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紹熙
摘 要:新時代中國在不斷發展,高校擴招,大學人數劇增,這樣大學就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學生。由于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使不同民族大學生之間在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障礙,也影響國家穩定。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新時代下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存在的問題,探索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團結意識,維護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教育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中國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是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更是黨和人民事業勝利的重要保證。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我國國情,提出了“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命題,為我國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的開展點亮了前行明燈、照亮了前進道路。
一、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現狀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的經濟受世界的經濟的影響,特別是近幾年中國發生翻天地覆的變化。就目前國際形勢,有些不懷好意勢力發布不好的言論,目的是為了破壞我國來之不易的團結,對社會經濟、國家穩定造成了不必要的影響,這種背景下,對中國的教育便提出了新的考驗。另外,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在人口總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少數民族的文化多姿多彩,為中華文化作出巨大貢獻;同時,大多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并且在飲食、生活習慣方面都有自己的禁忌和喜好,這與漢族的學生有很大的差別,導致形成同學之間的矛盾,最終影響學生間的關系,還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高校不斷地擴招,加速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加入,中國的教育系統與教育體系也在不斷地更新之中,越來越多的人在享受今天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的同時,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導致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過程中呈現出時代性、長期性和獨特性的特點。高校作為培養民族精英、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場所,而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對于進一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應對境外敵對勢力的思想分化、對于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以及解決民族院校民族團結教育現存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面對新的時代任務和要求,開展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問題研究十分有必要。
二、高校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難點和挑戰
(一)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
黨的十九大的召開突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同地方的經濟發展存在差異,這是由于歷史原因、地理位置、資源分布等原因所導致的,也產生了不同宗教、風俗,也容易導致境內外敵對勢力的煽動,這些均對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提出了挑戰;就目前來說,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沒有牢固的經濟基石,這一客觀實際對民族團結關系的挑戰。
(二)大學生由于人生閱歷較淺,思想單純,團結意識不夠強
隨著大學擴招,少數民族學生人數慢慢增多,相互了解不夠深入,從形勢來看民族關系問題日益復雜。同時,青年大學生比較注重自身民族特色,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重視本民族的合法權益及政治上的參與度,進一步強化了大學生民族之間關系的敏感度,不利于問題的處理。另外,大學生人生閱歷較淺,與外界接觸較少,思想單純、心理素質相對脆弱、辨識能力較弱,更重要的對民族團結教育思想認識不統一,認知較為膚淺,參與積極性不高,因此導致極少數的大學生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和挑撥,以及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和灌輸,從而產生認識上的偏差。總體而言,大學生對民族精神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持肯定態度,有一定的自覺性,但不夠深入全面,但需進一步強化和引導。
(三)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寬度不足、深度不足,民族團結教育“知行”脫節
目前,雖然對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理論研究很多,可是研究創新度不夠,沒有深入的把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用于指導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理論與實際沒有系統統一;高校團結教育活動不多、課程和建材建設滯后等因素,以及教育途徑未形成長效機制,也導致民族團結教育的形式和手段面臨挑戰。另外,在大學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人員有:輔導員、班主任、思想政治課教師、專業教師,這說明他們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重要性。由于開展民族教育的對象主要集中于大學生,從而忽略對教育工作者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重要性,并且教育者對自身認識不足,重形式不重效果,教育方式缺乏針對性,因此,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質對民族團結教育極其重要的。
(四)新時代下復雜的社會環境對民族團結教育的負面影響
大學是一個多文化的地方,特別是大學生受到來自不同地域、西方國家、不同少數民族地區不同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這決定了高校內部民族文化存在著較大差異,從而加劇了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蕩。同時,科技發展迅速,特別是新媒體的發展,大學生獲取民族信息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和通暢,信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不利于民族團結的信息,另外大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也增加團結教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民族歧視、宗教異化在國內外治中的影響明顯上升。
三、新時代下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
高校是培養民族精英的地方,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是民族團結的教育平臺,這說明高校在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高校要發揮主體作用,利用課堂教學的特殊作用,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民族團結教育中,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教育理念在大學生中樹立中華民族團結一直、領土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進一步強化多民族的愛國情懷,教育管理者要積極作為,多想辦法,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和中國近代史教育,了解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發展的重要性,牢固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不同程度維護社會和諧發展,堅定大學生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二)拓寬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
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要重視教育內容,特別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教育、民族政策、祖國統一的內容,突出祖國統一的大觀念,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同時,開展對象不僅是少數民族的學生,還要對教育者和漢族學生開展,通過學習最新民族團結政策,掌握民族文化、民族政策、民族發展史等相關知識,領悟內在精神,才能更好的處理民族關系。另外,要多渠道加強和創新民族團結教育,將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融入到課堂學習、社會實踐、個人生活等各個環節,通過不同渠道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內容更容易的被學生接受,實現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提倡主動式教育,避免被動式教育。
(三)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作用,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思想決定行動,這說明思想的重要性。在民族團結教育中,教育者要認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好思政理論課,必要時,主動向典型和榜樣學習;高校還要對相關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崗前培訓、教學研究、集體討論,不斷提高教育者民族團結意思,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時,高校要了解學生本身的民族特色,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風土人情以及文化傳統,通過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文化交流會等形式,促進大學生在思想上進行交流,更利于大學生接受民族團結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形成教育合力,落實制度保障
大學生中的民族教育工作不只是高校事,也是國家、社會、家庭的事。民族團結教育責任重大、內容眾多、事務繁雜,因此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個人“五位一體”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為民族團結教育提供強大的力量支撐。另外,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高校生活會遇到各種困難,著力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也非常重要。高校民族團結教育離不開有效的保障制度:高校要制定相關保障制度,為民族團結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組織、思想、制度、物質保障,還要要求各級單位嚴格落實,做到專人負責,突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融合多種教育資源,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有效推動各項工作開展。
參考文獻:
[1]孫劍坪.從文化視角論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深化[J].中國民族教育,2011,5:25-27.
[2]譚安.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時代訴求與路徑選擇[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7:80-82.
[3]李凱.民族院校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特點及路徑探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38:71-75.
[4]焦敏.近十五年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研究綜述[J].民族論壇,2015,3:105-108.
[5]楊滿.多元文化框架下的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188-189.
[6]劉瑜.我國民族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基本任務和特點[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2:155-159.
[7]黃嬌嬌.新疆高校教師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職大學報,2013,6:93-96.
[8]李凱.新時代城市社區民族團結教育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8,33:81-84.
[9]肖軍.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創新途徑[J].西部教育,2018,1:38-39.
[10]楊敏.新時期我國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研究述評[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33-37.
[11]海秋丹.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策略[J].社科縱橫,2010,25: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