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201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3%,離職的人中有98%發生過主動離職,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失業率達到8.1%,部分大學生缺乏對職業發展的規劃能力。
大學生在校就讀期間,如果自身沒有清晰的學業和職業規劃,加上沒有適當的學業監督,就很容易放縱自我,在職業生涯初期陷入迷茫。目前部分高校沒有開展系統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相當一部分管理者和教師缺乏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的意識和能力。這導致了大學生未能夠在校期間充分認知自我能力和專業發展方向,未能建立起自己與社會、職業崗位的關聯,對自己要學什么、如何學缺乏了解,面臨就業和職業生涯規劃時,只會不切實際地空想,結果現實與理想相距甚遠,漸漸地就會磨滅努力奮斗的意志。因此,高校亟須將職業規劃能力培養納入人才培養計劃當中,幫助大學生在規劃職業時學會自我定位、自我監督和反思,以引領他們在步入職場初期能夠實現順利過渡。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樹立培養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意識。尤其在二級院系層面,應看到職業規劃能力培養對大學生的引領和激勵作用,將之作為聯系學生技能習得與職業崗位需求的重要載體。在培養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過程中,應重在幫助他們充分認識當今社會發展的特點,合理評估自己的需要、能力、興趣、性格等特質,激發學習動機,積極思考符合自身特點的成長道路,從而提升就業和創業能力,在學業中獲得成就感,提高對專業和職業的認同感,為將來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奠定思想根基。
其次,實施職業規劃能力培養的導師制。在大學生進入專業課程學習的主要階段,如大學三年級,就可以為培養他們的職業規劃能力而配備專門的師資,有條件的二級院系可以實施一對一的導師制。導師可以是院系的專任教師,也可以是院系專任教師與行業實踐導師聯合培養,導師和學生之間可以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進行搭配。導師應關注學生的成長,幫助他們學會分析自身的水平、學習起點、特長、專業方向等,總結優勢和不足,合理設定今后大學生涯的階段性目標,對能夠在校期間利用的有效資源進行整理并與職業規劃結合。二級院系應鼓勵專任教師擔任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培養導師,并在績效分配的過程中有所體現。
再次,引領大學生在職業規劃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大學生的課程專業實踐和課外實踐活動都是非常好的踐行職業規劃的平臺,高校應引領學生整合可以利用的實踐資源,利用在校內、校外的實踐機會,獲取學習資源,對照自身的職業規劃方案,一步步積累能力。如校園內的學生社團活動、班級活動、創業實踐活動、研修培訓、課外學習小組等,可以幫助大學生體驗和感受專業知識,增強職業感知,明晰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校園外的課程實踐如專業實習、頂崗工作、課題調研等,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行業崗位需求,以利于調整和優化符合自身能力發展的職業規劃。
最后,督促大學生學會并完成職業規劃。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依靠一定的制度約束和自身的堅持。二級學院可以借助學生會、學習小組、社團、課題組等途徑,按時督促大學生自我檢查學業和職業規劃的完成進度,并根據階段性的完成情況調整下一階段的學業和職業規劃目標。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應該隨著專業課程學習不斷得到優化,學生應當學會根據整個大學階段的總目標,分階段一步步分解小目標,設定時間節點,在導師的指導下反思之前的不足之處,適時修正規劃的內容。
總之,高校應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幫助他們在校期間就形成清晰的未來工作目標和計劃,養成自我管理的意識,面對社會和職業崗位的需求變化能夠增強自身的調適能力,從而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