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茹雪+孫黎明
【摘 要】 近年來,新媒體產業的迅猛發展使傳統報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美國作為傳媒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其傳統報業面臨更為嚴峻的處境。文章以《紐約時報》2017年1月發布的《2020報告》(2020 Report)相關數據為基礎,從機構創新、內容創新以及盈利模式創新三個方面,對《紐約時報》的創新發展思路進行梳理和分析,指出美國傳統報業可能面臨的轉變,以期為我國傳統報業的轉型發展提供借鑒。
【關 鍵 詞】《紐約時報》;《2020報告》;盈利模式;機構創新
【作者單位】白茹雪,齊齊哈爾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孫黎明,河北地質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圖分類號】G215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大數據、云技術、VR、AR等新技術的不斷普及應用,各類媒體形態、傳播方式均發生了重大變化,媒體報道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受眾對信息內容的選擇更加多樣化。當今,數字轉型已經成為持續性熱門話題。本文將對《紐約時報》的發展現狀進行歸納梳理,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美國報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期對我國傳統報業的發展有所啟示。
一、《紐約時報》的創新發展
2017年1月17日,《紐約時報》發布了《2020報告》,該報告旨在探尋報紙如何在數字時代取得成功,為《紐約時報》的未來制定規劃。這份報告雖是《紐約時報》的內部自檢報告,但也從側面說明了目前美國報業發展的態勢。
1.機構創新:重構編輯機制
Quartz、BuzzFeed等數字新聞內容提供商從創立之初,其業務流程就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而美國傳統報業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迫于數字技術的沖擊和產業競爭的壓力,雖然設立了數字新聞編輯部門從事新聞編輯和傳播工作,但一直存在傳統編輯部門與數字新聞編輯部門銜接不暢、機制轉型不徹底、移動互聯應對不力等情況?;诖?,《2020報告》提出以下舉措。
(1)削減傳統編輯職位,改變原有編輯系統
一直以來,報道稿件都是由記者采編,并由其完成審稿校對等細節性工作。新的內容管理系統將通過視覺元素講述故事,記者編輯不再逐字逐句進行推敲,只是在新聞發布前檢查最終將要呈現的新聞形態。事實上,《華盛頓郵報》也在嘗試統籌其內容管理系統,改進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拿大的《環球郵報》正在嘗試租用《華盛頓郵報》的內容管理系統,一旦合作成功,預計將給《華盛頓郵報》帶來約一億美元的收益[1]。但不管報業如何整合資源,創造價值,不可否認的是,新的內容管理系統將導致傳統編輯數量急劇下降,大幅削減傳統編輯的職位。
(2)吸納具備視覺優先能力的新型記者編輯
《2020報告》稱:“大多數報道相當傳統,我們應當拓展講述故事的方式……受眾希望看到新聞中有更多的視覺元素,我們應該給予重點關注?!睘榱思铀偻苿訄髽I的多媒體轉型,《紐約時報》在削減傳統編輯職位的同時,也在嘗試招聘具有將視頻、圖形等元素融入新聞的能力的記者編輯。為了確保此項工作的執行力度,《紐約時報》表示,在2017年中期,每個新聞部門都將配備一名具有全方位創意技能的副主編,以推動創意故事這項轉型工作的開展。
(3)成立項目團隊,負責重要領域的專題報道
在以往的新聞報道中,常常會出現不同部門的記者編輯共同報道一條重要新聞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編輯缺乏有效的協調和統籌,難以形成合力。而如果采取的是項目團隊合作模式,記者與編輯之間不再有“圍墻”隔閡,彼此能夠密切合作,加之團隊成員是真正了解這些領域的人,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新聞編輯效率[2]。
2.內容創新:創建衡量新指標
2014年公布的《創新報告》指出,與對手競爭并贏得瀏覽量競賽是《紐約時報》的重要目標,這一目標反映出《紐約時報》對與其他數字新聞提供商在新聞瀏覽量上存在一定差距感到十分焦慮。而經過三年的探索和發展,《紐約時報》的業務關注點已經發生改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不再以瀏覽量作為衡量報道優劣的重要指標
有報告指出,《紐約時報》將不再“試圖追求點擊量最大化……不再試圖贏得瀏覽量競賽”,可以說,這是《紐約時報》發展戰略的一項重大調整。因為《紐約時報》明確認識到,其發端于傳統報業,難以在瀏覽量方面超越數字新聞提供商。過度比較瀏覽量的數值,容易導致自身重點業務發展滯后,舍本逐末,得不償失。在認清這一現實情況后,《紐約時報》果斷放棄數字平臺與數字技術方面的競爭,重新回歸到內容的本源。
(2)尋找有價值的創意,注重創意變現能力
創新是企業最根本的發展動力,對于競爭激烈的媒體行業而言更是如此。《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巴奎特與總編輯喬·卡恩提出,成立一個團隊負責聽取來自新聞編輯部的好創意,同時要求這些創意都必須有“堅實的新聞基礎”,并能夠“發現新的讀者或者幫助我們更深入接觸已有讀者”。事實上,提出創意新聞,用創新獲取收益,對于《紐約時報》來說并不陌生。2016年,《紐約時報》新產品NYT Opinion上線不久就被關停,原因在于盡管有好的創意,但沒有長久持續的盈利作為基礎。
(3)減少新聞數量,避免無價值的報道
據統計,目前《紐約時報》每天生產的新聞約200條。但在這200條新聞中,很多新聞缺乏影響力,所以自然也缺乏影響讀者的能力。與同類報紙相比,《紐約時報》同質化新聞信息現象嚴重,不具備時效性和視覺性等新媒體閱讀需求。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紐約時報》提出減少報道數量,避免無價值的新聞報道?!都~約時報》敢于直視自身的問題,提出更好的要求和標準,實為明智之舉。
3.盈利模式創新:關注傳統報業,重視數字轉型
“付費墻”的成功讓《紐約時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傳統報業轉型的典范,被業內人士頻頻稱道。經過多年事實證明,并不是所有傳統報業都適合“付費墻”模式,而隨著媒介融合和數字轉型進程的推進,《紐約時報》的盈利模式也需要不斷地完善、更新和調整。endprint
(1)傳統報業與數字新聞分離,成立獨立的印刷中心
一直以來,傳統報業的編輯流程是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開會推薦稿件、安排版面,提供內容的負責人沒有根據數字媒體和紙質媒體對新聞進行細分,也沒有考慮到使用不同媒介的讀者對于新聞內容的閱讀習慣。據統計,目前《紐約時報》的紙質訂閱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二,占比較大。因此,將傳統報業的印刷中心與數字新聞部門完全分離是十分有必要的。分離之后,印刷中心將配備專業的設計團隊和編輯人員,負責《紐約時報》紙質版內容的制作和印刷,使內容更加精準,形式更加貼合[3]。可以預見,以數字媒體公司為主體,下設多個新聞職能生產部門,將成為美國多數報業公司基本的組織形態。
(2)將訂閱業務視為盈利的重要來源
目前,《紐約時報》來自訂閱(包括紙質版和數字版)的收入為4億美元,遠超其他同類報業。但如此巨額的收入依舊難以彌補紙質報紙廣告收入的大幅下滑,顯然,大幅提高訂閱收入是目前解決收入赤字的最好辦法?!都~約時報》首席執行官馬克·湯普森甚至提出,未來數字訂閱用戶數量要達到1000萬。因此,在《2020報告》中,《紐約時報》明確強調訂閱業務是重中之重,將“為數百萬愿意付費的人提供更有價值的新聞”作為戰略目標。
(3)將數字收入作為未來盈利的關鍵
數字收入將是未來媒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這已是業界共識?!都~約時報》在關注訂閱用戶數量的同時,也關注其他數字盈利方式的開發?!都~約時報》的目標是到2020年數字收入在201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8億美元。這意味著除了訂閱付費收入,《紐約時報》將要拓寬盈利方式,如原生廣告的宣傳與投放、新技術的研發和使用、新平臺的搶占與深耕。
二、從《紐約時報》看美國傳統報業變革趨勢
《紐約時報》作為美國歷史悠久、流程完備、轉型發展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報業,其創新發展值得業界學習和參考。從《紐約時報》的發展現狀來看,未來美國傳統報業將面臨以下四個方向的轉變。
1.重塑業務架構,創立新指標,深挖內容價值
從《紐約時報》近期的內部機構設置可以看出,為了在移動互聯網的持續強力沖擊下更好地實現企業發展,《紐約時報》重塑業務架構,創立新指標,對內容價值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和多元化的挖掘。
當今,信息內容的閱讀方式和閱讀場景發生了很大變化。《紐約時報》充分考慮到閱讀背景和閱讀需求的變化,對內容進行了立體化的解構和重塑,制作可供讀者傳遞分享的內容。以往紙媒編輯習慣從自身的角度進行內容的選題策劃、構思制作,很少考慮到讀者的思維方式和閱讀感受,現在則需要從讀者的角度來進行選題策劃。因此,《紐約時報》創新機構機制,減少原有的編輯職位,增加新型記者編輯的招聘指標,并成立項目組,以期實現內容的立體化深挖。事實上,不僅僅是傳統報業,美國最大的多元化傳媒集團——赫斯特集團,也在嘗試通過自有多媒體渠道,將內容進行立體化重塑,力求最大程度發揮內容價值,獲得讀者的持續關注。
為了能夠明確細化內容價值的創新程度,《紐約時報》決定不再將閱讀量作為考核依據。一方面,這是為了給傳統報紙的發展方向確立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也是紙媒脫離數據依賴,深挖內容價值,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差異化發展的有力嘗試。
2.調整招聘標準,廣納新型人才,迎合技術變革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復合型人才更能推進企業的發展。美國傳統報業也在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調整人才的招聘標準。內容數字化管理系統使得傳統編輯人員的職能被替代,因此傳統報業開始削減傳統編輯的職位,充分利用數字化系統取代人工作業,極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4]?!?020報告》指出,視覺能力是利用一些視覺符號如文字、插圖、視頻等傳遞給讀者各種信息的一種設計能力。毫無疑問,這種視覺能力的專業支撐是靈活運用和充分展現數字化技術。
除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內容編輯,傳統報業還需要能夠跨部門協作的高級管理人才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實現相互的對接和溝通。比如,特斯特集團曾經進行過大范圍的人事調整,將原特斯特時尚博客網站編輯總監Leah Chernikoff聘為ELLE的執行主編,主要負責ELLE的數字化運營和內容整合的工作。
3.各司其職,跨界合作,實現共贏
隨著產業發展界限的日漸模糊,不同產業的跨界合作成為未來媒體發展的一大趨勢,傳統報業亦不例外[5]。其中,與科技公司的合作是最為直接和必要的??萍脊旧瞄L技術運行和數據處理,對新興的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更為了解,但內容生產是其短板。傳統報業在技術方面比不過科技公司,但多年的媒體背景使其具有強大的內容作為支撐,二者合作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生產出受眾樂于接收的精準內容,從而更有利于傳統報業實現轉型發展。《紐約時報》對編輯崗位的招聘標準以及內容創新評價依據的調整,也是基于自身內容優勢的考量,將技術工作交給科技公司,通過合作的方式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
4.數字優先,明確方向,加大數字轉型投入力度
目前,越來越多的傳統報業積極探索數字轉型發展道路,將紙媒作為眾多分支業務中的一項,將更多的業務重點放在數字平臺的建設上。為更好地適應數字化發展環境,《紐約時報》先后成立了獨立核算的數字化部門、技術部門和自主研發部門,如前文提到的印刷中心。經過一段時間的機構整合,目前《紐約時報》已經具有完備的技術團隊、產品團隊、數字媒體、讀者分析團隊以及項目研發團隊等。雖然《紐約時報》一直以紙刊訂閱以及數字報刊“付費墻”而聞名,但其數字優先的理念一直未變,并一直在進行各種嘗試。《紐約時報》曾推出兩個移動應用軟件——紐約時報實況(NYT Now)和紐約時報焦點(NYT Opinion)[6],這兩個應用軟件因為內容同質化競爭形勢過于嚴峻、訂閱數漲幅緩慢,沒有實現預期盈利,在運行一段時間后被迫關閉。但相關負責人員對這兩個應用軟件的投放卻持有肯定態度,他們認為這兩個應用軟件為《紐約時報》抓取用戶閱讀數據、了解用戶網絡行為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是一次良好的嘗試。
事實上,不僅僅是傳統報業,美國整個傳媒產業都在嘗試以數字優先為理念的數字轉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致力打造媒體融合的立體化傳播體系,不僅確保電視轉播技術的先導地位,還不斷推進新興媒體建設,如設立官方網站,與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站積極合作,嘗試利用大數據對用戶的使用習慣進行分析等。
目前,全球傳統報業的發展均面臨發行量大幅下降、數字轉型出現重重阻礙的問題。美國作為媒體產業市場化經營最為成熟的國家,其傳統報業面臨的沖擊更強烈,一方面是互聯網巨頭投身傳媒產業進行數字媒體企業的構建,如BuzzFeed等;另一方面是新媒體企業的快速發展,如Facebook、Twitter等。這些來自產業內和產業外的競爭壓力,使美國的傳統報業迅速改變舊有模式,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發展策略。近年來,《紐約時報》改變了傳統的機構設置和編輯流程,使其能更好更快地適應產業變革環境。通過《2020報告》可以看出,如今《紐約時報》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其收效如何以及是否適用于其他傳統報業,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那福忠. 貝佐斯式的報業數字轉型[J]. 今日印刷,2017(1):64-65.
[2]謝湖偉,杜俊成,劉惠芳. 傳統新聞出版機構“互聯網+出版”研究:以《紐約時報》為例——“互聯網+出版”發展趨勢研究[J]. 出版科學,2016(5).
[3]張建中,任孟山. 從虛擬現實到增強現實:《華盛頓郵報》的創新實踐[J]. 中國記者,2017(2).
[4]嚴俊,宋宣諭. 媒介融合時代傳統報業編輯部的轉型研究[J]. 新聞大學,2016(5):56-60.
[5]張天培. 美國媒體融合轉型的探索與借鑒[J]. 新聞戰線,2017(9):143-145.
[6]辜曉進. 數字優先的報業轉型邏輯[J]. 現代傳播,2017(1):74-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