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亞娜 段志雁 孫曉春
摘要:在我國高校開展雙語教學來培養既懂專業又會英語的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一大背景下適合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也已經刻不容緩,因此本文從我國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現存的問題入手,對高校的雙語教學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研究。
關鍵詞:雙語教學;教學模式;創新
0引言
隨著國際一體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國際間的合作和競爭日益加劇,因此既懂業務又通英語的復合型人才才能適應時代和市場的需求。由此,高校的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存在著緊迫性。而為了實現高校雙語教學的真正價值和目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雙語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就提上了日程。
1雙語教學的特征
根據《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的定義,雙語教學的英文是“Bilingual Teaching”,其含義是:“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雙語教學的基本特征是應把英語作為教學的語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學的內容或科目。開展雙語教學是實現教學相長的有效途徑,用教學語言來促進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是雙語教學的優點。
雙語教學是對某一門學科的教學,應能完成學科教學的內容,達到學科教學的目標,同時給學生提供外語課以外的學習外語的新途徑,使學生外語水平得到提高,最終使學生逐漸形成學科外語思維的能力和習慣,為他們將來成為使用漢語和外語兩種語言進行工作的“雙語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雙語教學模式現存的問題分析
2.1雙語教材與教學要求不符,亟待更新
教材是教學中必備的教具。目前雙語教學所選的教材以國外影音材料為主。國外教材編寫風格與中國本土有一定差距,并且采購成本交高,所以有些具備學術研究能力的教師自行編寫雙語教材。筆者并不支持這種自行編排教材的做法。不可否認,目前有一些教師的外語水平和相關學術研究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足以應付聽讀寫方面的教學任務,而且所編排的教材也符合中國實際,但是這不可避免會出現“閉門造車”的狀況。從語言研究的角度來講,所編寫的教材有可能是“不地道”的,只能算是“中國英語”,未必是純正的外語,用這樣的教材教外語,學生的外語能力必定是局限的。因此筆者認為雙語教學的教材一定要選擇比較合適的外國人編寫的教材。
2.2師生對外語的駕馭能力稍顯得弱
雙語教學課堂不僅學習專業語法,還涉及一些專業詞匯。不管是學生還是任課教師,其英語聽說讀寫水平必須達到六級才能保證在規定的課時內順利講完相關教學內容。如果師生連基本的聽說讀寫都成問題,就會拖延教學進度。目前雙語教學課程的任課教師都去國外進修過,都具備基本的外語語言能力。但是整個教師隊伍中仍有一部分教師的口語表達并不流利,授課時只能照本宣科,這種“滿堂灌、填鴨式”被動的教學方式并未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3教學模式陳舊
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是雙語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聽課積極性。雙語授課本身就增加教師授課難度,因此有些授課教師完全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把準備好的課件或內容照本宣科地念一遍,枯燥的內容和晦澀的英語只能讓學生知難而退,達不到雙語教學的效果。
3雙語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
3.1分層次因材施教
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和不同英語層次學生共同上雙語課的問題,應該按照“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基礎課到專業課”的步驟循序漸進地開展課堂教學,切忌“一刀切”。如針對英語水平相對差一些的學生或低年級學生加強英語表達方面的訓練,提高其對英語的運用能力,非雙語課程適當增加一些專業英語詞匯的教學內容,為接下來的雙語課程夯實底子。面向大三的學生開設雙語課程,這些學生在經過兩年的英語學習早已積累了一些方法和經驗,理論基礎比較扎實,學習雙語課程相對容易一些。除此以外,也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對英語知識的接受能力分層次開課,不同的層次選擇不同的課程內容,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這樣也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3.2選編高質量教材
雙語教材原則上采用英語原版教材,對于原版教材中部分知識陳舊、章節內容較多以及和我國實際不符等問題,授課教師可在授課過程中及時更新補充前沿知識,并刪繁去簡,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性地講授課程內容:同時,專業教師也可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和學生外語水平現狀,對原版教材進行改編或編撰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雙語教材,改編或編撰時力求語言表述準確、專業,兼顧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中西合璧,既保證原汁原味地英語表達,又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3.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各高校應該加強對雙語教師的培養,通過多種渠道培訓教師,提高教師的雙語教學水平。另外,有條件的高校應嘗試中外教師合作教學。中國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但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做到自由駕馭英語來講解學科知識。外國教師有精準的語言能力,了解西方文化,但是他們大多不了解中國國情,無法正確把握中國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此中外教師可以合作互補,各施所長。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中外教師結合學生和教材等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合作模式。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雙語教學模式只有實現了分層次因材施教、選編高質量教材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才能達到創新的標準和目的。由此才能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提升高校畢業生自身的競爭力以適應社會和市場的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