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摘 要: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際關系日趨復雜,種種環境的變化對我們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心理危機也日益增多。然而,就大學生而言,面臨的學習的壓力、就業的壓力、人際關系和生活適應等壓力事件越來越多,心理困惑和心理適應不良日益加劇,心理危機發生的機率也越來越大,精神疾患的發生率不斷上升,近年來,自殺或危害他人和社會的事件有不斷上漲的趨勢。因此,大學生心理危機逐漸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衛生部公布的有關數字顯示,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6%。在1995年至1999年全國人口最重要的死因中,自殺列第5位。近年來校園危機事件頻頻發生,如馬家爵事件、復旦大學投毒事件,嚴重危害到大學生的生命安全和校園穩定,震驚全社會。究其原因,并不難發現這與大學生心理危機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關鍵詞: 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研究
心理危機是指當個體面臨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時個體的資源和應付機制無法解決所出現的心理失衡狀態。校園危機依據時間可以分為危機發生前、危機發生時和危機發生后。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機發生時的干預和危機發生后的善后等方面,而本研究嘗試從危機現場處理和善后轉換到危機發生前“預防”,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從校園危機的信仰危機、心理危機、安全危機等多視角進行干預。
我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孕育萌芽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03年SARS事件的發生。在這階段,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發展和學生工作理念的轉變開始萌芽。當然,此階段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被動的、自發的,沒有納入高校領導的視野,談不上危機干預體系建設。第二階段為探索階段。由于2003年SARS事件和2004年馬家爵殺人事件的影響,全國教育系統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主要表現為中央各級部門,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開始重視并指導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各高校加大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投入力度,部分高校已經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有益的嘗試。
當然,鑒于我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起步晚,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距離,比如,對危機干預作用了解不多,危機干預意識較差,實踐經驗比較缺乏、干預體系不完善,危機干預操作性不強的問題。
結合多年來從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心理危機干預技術的專業要求,我們把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分為三大子體系:預防體系、即時體系和提升體系。在高校危機干預體系的實踐中,即時體系,及時干預工作開始受到重視,學校能根據干預過程的需要調動相關部門輔助開展危機干預,但預防體系的工作開展還遠遠不足,往往流于形式。針對危機發生后的提升體系的建構則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一)預防體系
預防體系的建構對危機干預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預防心理危機的發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預。它的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提前開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可能爆發的學生心理危機人次盡可能減少,將心理危機化解于萌芽狀態,以避免學生在心理危機狀態中受到傷害。二是根據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為將來開展危機干預工作做鋪墊,包括組建機構和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以最大限度利用可用資源,最有成效地開展工作。
預防體系的建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組建危機干預應急小組。因心理危機往往發生突然、起因復雜, 成功的心理危機干預需要除專業技術人員外還需要其他部門的人員及物資支持,因此在危機發生之前組建危機干預應急小組是提高危機干預工作成效的必要舉措。危機干預應急小組應包括:以校黨委副書記或副校長為應急小組組長,以學工部、心理咨詢中心、各院系分管領導為主要成員,同時校醫務室、保衛處負責人。參與應急小組的成立以文件的形式告知各部門,并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危機干預工作培訓。
第二,學生自我調控體系的建構。
學生自我調控體系的有效建構能幫助學生增強免疫力,學會自我化解心理危機,保持健康向上的積極心態。學生自我調控體系的建構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講座、文字宣傳、大型心理健康團體活動、競賽等途徑,來提高學生對不良情緒狀況的調控和應對能力。
第三,心理危機監控體系的建構。心理危機監控體系的任務在于及時發現心理危機,“搶”在心理危機發生前。心理危機監控體系可以通過心理檔案監控、心理咨詢記錄監控和三級網絡監控等三條途徑并行來實現,這三條途徑并行能盡可能延伸監控體系的觸角,拓寬發現心理危機的渠道,確保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危機狀況。
(二)即時體系
即時體系指當心理危機發生時,學校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所借以應對的網絡體系,即時干預的重要性已得到相當重視,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在獲知危機事件時都能馬上做出應對反應,調動相關資源應對危機事件。
及時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建立危機應對小組的緊急調度機制、建立心理干預與事故預防并行的干預機制、建立危機當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和建立對重度心理危機學生的轉介機制。
第一,建立危機應對小組的緊急調度機制。確保危機干預過程中,小組成員均處于工作狀態,以隨時配合危機干預的需要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第二,建立心理干預與避免事故并行的干預機制。避免危機當事人做出極端事件,這是危機干預最基本的目標。除了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外,保衛處必須做好預防性的安全措施,盡可能減少危及到生命安全的事件發生。
第三,建立危機當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近期有關科研表明,心理危機的發生往往在危機事件發生后的數天之內,因此,當學生心理危機得到暫時平復后,并不意味著危機干預的結束,危機狀況隨時會再次爆發。因此,組建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能讓學生獲得外界的支持,增強面對危機,取得危機干預的成功。
第四,建立對重度心理危機學生的轉介機制。針對診斷與治療,最新的精神衛生法有嚴格的規定。學校心理專業教師不得為學生做診斷,然而,縱觀危機事件的發生,多數當事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患,因此,及時轉介醫療機構或其他經驗豐富的相關機構不失為對當事人的最有效幫助。
(三)提升體系
危機既包含了危險,同時亦孕育著機會,對高校危機干預工作而言,危機的化解只是危機干預的一個目標,如何在個體心理危機事件中得到整體的成長和提升才是危機干預的初衷所在。因此危機干預提升體系的構建能讓高校危機干預工作邁上新的平臺。
提升體系應包括:建立對危機學生的跟蹤機制、建立對危機學生同伴的提升干預機制、建立危機干預工作的評估機制。
第一,建立對危機學生的跟蹤機制。由于心理危機往往具有反復性發作的特點,因此他們是心理危機的高危人群。建立危機學生的跟蹤機制,能及時把握高危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增強危機干預的主動性。
第二,建立對危機學生同伴的提升機制。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會對危機學生同伴帶來強大的心理沖突,這種心理沖突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理,會讓他們產生對消極情緒狀況的不良應對方式產生習得效應。因此有必要對目睹和了解危機發生的其他學生進行心理干預,使其化解因這一事件帶來的心理沖擊,并提升處理類似心理危機的能力。
第三,建立危機干預工作的評估機制。危機干預結束后,應對本次干預工作進行評估,如預防體系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危機干預應對小組是否協調運作,即時干預過程有無無效行動:危機干預專業人員的干預技術是否適應干預事件:專業人員有無定期接受專業督導等方面進行評估,并提出改進建議,以協調干預體系的運作,提升危機干預體系運作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