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英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巧用課堂資源,把握學生提問的時機,組織學生在新知構建前自然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巧用材料對比引導學生互相質疑問答,在課尾總結處引發新問題,促進學生提問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提問能力 課堂教學 教學資源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121-02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發現的過程,還能讓學生獲得數學思維的深入發展。然而,在日常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就要有好的材料,否則學生也沒有辦法提出好的問題。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合適的提問時機和條件,在課堂的關鍵環節組織和引導,以課堂資源作為有效的教學素材,促進學生的有效提問。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及思考,談談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做法。
一、在新知構建前,自然提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在新知建構之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和認知基礎,教師要讓學生借助已有經驗自主提出問題,然后教師進行歸納整理,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在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筆者先提出問題:“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今天要學習三角形的面積,你有什么問題想要提問嗎?”有學生馬上提問:“三角形是不是也可以像平行四邊形一樣用轉化的方法來計算面積呢?”有學生提問:“三角形能夠轉化成什么圖形呢?”也有學生提問:“三角形能不能用割補的方法進行轉換呢?”還有學生提問:“轉化后的三角形怎么求面積?”筆者根據學生提出來的問題進行提煉,并在黑板上板書了兩個重點問題:三角形可以轉化成什么圖形?怎么計算面積?
在這個環節,筆者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這里包含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能夠讓教學自然銜接;二是可以讓學生展開自主思考,將已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有機關聯,從而順利過渡到轉化這個數學思想方法上。通過這個環節的設計,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關聯已學材料提出問題,并且很快指向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問題。
二、巧用材料比對,讓學生自主探究,互相質疑問答
學生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通過對不同材料的比較,自主探究,進而暴露問題的重點和難點,并在學生的互相質疑問答中生成有效的教學資源,讓課堂教學亮點紛呈。
筆者選擇了一個有方格背景的三角形,經過精心地選擇數據,讓學生根據這個方格紙上的三角形完成問題解答(如圖1所示)。
筆者讓學生先畫一畫,試一試能把這個三角形轉化成什么圖形,然后再算一算,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學生討論交流后,列出如下幾種方法,筆者將這幾種方法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并引導學生根據解題方法向對方提問。
方法一:(如圖2所示)”為什么算式要除以2?“學生指出:“這個平行四邊形里面有兩個面積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如圖2),所以要除以2,由此可以得出答案:6×4÷2=12(平方厘米)。”學生追問:“為什么說這兩個三角形相同?”學生指出:“這兩個三角形的高是一樣的,并且底邊也同長,也就是將完全相等的一個三角形反轉過來拼成平行四邊形。”(筆者將學生的提問和回答進行整理,在黑板上板書)
方法二:(如圖3所示)“為什么這種方法和第一種方法轉化出來的圖形不一樣,但是計算方式卻是一樣的?”學生指出:“因為拼成的長方形面積也是原來三角形面積的兩倍,要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再除以2,可以得出三角形的面積?!睂W生追問:“你怎么證明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原來三角形面積的兩倍呢?”學生指出:“補上去的兩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大三角形,這個拼成的三角形和原來的三角形是一樣的,所以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原來三角形面積的兩倍?!保üP者將提問者和回答者的對話進行整理,并板書在黑板上)。
方法三和方法四:(如圖4所示)“為什么在計算面積時沒有除以2?”學生回答:“因為把上面的小三角形補到了下面,轉化成了長方形,長方形的面積是長乘寬,轉化之后,面積不變,所以不用除以2?!睂W生問:“兩個小三角形的面積是一樣的嗎?”學生回答:“沿著三角形邊的中點分割,把三角形轉化成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所以兩個三角形的面積是相等的?!睂W生再問:“6×2中的2是從哪兒來的?”生答:“本來三角形的高是4,因為被分隔成兩半,所以就得到了2?!?/p>
筆者根據學生有問有答的四種方法,將其梳理歸納,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總結。學生認為三角形能夠轉化成學過的圖形,通過拼組割補的方法,既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正方形)。根據各種轉化的結果,學生得到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邊×高÷2,即s=ah÷2。
在這個環節中,筆者設計了有方格背景的三角形學習材料,讓學生根據學習材料展開自主探究,一方面學生能夠運用轉化的方法拼組割補,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出現了四種不一樣的畫圖轉化形式,在課堂上呈現出豐富的生成資源。學生借助自主探索,有問有答,加強質疑和交流,從而引導學生持續、深入地思考,達到了以問促思、突破難點的教學目標。
三、課尾總結,引發新問題
在學生學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后,筆者讓學生展開課尾總結,然后根據已經學過的知識提出新的問題。有學生提問:“梯形的面積怎么計算呢?是不是也可以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也有學生提問:“圓的面積怎么計算,能不能轉化成方的圖形呢?”還有學生提問:“不規則的圖形面積怎么計算?例如樹葉、茶杯蓋、手掌等生活中的物品,怎么計算面積呢?”這些問題的提出,能夠將學生引入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中,為學生提問能力的深入發展帶來契機。
通過引導學生回顧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學生不但能夠從知識和技能上獲得總結,更重要的是能夠學會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學生緊扣著這個教學目標,提出了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提問能力,同時也為下一步更加深入地學習數學做好了鋪墊。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資源是很豐富的,教師要把握時機,以課堂上的教學資源作為有效的教學素材,把握有利時機,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自主交流反饋,這正是新課標的核心要求所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陶正.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策略研究[ J ].考試周刊,2017(A5)
[2]孫桂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J ].小學教學參考,2017(32)
[3]金柳.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 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
[4]熊如英.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 J ].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