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周秋光的《熊希齡傳》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礎上精心謀篇,對熊希齡的歷史敘述力求全面,并堅持客觀的原則,對熊希齡進行了公允的評價,精準地概括出熊希齡維新、救亡和濟賑的人生追求。《熊希齡傳》集學術性與藝術性于一體,具有鮮明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是民國史研究尤其是人物研究的厚重之作。
【關 鍵 詞】熊希齡;傳記;慈善;慈幼院
【作者單位】武端利,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圖分類號】 I06 【文獻標識碼】A
熊希齡是我國近代重要的政治人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與慈善家。他在清末擔任東三省財政監理官和鹽運使,于財政尤有心得。民元之后,熊希齡先后出任財政總長和熱河都統,總攬財經、治理地方也頗有成績。1913年5月,熊希齡受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的邀請出任國務總理,同年9月正式組閣,成為民初政黨內閣總理。熊希齡晚年致力于慈善事業,創辦了中國近代著名的幼兒福利院——香山慈幼院,成為民國濟賑先驅,為后人所稱道。目前,學術界對熊希齡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缺乏一本系統論述熊希齡一生歷史和影響的傳記。《熊希齡傳》一書的出版,為我們全面、立體、深刻、公允地展現了這位“鳳凰才子”的一生。
《熊希齡傳》一書是周秋光教授數十年來致力于熊希齡相關歷史資料整理和人物研究的成果。該書以清末民初激蕩的歷史為背景,以人物描繪和研究為中心,在深耕和研讀史料的基礎上,對熊希齡的一生進行了全面、公允的評價,是比較難得的集學術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人物傳記。《熊希齡傳》在篇章布局、研究評價、人物刻畫和精神把握上都做了有益的創新,正如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評價:“該書不僅全面、系統、詳實、平正,而且新見迭出,頗具功力。”[1]該書不僅對熊希齡研究有重要的奠基和開拓作用,對于民國史研究尤其是近代人物傳記的編著和出版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力求完整,人物研究縱貫一生
人物傳記研究和出版的難點之一是如何全面把握歷史人物一生的經歷。不少近代人物傳記在編著中由于史料缺乏和著者能力的制約,往往偏重于某一歷史時期的研究,其他歷史時期卻一筆略過,難以全面地對歷史人物進行描寫,也就失去了傳記研究出版的最基本價值。熊希齡的一生橫跨清末至民國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他集維新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財政專家、慈善家于一身,經歷之豐富在近代人物中也較為少有,這無疑對熊希齡研究尤其是人物傳記的研究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熊希齡傳》敘事完整、力求全面,涉及熊希齡一生的方方面面,堪稱近代人物傳記研究與出版的精品。
首先,該書以宏大的篇幅,完整地論述了熊希齡的一生。《熊希齡傳》一書共計60余萬字,整書分十七章,九十二節,對主人公的歷史敘述較為完整。該書從熊希齡的家庭出身和早年的求學經歷一直研究到其晚年濟賑救亡的輝煌事業,縱貫其一生的歷史。熊希齡在維新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民族抗戰等近代重大歷史時期和事件中的經歷,在該書中均無遺漏。作者以章為基本研究單位,每章均覆蓋一定的歷史時期,僅涉及清末歷史的就有十章,并未如一般傳記薄前重后的做法,而是力求前后均衡,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傳。
其次,該書彌補弱項,重點挖掘熊希齡的早年經歷。目前學界對熊希齡的研究多集中于他晚年的慈善生涯,對其早年參與維新變法、清末新政和民初擔任國務總理的歷史關注不多。而周秋光教授在為熊希齡立傳之時,特別著重研究和補充了其早年的歷史,例如熊希齡1905年參與“五大臣出洋考察”的歷史。“五大臣出洋考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事件,一直以來學術界對于熊希齡在其中的歷史作用和經歷都沒有專論。該書特意論述了熊希齡在出洋考察中的兩大貢獻,一是負責翻譯編訂《歐美政治要義》,二是考察后條陳、奏折的起草。因熊希齡自認能力有限,僅具體負責前一項工作,后一項工作則秘密邀請在日本的梁啟超代為完成。最終梁啟超寫出了著名的《請定國是以安大計折》等五份奏折的底稿,由戴鴻慈和端方上奏于清政府。近年夏曉虹教授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找到了梁啟超所寫的手稿,也證實了這一說法,由此也說明熊希齡在清末推動政治變革中的關鍵作用。
最后,該書突出重點,聚焦于熊希齡的濟賑救亡事業。熊希齡一生經歷豐富,但最為后世所稱道的是他晚年的慈善事業,這也是最能體現他一生追求和歷史貢獻的地方。該書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熊希齡的慈善事業進行了更全面的研究。熊希齡的慈善事業涉及領域廣、持續時間長、慈善之心真誠,其中創辦香山慈幼院最具代表性也最有歷史影響力。該書第十六章專門用一章的篇幅詳盡地論述了熊希齡創辦香山慈幼院的艱難過程,他多方奔走、歷經十余年方將慈幼院辦成可收容教養1617名兒童的慈善機構[1]。該書的重點勾畫,也讓讀者真正感受到了一位近代濟賑先驅的可敬之處。
周秋光教授以深厚的學術研究功底和嚴謹的編著態度,較好地體現了敘述全面、重點突出的傳記基本要求,完整而又立體地刻畫了熊希齡的一生。
二、精心謀篇,史學著作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統一
《熊希齡傳》作為近代人物史研究著作,以學術性為謀篇立傳的基礎。其一,該書堅持以史為據,引用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不少近代人物傳記在編著中因資料引用和考證不足,許多人物歷史都是道聽途說甚至全憑作者想象,本應嚴肅客觀的人物傳記形同文藝小說,此類傳記不僅歪曲了人物的一生,更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作為歷史學者,周秋光教授在《熊希齡傳》中引用了相當豐富的文獻資料。該書在每個章節后面均開列詳細的引文出處,少則28項,多則191項,總計1588項,即便是以學術論文的標準來看,史料引用亦是相當厚重。該書引用資料的種類亦屬豐富,使用最多的是熊希齡的電稿、信函等私人文獻資料,其次是報刊資料和檔案匯編,此外還有相當多的近代人物日記、回憶錄。
其二,《熊希齡傳》一書堅持以史為論,注重對人物的研究和總結。在論述熊希齡的慈善事業時,該書特別總結了其慈善事業的特點,即注重從思想上教化民眾、從教育上鑄造慈善的基礎、從機構上張大慈善效果、從追求上不求名利只盡義務。該書的這一研究不僅總結了熊希齡慈善事業的獨特之處,也體現了歷史研究應具備的現實價值。endprint
其三,堅持用史料分析考證。在論述湖南維新運動歷史時,作者并沒有采用傳統的新舊思想之爭,而是依據相關人物的思想來說明原本被打上“守舊”標簽的王先謙等人的思想并不保守,他們也曾長期倡導學西方、辦實業,由此闡釋了湖南維新運動的復雜性。作者秉承歷史學者的研究風格,在立傳論述中以詳盡的史料為基礎,進行細致的剖析,真實客觀地描繪歷史人物,提高了傳記的編著水準。
一部優秀的人物傳記不僅需要論述的真實客觀,還需要在內容和編著方面具有可讀性和藝術性。在嚴肅的學術研究之外,《熊希齡傳》一書也非常注重提高著作的親和力,兼顧歷史人物傳記的藝術性。一是大量使用文藝氣息濃厚的語言。篇章標題盡可能地對仗,每章標題均為五個字,每節標題均為四個字,讓人讀來朗朗上口。二是使用珍貴的歷史圖片來增強論著的可讀性。該書一共選印了21張熊希齡在各個時期的照片,讓讀者對近代歷史人物能有一個直觀的認知。這些照片雖然數量不多,但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如“湖南時務學堂總理及教習合影”[1]。該照片拍攝于1898年春,熊希齡時年28歲,雖然照片歷經百年已經相當模糊,但也足見他與合影的譚嗣同等維新派的關系。該書還選取了1906年熊希齡與戴鴻慈、端方出洋考察前的合影,該照片中熊希齡的座次也充分證明了他在“五大臣出洋考察”中的歷史地位。三是結構新穎,在篇章的布局上盡可能照顧到不同層次的讀者。文字上凡是述的地方多用通俗語言,論的地方則多用學術語言,不論是一般讀者還是相關學者都能很好地理解傳記的主要內容。該書還在文末編有12頁的《熊希齡生平主要活動年表》,將熊希齡67年的人生大事按時間順序做了編排,并在每個條目后加以簡要說明,使讀者對于主人公的人生經歷一目了然。
該書之所以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仍在于作者堅持用史料說話的歷史研究原則,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歷史研究需要肩負歷史經驗啟迪和歷史知識教育的重任,但如果歷史研究的成果只會使用嚴謹的學術語言和格式,不注重提高親和力,又如何能去啟迪大眾、帶動歷史學的繁榮呢?因此,從歷史學術著作的撰寫和出版角度而言,《熊希齡傳》一書很好地實現了學術性和藝術性的結合,提高了傳記的可讀性,也因此贏得了較好的出版市場,這也為相似的學術著作提供了比較成功的出版范例。
三、持論公允,在深耕史料基礎上的客觀評價
熊希齡作為近代著名的歷史人物,一生也并非沒有爭議。學術界對其早年參與維新變法的經歷評價不一;熊希齡任民國內閣總理時,其在解散國民黨和國會的命令上的副署“是一生最受人指責和詬病的地方”,“故熊希齡內閣的若干政績,也就被人們所忽略了”[2-3]。該書沒有回避這些具有爭議的歷史問題。在當前人物傳記的出版中,著者往往憑借自己的好惡,片面夸大人物的歷史貢獻,有意抹掉人物的歷史污點,甚至不惜將污點篡改成優點,把歷史人物描繪成毫無缺點的完美形象。這種曲筆的做法違背了人物傳記最基本的客觀標準,也喪失了一個史學研究者應有的“史德”。《熊希齡傳》并沒有因為熊希齡晚年令人稱道的慈善事業就掩蓋他早年的爭議,而是依托歷史資料給予了人物客觀的評價。因此可以說,持論公允是該書的一大亮點。
該書依據豐富的史料,對熊希齡參與維新運動的歷史進行了客觀全面的論述。熊希齡參與創辦南學會,倡導移風易俗,與反對派斗爭,自稱:“唯有以性命從事,殺身成仁,何不可為?”[4]他表現出來的犧牲精神并不亞于后來慷慨就義的譚嗣同,改變了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熊希齡在維新變法時期的不實之詞,以及“揚譚(嗣同)、唐(才常)而抑熊(希齡)”的偏見。該書對于爭議最大的“兩次附署”也并不曲筆,亦認為熊希齡始終不愿放棄對袁世凱的幻想,“因時勢所驅,百端遷就”,以至于屢屢被利用,“在政治上只能是個失敗者”。作者在描述熊希齡創辦香山慈幼院的動因時,也坦露他的初衷之一就是之前的慈善之舉常常受人曲解,撫育孤兒至少能收獲孩子們的真愛。這些秉筆直書而不曲意回護的研究態度,反而讓歷史人物更加生動、更加有血有肉。
人物研究的真實、全面和公允不僅源于著者客觀的研究原則,更在于其對史料的整理和挖掘。周秋光的《熊希齡傳》之所以持論公允,就在于其數十年來在熊希齡相關檔案資料方面所做的艱苦工作。著者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搜集整理熊希齡的資料,窮盡十幾個寒暑最終完成八卷本的《熊希齡集》,基本囊括了熊希齡一生的各類文獻史料,為傳記的研究出版奠定了最堅實的史料基礎。周秋光教授在歷史人物評價上的客觀原則,尤其是對于史料整理工作的執著,也為近代人物傳記的編著出版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四、人物品格把握,盡力于國家社會的人生追求
為歷史人物立傳,乃是傳頌可傳頌之人,張揚可張揚之精神。編寫一部傳記需在有限的篇幅內,既要盡可能論述完整,又必須在文辭修飾、篇章裁剪和史料選用上緊緊圍繞人物重點事跡。人物傳記質量的高低,就在于作者是否把握住了歷史人物最核心的品格。因此,一部優秀的人物傳記需要從歷史人物的一生概括出一以貫之又最值得彰顯的人生品格,這樣既能突出人物重點,又能敘述完整,還原歷史人物的深刻性、獨特性和立體感。
《熊希齡傳》以近代激蕩的時代大潮為背景,全面把握傳記主人公在這半個世紀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將主人公的人生品格概括為革新、濟世和救亡。熊希齡一生從事革新事業,清末曾與譚嗣同等人在湖湘倡言維新變法,甚至豁出身家性命與守舊士大夫作斗爭;在清末新政中,冒險邀請被清政府通緝的梁啟超撰寫《世界各國憲政之比較》,大大推動了清末立憲改革的步伐;在民元以后主持危局,“為解決政府支絀的財政狀況”,倡導減政主義、開展廢省改革,大膽嘗試實行總統年俸制,初步改變了清末以來財政拮據的局面[5];晚年組織并完善中國的慈善機構,完成了從個人慈善到組織賑濟的力量轉變。其一生都在追尋現代、倡導革新。熊希齡是近代著名的慈善家,民國以后為賑濟災民、調停戰亂、撫育孤兒奔走呼號,殫盡心力,創辦了香山慈幼院。熊希齡曾希望“盡力于國家社會。感念前情,當傾其所有家產,使社會平民同受幸福也”[6];晚年更捐獻出全部家產,“總計有大洋二十七點五二七七一四萬元,白銀六點二萬兩”,是真正愿做真慈善、愿做真事業的近代濟賑先驅[1]。熊希齡是救亡的愛國者,其早年參與維新變法、中年主持民初政局、晚年獻身慈善事業、末期奔赴國難,都體現了一個赤城愛國者的人生追求。作者對熊希齡人生品格的精準概括,使得《熊希齡傳》一書擺脫了一般人物傳記或重于歷史論述或重于文學描繪的窠臼,對于樹立近代歷史人物形象、彰顯愛國主義精神、匯聚社會正能量都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周秋光教授數十年潛心于熊希齡的人物研究,在深耕和研讀史料的基礎上著成60余萬字的《熊希齡傳》。該書集歷史學研究的嚴謹性和傳記論著的藝術性于一體,以熊希齡一生的豐富經歷為大背景,集中展現了他革新、救亡、濟世的人生品格,堪稱熊希齡問題研究的里程碑和近代人物傳記出版的典范。該書秉承學術本色,引用史料翔實,問題剖析深刻,不僅全面記述了熊希齡致力于教育、慈善事業的一生,也進一步推動了熊希齡相關歷史問題的研究。總之,《熊希齡傳》在近代人物傳記的編著上力求敘事完整、持論公允、刻畫立體,對人物品格把握精準,為讀者展現了這位湖湘才子、近代濟賑先驅的生動形象,具有鮮明的史學研究價值和人物傳記出版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周秋光. 熊希齡傳[M]. 北京:華文出版社,2014.
[2]龍儒文. 袁世凱挾制熊希齡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始末[J]. 文史春秋,2007(9).
[3]林曾平. 試論熊希齡[J]. 湖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5).
[4]周秋光. 熊希齡集(一)[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03.
[5]陳明. 熊希齡內閣時期的廢省籌議[J]. 歷史研究,2017(3).
[6]周秋光. 熊希齡集(八)[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24-5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