驗,提供促進兒童語言發(fā)展的條件。
三、授受式教學向互動式課堂教學的轉變
(一)授受式教學
傳統(tǒng)的中專課堂教學中“模仿模式”的教學思想占主導,即以“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與習得為基本的教學方式”為主,對學生片面地實施傳授、記憶知識的“銀行存款型”的教育,課堂教學為依照預定的教學程序:“傳授一理解一鞏固一運用一小結”來展開,注入傳授式為多,偶爾穿插討論、實踐,交往過程模式化,程序固定,按部就班。這種單一傳授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被動消極,師生的關系呈現(xiàn)一種主體與客體關系間的單向:注入、傳授——接受的關系,導致課堂教學和師生交往質量的低下。所以改變單一的授受方式,促進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是走向對話式課堂教學的關鍵。
(二)互動式課堂教學
互動是對話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沒有互動就構不成對話活動。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學之間及師生交往需要積極地互動,對話各方需要平等、民主,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關系進行,在相互作用影響中互促互進,共同提高。大學生較中專生而言,具有較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和較強的思維能力,她們更善于質疑發(fā)問和動手操作。改革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將使她們的學習更為積極主動,使教學間的互動更為積極有效。因此,要變“授受教學”為“啟發(fā)教學”,變教學的“模仿模式”為教學的“變化模式”,突出教學中師生的平等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地形成思維的態(tài)度與探究的方法。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教學中,要形成師生的“學習共同體”,始終突出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師與生的互教互學。可以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如問題式、授課式、自學式、合作式、研究式、案例式、試教法、討論法等,促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主動地探究、思考有關兒童語言發(fā)展與教育的問題,分析歸納討論的結論,大膽、獨立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見解。此外,還要注意以問題牽引學生的思路,以巧妙的問題指引學生去思索,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討論,并鼓勵學生給教師發(fā)問、質疑,教師要及時地捕捉學生的每一反應,靈活地調整和生成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充滿變化、探索、研究和協(xié)作,促使師生之間充分地互動影響,不斷地推進教學的深入對話。
四、結束語
總之,《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教學改革能促進教學目的的變化。從以單純傳授知識為目的轉向把學生培養(yǎng)成活動的、創(chuàng)造的、富有對話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現(xiàn)代人,能促進教學倫理的變化。在幼兒的一生發(fā)展中,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要重視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然而從目前來看,幼兒語言教育教學還存在一系列亟待改進的問題。《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改革的課堂教學是開放、鮮活、互動、溝通和富有人文情懷的教學,它是建立在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理解、寬容的基礎上的。這是當代教育改革所倡導的理念,值得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實踐與改革。
參考文獻:
[1]周麗萍.語言表達能力分層培養(yǎng)策略[J].當代學前教育,2014(02).
[2]劉正正.幼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淺論[J].語文建設,2014(02).
[3]楊勇.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策略[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4).
作者信息:
吉克伍機莫(1996—),女,彝族,四川涼山,西華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陳源露(1995—),女,四川阿壩小金縣,西華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李花(1997—),女,重慶,西華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