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教學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研究,本文從提出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有效性提問的概念及內涵,有效性提問的意義,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若干策略這四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性提問;策略
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教學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提問的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很多教師不太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和技巧,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效果。因此,研究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貫徹新課程理念,推進新課程實施的需要。
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若干策略
(一)精心醞釀提問內容
1.目的性
明確提問的目的,是課堂提問成敗的先決條件。課堂提問的目的,應該服從總的教學目標,所提問題應該為課堂教學內容服務,每一次提問都應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對舊知識的回顧,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2.啟發性
啟發性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缺乏思考性的提問是一種無效的學習行為。教師要把教材知識點本身的矛盾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作提問的突破口,適當設計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3.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增加趣味性提問可以結合有關數學和數學家的趣聞軼事、難題、游戲等,寓提問于娛樂,課前精心的預設,能讓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而一個適宜的問題往往能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輕松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4.開放性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運用開放性的問題提問應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也應具有時代性和正面教育的積極作用。用開放性問題提問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拓展,以達到對知識更深入的闡釋和理解。
(二)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1.在情境階段提問
數學源于生活,創設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感到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認識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1)引發好奇心。在情境階段提問要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比如, 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創設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 森林里的小動物正在開運動會,邀請大家去當觀眾,多媒體出示一只可愛的小黃狗正繞正方形跑道奔跑著,一只活潑的小白狗正繞圓形跑道奔跑著。(正方形邊長40米,圓形直徑40米,跑步的速度相同)教師提問:“它們誰會最先跑回到原來的出發點?”“要求它們跑的路程有多遠,實際就是求什么?”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從有趣的情境拉回到思考的空間,教師先引導學生感知圓的周長,又讓學生提出圓的周長與圓的什么有關, 也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
(2)找準知識的連接點。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是十分緊密的,每個新知識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要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充實、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主動建構,提高課堂效率。
2.在新授階段提問——導學
(1)把握新知的關鍵點。教學的關鍵是指那些對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內容。提問只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其他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小學數學的內容中, 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加之學生缺乏生活體驗,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或記憶不夠持久。如教學“數對”的概念時,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用數對表示點的位置的方法后, 教師可提問:“數對(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點嗎? 還可引導學生觀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的幾個點的位置的數對,提問他們從中發現了什么? 以加深對數對概念的理解, 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2)引領學生探究。新課程突出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學生具體的探究活動來實現。在課堂中教師鼓勵學生挖掘題目背后的含義, 擴充學生知識面, 促進學生多維思維的發展。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教師就要有目的地通過提問進行動態引導,力求探究學習的最佳效果。
3.在總結階段提問——梳理
在總結階段,教師的提問既要達到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的作用,溝通前后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也有助于教師摸索教學規律,總結先進的教改經驗。
(1)引導學生總結。教師用準確精煉的語言進行提綱挈領的歸納與總結,引導學生完成歸納和總結。如教學《梯形的認識》課末,教師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梳理知識:什么樣的圖形叫做梯形?梯形各部分的名稱叫什么?你能比較梯形和長方形,正方形的異同點嗎?用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方法,能否計算出梯形的面積呢?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梳理了所學的重點,鞏固強化了新知。
(2)調動學生胃口,為下節鋪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進行回顧整理,總結具有挑戰性和拓展性的問題,注意聯系后續的知識。在課末時,例如,在教授“年,月,日”時,教師可提:“小明和小丁同歲,小明已經過了12個生日,而小丁才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像這樣的問題一出,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的探究心理,極想學習下面的知識,持續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
課堂的有效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實踐、反思、總結,實現課堂的有效提問,讓“小提問”創造“大智慧”!
參考文獻:
[1]董曉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考試周刊,2010,(15).
[2]康春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J].考試周刊, 2010,(15).
[3]何捷.痛并快樂的磨課經歷[J].教育科學論壇,2008,(06).
作者簡介:
沈紅紅(1988—),女,浙江紹興人,漢族,本科,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