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
【關鍵詞】新媒體;負效應;成因分析
2018年3月23日,《上海商報》評論版主編陳季冰先生在騰訊·大家頭條發表《新聞已死,無人在意》一文,取得90萬級的閱讀量和5萬多轉發?!靶侣勔阉馈睍r至今日已成為一個關乎公眾利益的問題,從中我們能看到新媒體迅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一些負效應。筆者旨在分析負效應的成因以及對未來的幾點探討。
一、新媒體負效應成因分析
1.傳統媒體人大量流失
1994年4月20日,中國全面接入國際互聯網,自始依托互聯網傳播、新媒體應運而生。2008年,網絡媒體開始躋身主流媒體。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的沖擊不可謂不慘烈:2013年8月,《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僅郵政報刊亭全國5年就關閉了萬余個。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買報紙雜志的人少了。此后,不斷有報刊停發、報社欠薪的消息傳出。2016年12月28日晚,《國際先驅導報》宣布停刊。2017年伊始,《東方早報》《渤海早報》《京華時報》相繼宣布休刊。這一年,隨之關閉的還有美國《新聞周刊》。
一些報紙休刊的同時,一些報紙還面臨新聞從業人員大量流失的窘境。2013年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媒體從業人員存在大量流失的現象,11.44%的媒體從業人員后來脫離媒體,轉而從事其他行業。其中傳統媒體(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人員流失最為嚴重,達到了13.85%。大量媒體人流失導致新聞質量嚴重下滑。
2.新媒體對量的追求,導致質的缺位
曾有公眾號評論,各家報社雖然???,但都保留了新媒體部分,這是“失去紙張的枷鎖,新聞獲得的是整個世界”。然而,從近些年新媒體的發展來看,新聞內容的量是上去了,但質并沒有得到大幅提升,而這些量更多的還是重復性新聞。
眾所周知,新媒體運營是逐“量”的(當然量也是利),而一個原創新聞產品需要很多時間與金錢成本,人員、差旅費、采訪設備等等,轉載一篇文章又需要多少成本呢?復制、粘貼!于是,在網上大量信息被稀釋的壓迫下,迅速見效見量成為各家追求的目標。經常能看到,一個新聞事件發生,眾多新媒體爭分奪秒搶發的,是一句話快訊和官方發布的內容,而對于事件背后的深人性報道,卻很少有媒體肯花力氣冉去挖掘。
原創新聞越來越少,隨之而來,一些舊聞給點新鮮觀點,也可貼上“原創”標簽。你會發現,某一天全天都在推送的,就是那個爬蟲進了耳朵,該如何處理的警惕:那個丈夫戴綠帽,刀砍妻子一家幾口的桃色新聞。而當天,世界發生的許多眾大事件,都被忽視屏蔽掉了。什么是新聞?是指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媒體經常使用的記錄與傳播信息的一種文體,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但明顯,這種文體半徑被縮小了。
二、媒體報道增強新聞性的幾點探討
1.新媒體比較傳統媒體.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權威性與深入性
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愈發凸顯。所以,尚在困境中尋求突圍的傳統媒體應該守好自己的陣地,發揮好獨有優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不遺余力地在新聞報道中追求權威性與深入性。
新媒體新聞傳播的無序化、隨意化、碎片化、淺薄化等先天缺陷一直為各界詬病,這也更成為網絡虛假新聞的催生土壤。許多網友有個共識,在網上看到一則爆炸性新聞,大都會對其真實性有所懷疑,而紛紛去權威媒體報紙或廣播電視上求證,其中更包括許多新媒體的小編,網絡也幾乎天天可見辟謠新聞。此時,正需要傳統媒體大顯身手。近期備受關注的“假三文魚事件”“四川女醫生自殺事件”“電動車主砍死寶馬車主事件”等等,廣大網友都想知道事件真相,想知道事件背后的故事。傳統媒體如果能堅守住最核心的新聞價值這個底線,何愁沒有賣點?
2.探求內容變現創造利潤點
傳統媒體如今的困境,總體來說即傳播渠道失去壟斷地位,廣告量嚴重下滑,營收銳減。內容變現,一直是傳統媒體在探討的問題。從目前運營來看,可以從直接變現和間接變現兩個方面上下工夫。
一是直接變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不矛盾,可以通過“好內容”借助第三方平臺吸引流量宣傳,最大限度地獲得內容盈利。目前,許多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與今日頭條、騰訊企鵝號、百度百家等第三方平臺合作,實現內容變現。
二是間接變現,創新廣告經營模式。精準化的內容推送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成長性,會吸引來更多的廣告客戶進行營銷推廣。傳統媒體可考慮通過會員制等方式留住粉絲,交納一定會費,或參與某項付費活動后,全年免費享有一些有針對性的社會活動,借助傳統媒體與政府、商家關系的天然優勢,舉辦活動變現。統計顯示,主打定制化推送和精準廣告投放的“今日頭條”,其面向大眾、定制服務小眾、寬傳播與窄傳播相結合,廣告業績節節高升。
3.媒體新聞報道的高度與普通公眾認識層次有一定差距.對于公眾認識可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應該引起政府相關部門重視并加以利用
議程設置理論是由美國學者麥克姆斯和肖提出,其通過研究媒體報道活動和公眾對新聞事件的認識之間的關系,認為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與公眾對新聞事件的認識之間存在高度的對應關系。媒體對某新聞事件報道的重視程度影響著公眾對此新聞事件的認識,如果媒體花大力氣報道該事件,不斷強調其重要性,則公眾也會順理成章地認為該新聞事件非常重要,可能對白身生活產生影響。傳媒可以幫助政府“引導”和“轉移”民眾的關注,政府的議程如果不借助傳媒,就很難得到大范圍推廣和深人人心。
過去傳統媒體是單向傳播方式,即我播什么你看什么,存在不接地氣等問題。而新媒體一經推出就本著迎合公眾心理而發出,如今看來問題也不少。公眾喜歡窺探、喜歡八卦,這些內容都已經充斥網絡,而真正有意義、有啟發的新聞報道,尤其是深度報道,越來越少。這與國家文化宣傳政策及倡導的價值觀大相徑庭。
西方報紙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是政府補貼。由于報紙在西方傳統觀念中歷來被認為是“民主的工具”,歐洲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得到政府的補貼。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在此方面也應加以重視,補貼傳統媒體,讓積極的、充滿正能量、有意義的報道,引領公眾生活。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傳播學年鑒》 2016,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2]2013年8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廣東校友會成立大會上發布《30年來新聞傳播學專業畢業生職業狀況調查報告》。
[3]麥克姆斯和肖1972年發表的《形成議題的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