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面臨新挑戰,如何在國有企業改革之際,加強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隊伍建設,才能更好地為國有企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是當前國有企業必須直面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隊伍建設
國有企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的重要體現。加強國有企業反腐倡廉工作,對于增強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國有企業健康發展,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形勢下,許多國有企業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切實加強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隊伍建設,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做優主業提供紀律保障,切實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工作在國企落地生根。因此在實踐工作中,對國企紀檢監察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一、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組織建設不相適應
在進一步強化“兩個責任”、加大全面從嚴治黨工作力度的新形勢下,國企紀檢監察組織建設相較于行政機關較為弱化。企業紀委書記兼任工會主席、分管黨建不在少數,兼職太多,顧此失彼。有的企業還未設置監察機構,有的監察機構與審計、黨群、綜合部門等合署辦公的,造成了紀檢監察工作力度不夠,弱化了內部執紀監督的地位和力度,普遍存在人手不夠的問題,影響了工作正常開展。
(二)業務素質較為薄弱
近年來,隨著國企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重視,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紀檢監察干部的配置,國企紀檢監察干部年齡結構和文化知識結構趨于合理,但與所監管人數對比,國企紀檢監察干部隊伍業務素質和人員力量仍顯失薄弱。有的國企從事紀檢監察工作的為兼職人員,經常在開展紀檢監察工作的同時還要處理其他工作甚至承擔著繁重的生產任務;而且兼職人員變動頻繁,容易造成紀檢工作的脫節,缺乏對紀檢干部身份認同感,認為紀檢工作只是臨時性的,不太愿意多花精力去鉆研學習紀檢監察業務知識,造成專業技能不強。有的國企紀檢監察干部是半路出家,接觸紀檢監察工作時間也不長,對紀檢監察業務一知半解,缺乏信訪處置、案件管理、執紀審查、案件審理等具體操作能力,也不會熟練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辦案能力較低。
(三)“三轉”不夠到位
企業紀檢工作在企業黨委領導下開展,企業領導對企業紀檢工作的重視與否,直接決定紀檢工作的力度。企業紀委書記被其它工作牽扯太多精力,該做好的工作沒有做好,該監督的事項無法監督,工作被動滯后,導致執紀監督力度和效果都不夠理想。大部分專職紀檢監察干部除了主責主業工作外,還要受理非黨員干部各類信訪件,接待職工群眾上訪問題,組織協調解決信訪及維穩等工作,導致投入到紀檢監察工作上的時間、精力有限,不能更好地聚焦主業,干好本職工作。
(四)思想政治素質有待加強
有的紀檢監察干部在思想上存在畏難情緒,怕得罪領導,怕影響人際關系。有些部門對紀檢監察干部存在 “防備”心理,有些被問責人員對紀檢監察干部不滿,給紀檢干部履責帶來一定的心理干擾。個別紀檢監察干部甚至做出貪污受賄,違犯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生活紀律等違紀違法行為,這都說明紀檢監察干部隊伍也不是凈土,容易成為被圍獵的對象,稍不小心,就會觸碰底線、紅線和高壓線,還需加強教育監督管理,嚴防“燈下黑”,做到“打鐵自身硬”。
(五)監督機制還不夠完善
企業履職監督機制不夠規范,紀檢監察人員使用的工作手段與方法比較單一,有的憑經驗做事。在辦理案件中,調查手段不足,取證存在困難等問題。有的一級企業紀委與二級企業紀委之間,力量難以整合到位,協調配合不夠,存在各干各的現象,工作運轉不夠流暢。紀檢監察、審計、監事會等監督部門,協調溝通和線索移送等機制還不夠完善,還需進一步配合協作,形成監督合力。
(六)管理體制還需進一步理順
國企紀委是內設機構,與企業是命運共同體,薪酬、人事關系都在企業,無法像派駐紀檢組那樣超脫。企業的紀檢監察干部作為企業的內部管理人員,在執紀過程中需考慮到企業內部關系,難以真正鐵面執紀,也顯示出了企業紀檢人員的身份尷尬問題;在考核、考評工作中存在“由被監督者考核監督者,被監督者推薦監督者”的現狀,紀檢干部往往無法獲得優秀評價,晉升職務較難。目前企業單位較多存在重視生產經營而輕視紀檢工作的現象,個別部門對于紀檢監察工作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加上生產、工作壓力大,不能很好的配合紀檢干部做好廉政工作,容易導致相關工作達不到預期效果。同時,紀檢監察干部職業發展較窄,無法形成有效的激勵,不能很好的留住人才,進而影響紀檢監察工作整體發展水平。
二、加強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隊伍建設的對策思考
(一)規范組織機構保障機制
提升國企紀檢監察機構的地位,是強化企業紀檢監察工作的有效途徑。
1.強化機構人員配置。按照監督黨員數和監管下級企業數的比例,以及所在企業黨的機構設置情況配備紀檢監察機構和人員。下級企業紀檢監察機構正職可任上一級企業紀委委員。在各基層企業及其黨支部成員中選派、指定兼職紀檢監察員作為紀檢監察力量的有力補充。
2.強化紀檢監察工作職責定位。企業紀委要切實履行監督責任,落實“三轉”要求,切實履行監督責任,做到以監督執紀問責為主,以協助黨委抓黨風廉政建設為輔,在企業的工程預算、決策、執行、管理、評估等整個運營過程,發揮全程廉潔性監督職能。
3.推廣建立協作型紀檢監察組織。從企業主要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個本質特征和需要去考慮,將執法執紀職能同經濟審計、合同審查部門進行資源調配、手段互補,構建紀委、監察室與審計部、法律顧問等互相協作的新型紀檢監察組織。
(二)規范履職制度保障機制
與政府機關的紀檢監察相比,國有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有其明顯的特殊性,一定要圍繞企業的中心工作,密切結合企業的實際,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好務,保證國有企業的所有經濟活動都處于有效的監督之下。因此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參與企業決策,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中融入紀檢工作,為企業營造出依法、規范經營的良好工作氛圍。
1.強化國有企業內部監察制度。國企內部監察制度建設應體現國企的特色,拓展監督范圍,避免監督“盲區”。要針對國企非黨非行政監察對象眾多的情況,完善企業內部約束體制,以企業制度的形式對此類人員違規違紀行為的懲戒處理劃界限立規矩,充分發揮制度和紀律的警戒約束作用,不讓國企非黨非行政監察對象游離于監察范圍。
2.強化監督合作機制。企業紀委要加強組織協調、整合監督資源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建立由紀檢監察、監事會、審計、效能稽查等部門參加的監督工作協調機構或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各種監督力量,構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和全方位的監督體系,形成步調協同、手段互補和信息資源共享的整合合力。
3.強化責任考核機制。上級要把企業黨委保障紀委履職,支持“三轉”工作等情況作為黨委落實主任責任的重要內容,列入年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建立市管企業紀委書記向市紀委和主管機關紀檢組述職,接受上級紀委考核的機制,強化壓力傳導,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兩個責任”落實到位。建立紀檢監察干部獨立的考核渠道,不與本級企業干部一同測評,實行上級紀委統一對下級紀檢監察干部進行年度測評的工作制度。
(三)規范干部成長保障機制
加強紀檢監察干部的選拔使用、評優評先和考核工作,是保障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生機和工作活力的重要
舉措。
1.強化選拔任用。企業應該努力為紀檢監察干部創造良好的職業發展通道,對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工作成績突出的紀檢監察干部,該提拔使用的要提拔使用,該向外推薦交流的,推薦交流到重要崗位。積極支持優秀的紀檢監察機構領導人員轉任或提任企業行政領導職務;對長時間主持工作的監察部門副職及時“轉正”;對政治品格過硬、綜合素質好、工作表現優秀的同志及時提任;在年內提任一批干部。
2.強化崗位交流。實行重點崗位輪換和領導干部交流制度,可以采用上下交流、橫向交流、崗位輪換等方式進行培養鍛煉。對于任職一定年限的紀委書記,推薦轉任其他企業紀委書記或企業副職;注重選拔有經營管理工作經歷的優秀領導人員擔任企業紀委書記。對于任職一定年限的同志,轉任其他崗位或選任到其他企業紀檢監察崗位;選拔政治素質高,自身素質好,知識結構合理,敢于擔當,熱心紀檢監察事業的黨員干部充實到干部隊伍中,補充隊伍新鮮血液。
3.強化福利保障。除享受年薪制的同志外,企業專職紀檢監察干部可適當提高紀檢監察人員的工資待遇,把更多優秀人才留在崗位上。
4.強化榮譽激勵。對于優秀的紀檢監察干部,在同等條件下評優評先方面優先予以考慮;在企業系統設立“紀檢監察衛士”榮譽獎項,每三年推薦一次,給予先進人員精神和一定的物質鼓勵。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在新形勢下紀檢監察隊伍的建設,要努力改進工作方式,以求真務實的作風,積極開展企業紀檢監察工作機制的研究和探索,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公正清廉、紀律嚴明、業務精通、作風優良”企業紀檢監察隊伍,推進企業紀檢監察工作不斷提高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宏亮,劉向陽.新形勢下加強行業紀檢監察隊伍建設的思考[J]企業文化,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