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民國小學教科書《開明國語課本》的所有插圖均出自中國漫畫巨匠豐子愷之手,這位繪畫大師匠心獨運,將插圖與文字融于一體,為教科書錦上添花。全套教科書共248幅插圖凸顯了豐子愷先生“濃淡相宜”的筆墨技藝、“意在筆外”的意蘊追求和“童真童趣”的意趣宗旨,營造了一個“文中有畫,畫中生文”的藝術境界。這些豐子愷先生精心設計的插圖讓一本小學教科書 “美”了、“活”了,也更有“趣”了,既實現了兒童認知規律、文本內容、藝術意境的有機匹配,又實現了美育功能的滲透。
【關 鍵 詞】民國教科書;《開明國語課本》;插圖;筆墨;意蘊;意趣
【作者單位】樸英華,長春大學美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 G613 【文獻標識碼】A
《開明國語課本》(共12冊)分別于1932年(初小8冊)、1934年(高小4冊)由開明書店出版,是一套民國時期的小學國語典范教科書。該套教科書由大教育家葉圣陶負責編寫,漫畫巨匠豐子愷繪制插圖,整套教科書文本與插圖相輔相成,開創小學教科書編寫新例[1]。豐子愷繪制的《開明國語課本》插圖通過簡潔的筆法和墨色搭配,既實現了兒童認知規律、文本內容、藝術意境的有機匹配,又充分體現了中國畫的審美情趣與意境美,是我國教科書插圖設計史上的垂范之作。2005年《開明國語課本》(上、下冊)作為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館藏拂塵書目”圖書,被重新影印,該書發行10余年來得到了廣大教育專家、學生與家長的追捧。目前該書已經很難買到,有些家長為了給孩子提供優秀的課外讀物,只能花錢從網上下載電子全本,再打印出來。《開明國語課本》自出版以來,以“貼近兒童視角,內容淺顯易懂,插圖生動有趣”的特點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熱議,至今仍未降低熱度。
一、濃淡相宜:《開明國語課本》插圖的筆墨特色
對于《開明國語課本》的插圖,大師豐子愷多采用毛筆漫畫的形式繪制,筆墨技藝沿襲中國傳統水墨畫,兼融書法的“意”與“筆”。絕大多數插圖既詼諧有趣,又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之神韻,濃淡相宜的筆墨之間,其形式美躍然紙上。
據統計,整套《開明國語課本》教科書共248幅插圖,除9幅(占比3.6%)采用彩色套印外,其余 239 幅(占比96.4%)均為黑白插圖,雖僅有黑白灰三色,但畫面形象依舊鮮活靈動。整套《開明國語課本》,墨黑色的字,素黃色的紙,濃淡相宜的插圖,整齊優美的裝幀設計,給人以流暢協調、清新素雅之感。若整本滿是艷麗的色彩,反倒有可能喧賓奪主。當時的民國教育部在審定《開明國語課本》時,其批語如是說:“插圖以墨色深淺分別繪出,在我國小學教科書中創一新例,是為特色。”
豐子愷以濃淡相宜的墨色技藝,滿足了畫面構成所需要的色度搭配,同時也表現了畫面的空間感及物象的色彩差異。黑白灰的有機搭配,使整套教科書呈現出簡潔稚拙、鮮活靈動的視覺效果。在課文《種下幾棵樹》的插圖(如圖1)中,豐子愷用或濃或淡、或密或疏的筆墨描繪出了一幅生動的孩童樹下談笑景象。郁郁蔥蔥的樹上碩果累累,樹下四個形神畢肖、憨態可掬的小孩子席地而坐,說著、笑著、吃著,仿佛使讀者聽到那些稚嫩的孩童說話聲與咯吱的吃水果的聲音,可謂“聲”“色”俱全。雖然整幅插圖未著一處彩色,但通過筆墨的變化,畫面的空間感、動態感及物象的色彩差異都十分鮮明地呈現了出來,讓人感受到了繽紛多彩的生活景象。小學生在學習課文時也能根據插圖聯想到種樹的樂趣與價值,“樹上結了果,大家吃幾個。樹下多涼風,大家來坐坐”,勞動的意義和樂趣便在于此[2]。又如《不用翅膀上天飛》一課的插圖(如圖2),豐子愷用寥寥數筆濃墨勾勒出了人物、飛鳥、風箏、地面、花草的輪廓,用淡墨給這些物象上了色,天、地、人、物便有了明顯的空間區分。豐子愷甚至還通過墨色的變化與素紙的妙用,清晰地呈現出飛鳥的背腹兩面、風箏的“竹骨”和“紙背”、人物的頭發與穿著。整幅插圖雖筆墨不多,只是疏朗的幾處墨痕,但畫面形象卻惟妙惟肖。在版式上,“圖”與“文”的設計也頗具藝術性,楷體文本與墨色濃淡相宜的插圖相應相生。這樣巧妙的圖文設計,讓小學生在習文識字的同時也欣賞了一幅惟妙惟肖、春意盎然的中國水墨畫。
豐子愷在插圖創作中善于以白計黑、以黑襯白。他在“美質”的素地(空白紙)上,用稀疏的墨痕營造出一個生機勃勃、美輪美奐的審美之境。豐子愷認為:“繪畫既不欲冒充實物,原不妨摒除彩色而用黑墨,拿俱足三原色的黑色描繪在完全不吸收三原色的白色的素地上,色彩的配合非常飽和,色彩的對比非常強烈,原本即可不借別的色彩的幫助了。”那些簡明的筆墨線條、濃淡相宜的墨痕以及巧妙的版式設計,大大提升了插圖的藝術表現力,其特有的稚拙趣味讓孩子們感到自然、有趣、親近,帶給孩子們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3]。
二、意在筆外: 《開明國語課本》插圖的意蘊追求
豐子愷認為,各種藝術形式之間是存在“通似性”的,他將“為書籍文本配插圖”看作是對文本內容的一種“寫生”。對于這種“寫生”,豐子愷有其獨特見解,他認為如果“描畫依然是為文章的內容作畫解,非但無補于文章,反把文章中變化活躍的情景用具像的形式來固定了”。因此,豐子愷先生在給《開明國語課本》畫插圖時,往往力求簡潔,試圖以寥寥筆墨表達有意味的形象。或許正因如此,其教科書插圖才變得畫意深邃,韻味無窮。《開明國語課本》中的許多插圖創作,從筆墨形式、立意構思到情感的遷移、意境的營造等都是擷取、剪裁于現實生活,“圖”“文”相應相生,顯得十分生動和諧。雖然這些插圖作品的畫面并不復雜,但其包含的信息量卻很大,大大超出了畫面本身的物象,其畫外之意引人遐想,發人深思。正如豐子愷先生自己說的“用省筆法描寫靈感……憑觀者想象其未畫的部分,故含蓄豐富,而畫意更覺深邃”(《漫畫淺說》),“作畫意在筆先,只要意到,筆不妨不到”,“用寥寥數筆畫下最初所得的主要印象,最為可貴”(《漫畫創作二十年》)。豐子愷對“意在筆外”的追求在插圖中隨處可尋,很多時候為了讓人物形態能夠引人遐想,可以對人物不著鼻子、眼睛。在《開明國語課本》的插圖中,豐子愷在勾勒人物臉部形象時,只是筆墨略點,簡簡單單的幾筆就可以使人物的表情活靈活現;有些插圖甚至不著鼻眼,就讓人感到十分生動。這些減省、概括的筆墨可以讓孩子們產生更多的聯想,合乎豐子愷“希望一張畫在看看之外又可想想”的意蘊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