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
【摘 要】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直接導致了高職院校生源結構的多樣化。不同入學渠道的學生在文化基礎和學習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層次性,對未來就業或升學的傾向不同,對教育的需求存在差異。高職院校必須提供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職業發展所需的有效教學以順應上述新形勢。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主要生源類型及其特征,以及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提出了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實現有效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生源多元化;高職院校;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7-0074-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033
【Abstract】The advance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directly led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tudent source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nrollment channels vary in the level of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learning ability. They have different tendencies for future employment or further studies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demands for education. Therefore, HVCs must provide effective teach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above new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types of student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HVC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ffective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achieve effective teaching in HV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ified sources.
【Key words】Student divers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ffective teaching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模式造成了目前高職院校生源多元化的局面,這使得高職院校的教育對象在價值取向、文化基礎、專業素質、學習能力等方面產生了分化,從而差異化的教育需求應運而生。高職院校進行全面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是教學,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堅持有效教學的價值導向是高職院校最終實現有效教育的本源。如何根據各類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職業發展所需,已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新課題。
1 高職院校主要生源類型及其特征
1.1 普高生源
普高生源是指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被高職院校專科批次錄取的普通高中畢業生。高中三年他們接受了系統的、嚴格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較好,較易理解并接受新事物,有一定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各種活動的策劃、組織、參與中,普高生通常表現出更多的自信、積極、獨立、合作。但是,普高生沒有接受過職業規劃的教育,因此職業理想比較模糊。
1.2 對口單招生源
對口單招生源是來自中等職業學校的應、往屆畢業生。他們經過在中職校三年的嚴格訓練,形成了比較明確的專業意識,練就了較為扎實的專業技能,期望通過后續進入高職院校深造在專業上獲得縱向提升和橫向拓展。此類學生是中職校中的佼佼者,但他們仍有文化基礎薄弱這一最大的短板。而且此類學生多數是當初中考的失利者,在學習中獲得積極、肯定的評價較少,因此普遍會有自信心不足的學習心理表現。
1.3 注冊入學生源
江蘇省從2011年起開始進行注冊入學招生改革試點,即普通高校面向中職學生注冊入學和面向普通高考學生注冊入學。注冊入學生源有升學愿望,但他們因為各種主客觀因素難以通過普通高考或對口單招進入普通高校。此類學生被視為“質量”最差的生源:無學習熱情、學習習慣差、對學習的自我效能感特別低。但通常他們的社會活動能力和動手能力比較強,這與其更多地關注興趣愛好、參與實踐活動有關。
1.4 高職與本科分段/聯合培養生源
高職與本科分段/聯合培養,是江蘇省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試點中的兩種新型培養模式,是對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本科人才的探索。這兩個項目分別在高職專科批次和本二批次招生,學生的錄取分數是所有生源中最高或次高的,是高職院校中“質量”最好的生源。因為人才培養規格要求高,這類學生會承受更大的學習壓力。不過壓力之下,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動機強烈,會進行自主學習與團隊學習。
2 有效教學的涵義及其影響因素
2.1 有效教學的涵義
有效教學是指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有效果是指教學活動產生了良好的后果或結果,如學生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教學的最基本價值。有效益是指教學活動產生了效果和收益,即教學活動不僅有效果,還與學生和社會對教育的需求相吻合。有效率是指在給定投入和技術等條件下,最有效地使用教學資源以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2.2 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
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指影響教學活動進行及其預期效果、效益和效率達成的原因或條件,從教師和學校層面看,影響高職院校有效教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2.2.1 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學主體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對教學活動持有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態度,它源于教學實踐,又影響教學實踐。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隨著高職教育應有社會功能的日益凸顯,職業性(高深技能)已取代高等性(高深學問)而成為高職教學理念的第一屬性,即所謂“知識夠用,能力為本”。與此同時,學生的個別差異逐步獲得承認和尊重,所以高職教學理念又被賦予了差異化屬性。高職院校只有正確認識并理解教學理念發生的變化,才能為教學行為合理而必需的變更以及最終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奠定思想基礎。
2.2.2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包括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評價、設計教學活動、編寫教學方案四個環節。(1)教學目標是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中的具體化、操作化描述。教學目標越清晰具體、越便于觀測,則越有利于有效教學。(2)教學評價是判斷教學目標是否落實的手段,通過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提供預測、反饋與指導,能促進教與學按照有效的目標導引方向進行。(3)教學活動是落實教學目標的載體,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著重考慮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過程的組織。(4)教學方案是依據課程標準撰寫的實施教學的書面計劃,教案與社會需求結合越緊密,與教育對象個別差異越適應,則教學活動越有效。
2.2.3 教學組織
教學組織包括教學活動組織和教學組織形式。前者指如何有效地利用、控制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后者指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有效的教學活動組織,要求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思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管理、調控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組織引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主要受教學觀念、任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因素制約。例如在教學對象學習可能性水平存在明顯差異時,班級授課制無法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這時就需要考慮幾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綜合利用。
3 提高高職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3.1 認識生源群體差異,樹立有效教學觀念
生源多元化已然使得高職院校的教學對象分化成了若干個特征不同、需求各異的群體。但是在學校并無強制要求的情況下,教學思維的慣性使教師很少去考慮差異化教學。教師亟需轉變觀念,革新意識。通過對不同升學渠道學生特征的分析與研究,把握學生在認知結構、心理傾向、知識水平方面的差異,形成基于多元化生源視角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思維。
另一方面,有效教學是高職院校的立身之本,但有效教學理念卻尚未深入人心。學校應引導教師在理論上對有效教學的基本問題進行認識,在實際教學情境中對有效教學的策略或技術進行探索。要關注學生不同的愿望與需求,提供最大程度滿足其學習和發展需要的教學服務,使絕大多數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成長為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的有用之才。
3.2 設定分類培養目標,分流教學各有側重
高職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保持目標本質不變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學業情況及對未來出路的不同愿望,將培養目標細分為技能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和高級應用型預備人才,并構建差異化的課程體系。在同一專業群內,大一大二按入學時組建的行政班實施基礎課及部分專業課的教學,確保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后續學習所需的方法論,奠定必要的專業基礎,習得一定的職業遷移技能。在摸底調查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和職業素養,了解學生、家長對就業升學的選擇傾向后,大三按不同培養目標實施分流教學。學習基礎較差、能力有所欠缺的學生定位于“技能型人才”,即未來一線崗位的操作人才,因此教學要更多強調專門知識和技術,強化一技之長。學習基礎好、能力強且有升學愿望的學生定位于“高級應用型預備人才”,他們未來將接續應用型本科相關專業學習,因此教學既要突出文化知識的查缺補漏以及應試能力的訓練,又要突出厚基礎理論、強職業能力、提全面素質。上述兩類之外的學生定位于“技術型人才”,即未來智能型的操作人才,他們常常從事協同工作的群體活動,因此教學要更多強調拓寬而不是加深專門知識面,強調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著重培養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組織協調以及溝通交流等能力。
3.3 貫徹因材施教思想,合理實施分層教學
專業群內各專業具有相同的學科基礎,因此必然有相同的專業基礎課程,這使得分層教學有了學生數量的保證;教學對象的文化基礎、技能水平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條件。下文以無錫某高職院貿易金融學院4個專業群的平臺課程——基礎會計為例,說明分層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3.3.1 教學對象分層
先按基礎會計是否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先修課程,將全部學生分為“財會金融類”(A類)和“其他經管類”(B類)。然后在A、B兩類內部,打破專業的限制,按入學前是否學習過基礎會計,再將學生分為“有基礎”(a類)和“無基礎”(b類)兩類。一般而言,對口單招、中職注冊的學生絕大多數為a類,而入學前從未接受過專業基礎課學習的普高生均為b類。教學對象分層的結果為Aa、Ab、Ba、Bb四個層次。當然這種分層是一種動態分層,教學每完成一個階段,需通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進行分層調整。
3.3.2 教學目標分層
各層次教學對象的教學目標,應基于職業崗位對會計知識和能力的需求分別設置。對于A類學生來說,基礎會計是其后續學習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教學目標要體現職業技能發展所應達到的狀態,如:準確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準確、熟練地填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對于B類學生來說,基礎會計與其后續專業課程幾無聯系,因此教學目標要體現的不是會計信息生成能力的培養,而是使用會計信息分析、解決經濟管理工作中財務問題的基本能力的培養。
3.3.3 學習內容分層
學習內容來自對教材內容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為適應“專業需求多元化”的現實,學習內容應根據教學目標相應分層:既注重基礎又突出適用,既具“通用性”又不失“個性化”,把握好難度和深度的設置。A類學生的學習內容覆蓋基礎會計的各個方面,重點是完成一個會計循環的賬務處理;B類學生的學習內容無需面面俱到,要淡化枯燥的理論,重點是基本概念、原則及方法的簡單應用。另外,a類學生的學習內容不能是中職的簡單重復,而要考慮兩個教育層次的銜接遞進關系。
3.4 建立多元教學評價,指導教學促進發展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業成就和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要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評價應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3.4.1 恰當選取評價方式
多元教學評價的本義是指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高職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結合生源多樣化及課程實踐性特征,可選擇日常檢查、紙筆測驗、調查報告、案例分析、團隊課程設計等內部評價方式,也可選擇現場解決實際問題、參加技能大賽等外部評價方式。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方式則包括課堂觀察、訪談、閱讀教師作品等。
3.4.2 評價主體多元互動
教學評價應由多種主體共同參與,以消除單一評價者主觀因素干擾的影響。實施評價的除了教師外,還可以是學生、家長、教師同行、教學督導、參與人才培養的企業、社會鑒定機構、教指委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等。各主體參與程度不同,但他們共同發揮作用,將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
3.4.3 正確運用評價結果
教學是否有效,要根據評價結果判定;教學能否有效改善并更為有效,依賴于評價結果的運用。教學評價結果除了分數或等級,還要提供對評價結果的解釋說明,以便教師和學生運用。教師用以反思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優化教學內容和進程,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學生用以判斷自己知識學習或技能養成方面的不足,調整自己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
[2]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3]高振發.高職院校生源多元化背景下的學生管理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