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世杰
摘 要:愛國是公民的神圣義務,也是每一個公民最起碼的品德。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滲透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這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只要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中拓展相關內容,引導好學生,就可以滲透愛國主義的教育。
關鍵詞:初中英語;英語教學;愛國主義教育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但在目前的初中英語教學中,不少教師卻感覺到,教材中相應的愛國主義內容體現較少。其實,現成的英語教材中有許多地方是可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就看教師如何從教材中去挖掘,把所教知識與愛國主義內容有機融合了。筆者在此結合新目標英語教材,談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一、教師高度重視
(一)從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來看,我們必須培養我們的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從我國的國情來看,中國自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各方面經濟建設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是,我們也看到:國際上覬覦中國領土的國家和各種敵對的反華勢力,從來就不想中國真正強大,他們總是千方百計,采取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措施,散布對我們國家種種不利的言論,找各種各樣的借口詆毀中國的形象,遏制中國的崛起。身為教師,我們是有義務、有責任引導我們的學生去深深了解并明白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強,靠的就是威力無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中國要在世界上崛起,只有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愛我中華、情系中華,人人都來護國、愛國、建國,這樣中華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從英語學科的教育特點來看,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滲透愛國主義的教育。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既然是跨文化交際,教師是有必要融進本國文化的對比,介紹中華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熱愛的,如此,才能使學生在語言交際中養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態,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時,既不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也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
二、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一)準確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列寧說,“愛國主義是千百年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集中表現在對祖國的山河、同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無限熱愛;對祖國歷史、文化、語言和優良傳統,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對祖國前途、命運的無比關心。
(二)對學生加強學英語的目的性教育,將上英語課的目的強化為“學好英語,是為了雪恥圖強,打敗列強,更好地報效祖國。在第一堂英語課上,教師可向學生提問: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最多,但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卻是英語而不是漢語,為什么?英語是一種強勢語言,其強勢表現為英語在全世界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在科學研究領域的交流中英語使用尤為明顯。宇宙空間、核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尖端研究成果都是用英語發表的。
英語語言的強勢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18~19世紀中,工業革命使得大英帝國的影響力開始遍及世界各個角落。英語隨著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的士兵和商人開始流行到世界各地。目前英語的國際性地位主要源于二戰以后講英語的美國的大國地位。那么英語會不會出現頹勢呢?答案是肯定的?!队⒄Z的未來》的作者大衛·格雷多爾認為科學技術是一大標志,他認為英語出現頹勢的標志可能是當重大技術發現不斷出現在中國或其他國家的時候。這些年,隨著中國的國力的增強,也出現了漢語熱。今天我們必須學習他們的科學,然后才能打倒他們!超過他們!所以我們非把英文學好不可,要咬牙切齒學英文!梁啟超先生曾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边@幾句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每一個同學銘記。
(三)關注時事問題,從各種信息媒體上獲取資料,每日利用課前三到五分鐘時間,引導學生用英語談論當前國際的熱點問題,各國對中國的關注及中國的國情變化,引導學生主動談論中國,關注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各方面的情況。
(四)課堂教學中備課巧妙設計,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隱含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滲透教育。首先,結合詞匯和句子學習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英語教材中有很多詞匯的教授都可以滲透進愛國主義的教育。如:學“2008 Olympic Games”,“volunteer”,“athlete”,“player”時,提及中國的志愿者的微笑與服務,運動員們頑強的拼搏精神所帶給觀眾的鼓舞,每一個行為里都有很多強烈的愛國意識在背后支撐著他們。其次,結合中國的風景名勝、旅游地的表達和介紹滲透愛國主義的教育,激發學生對我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第三,結合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的英語表達,用英語介紹其起源,節日的風俗等,滲透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