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既擁有較為慘痛的記憶,也具有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在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進程進行簡述的同時,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探討其意義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利用豐富的歷史資料,簡要分析了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原因、現象與影響;通過優化材料與所學知識,提取了信息資料來多元化的認知歷史結構;并借助多種材料的比較與總結,感受中國近代史中的經濟復雜性與多元性。通過這類方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史學素養,并及時為當代社會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近代史;民族復興;權利義務;輿論監督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較為艱辛,而且過程較為曲折。在這一進程中,許多仁人志士投入到民族拯救與經濟復興的活動中,為后人打開了通往勝利的一扇門。因而,探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對當前中國經濟、文化進程的發展,極具重要意義。近代歷史經濟與地理常見的著作都在關注人類活動及其空間屬性,與此同時還在不斷關注近代這一聯結今古的特殊時期。若缺乏近代這一特定時間,那么與傳統的經濟地理沒有多大區別。
一、中國近代史發展歷程
目前,中國近代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變化,也展現出了更多的學術著作。這些著作多以本國視野進行探究,特別是在中國近代經濟思維與全球經濟思維方面進行的。而在民國時期,中國經濟思想與西方經濟思想有了一些較大的交鋒,互有勝負,但很少將這些論述放到國際視野來觀察、研究。筆者認為,中國近代史特別是在經濟思想方面,更應該從國際視野方面來探討。在歷史進程方面,中國經濟思想的形態主要包括兩種,即農耕文明與農耕經濟思想文明。前者最大的特點在于起源是由多中心組成,并根據這些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而形成。例如,四大文明一般是發源于大河形成的流域文明,這些農耕文明受制于當時的技術條件,溝通條件不具備,使得人們之間的交互往來較少。主要體現的是,中國黃河流域文明與尼羅河流域文明之間的交流較少。因而,中國農耕文明的發展是由多中心形成,具體將物質文明也包含進去。
伴隨時代的不斷進步,使得文明形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主要體現為工商業經濟思想文明,最大特征是呈現單中心的發展趨勢。它首先在一個特定、具備完善條件的地方發生近代文明,然后推動這個文明向周邊地區擴張。由歐洲大陸起源,然后向歐洲、美洲、亞洲等地,最后遍及全世界。這個文明區別于農耕文明,處于單中心狀態,相互之間是可以交流的。因而,中國工商業文明時代的發展,是一個向周邊發展的過程,并且隨時處于相互學習、借鑒的階段。經濟思想向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促使我們需要對中國近代史的工業文明的經濟思想進行探討,并以全球視角去分析,這樣才有實際的作用與意義。
二、中國近代史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分析
在中國過去的一段時間,地理環境的不同也帶來了不同的經濟條件。筆者以《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為例,在有關經濟地理的篇幅中,專門談到中國近代歷史的只有14頁。近代歷史關于經濟地理的著作一度缺乏,而一些冠以“近代歷史經濟地理”的著作,也僅僅是對近代經濟空間的一些簡單論述。在書中作者表示,歷史經濟地理的研究,不僅需要古代的部分,也需要將近代的一些內容添加進來,才可以更加凸顯內容的豐富。在近代,中國歷史經濟地理圖在空間、人類、時間等活動方面,需要架設一座橋。
鑒于中國近代歷史的經濟形勢的變遷,是基于全球化視角下國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在具體實際研究分析中,還應以國內外進出口貿易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探討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卷入世界市場的過程,推動經濟變遷下的空間、時間屬性,以及區域的差異,具有重要的意義。近代之前,交通線是全國各地形成連接的最重要的渠道。在各地區,區域內最重要的道路是連接是通往行政中心的城市道路,重要性次于通往首都的道路。而在近代,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了緊密的聯系,再加上各國貿易往來頻繁,以及工業經濟結構的不斷發展,使得沿海城市與全國區域物流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中國新式輪船、汽車等交通工具也都以港口城市為起點,與城市中心道路相連接。目前,首都、各省會的中小交通體系,也都轉化為省會中心的新格局。
在進一步來說,中國近代是經濟深度卷入全球化的新時期,以此塑造了與傳統經濟地理不一樣的新局面。約20世紀30年代,中國近代經濟歷史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其主要特點在于,能夠以先進的生產力在沿海地區得以形成,隨后再以自身的發展形勢向周邊擴展,并與國外貿易的發展,驅動自身開始向腹地開始發展。因此,沿海沿江地區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地區,隨后輻射其他地區。該特點可以用“港口-腹地”表示,空間演進方式“由東向西”概括。因而,這種力量框架與獨特的為切入點,成為該理論的主要關注點。由此可以發現,該關注點也可以很好的解釋中國近代經濟的動向、差異與成因,以及沿海與內陸的關系,對這些方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港口—腹地”空間模式,已從經濟層面上升到整個社會人文層面,可謂是理解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關鍵。
三、結語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商業環境的變化較大,使得人們對于文化的積累產生負面的思想。進而讓更多人士專注于商業,而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歷史因素導致,也多數是因為家庭貧困的原因導致。通過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歷程與借鑒意義可以發現,國家在補齊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短板之后,還應加大對民間生活改善的力度,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只有對民生的改善,加大對人才的培養,才是中國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總結中國近代史經濟地理的變化機制與進程,總結出本文所要體現的一些觀點:東中西地區經濟差距難以改變,沿海沿江地區聯系已經更加緊密,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基礎,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由此可知,經濟發展有很強的規律性,要按經濟規律辦事。城市或區域的經濟規劃,必須建立在摸清近代和現代狀況,弄清規律,以此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紀寧.中國近代史研究范式及其爭鳴[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65-67.
[2]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問題[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40-50.
[3]尹媛萍.蔣廷黻與中國近代史書寫[J].史學史研究,2016(1):6-10.
[4]蘭彩英.施堅雅模式與中國近代史研究[J].黑龍江史志,2015(3).
作者簡介:
陳鈺茜,女,陜西蒲城人,現就職于廣東省東莞市東華高級中學,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