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摘要】文章通過對高校體育產業的闡述和對京津冀地區幾所有代表性的高校體育產業現狀調查與分析,找出京津冀一體化下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面對即將遇到的機遇和挑戰,提出解決的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體育產業;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趨勢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京津冀一體化下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編號:SZ17184 研究成果。
隨著我國2022年冬奧會的申辦成功,體育產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京津冀一體化形式下的高校體育產業也迎來了春天。然而,由于長期受傳統觀念束縛,缺乏市場意識,管理體制僵化,資金不足和經營理念落后等原因,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未能盡如人意。所以,如何更好地分配、利用高校資源,以提高高校體育產業的經濟效益,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意義
高校體育產業是高校體育與企業產業化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完善辦學體制,提高經濟效益。高校利用現有資源、場地設施,能更好地為學生及社會提供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要。高校以體育產業為中心,將體育生產、服務、消費統一化,不僅有利于滿足市場經濟對體育服務的需求,也有利于整合各高校的資源優勢,達到資源共享,進一步加深高校與社會間的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二、體育產業和高校體育之間的概念及相互關系
體育產業是以體育運動自身生產財富和提供服務為形式,以生產、提供和運動直接相關的財富和服務為工作內容的產業。高校體育產業,一般認為是與高校體育運動有直接聯系的一切生產經營的總和,主要包括體育本體產業、體育派生產業和體育相關的產業三個方面。
高校體育產業化是產業化管理思想與體育產業的有機結合,最終目的是完善高校體育辦學體制。體育產業作為各高校的無形資產,能使各高校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變相增加學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京津冀地區一體化下高校體育產業發展各方面的優勢與不足
(一)優勢
1.穩定的消費群體。高校主要消費群體來自學生、教師及周邊社區群眾。高校教師、學生健康意識比較強,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相對充裕。據統計,大學生中有60%每周參加體育活動兩次以上,大多數教師更是每天或者隔天一次。此外,學生還擁有超前的體育消費觀念,在購買體育用品和辦健身卡以及參加各種社團或俱樂部等方面愿意投資。高校教師的穩定收入和充足的業余時間、便利的地點,使他們成為鍛煉的主要人群,并能帶動身邊人一起參與其中,這對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2.專業的體育人才。我國高校擁有大量的不同專業的體育教師,師資力量充足。他們在體育教學、訓練、健身、培訓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不僅可以指導人們進行科學鍛煉,還可以指導運動后的恢復和合理飲食。另外,他們對體育市場信息敏感,信息來源廣,可以進行體育市場的開發或者為體育市場提供有償的服務。
3.配套的體育場館和健身器材。高校體育設施比較齊全,擁有標準的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體育場館、健身器械等,能夠為體育鍛煉提供良好的設施,在場館管理上也相對規范。近年來,隨著高校規模擴大,高校場館也在進行擴建和翻新。高校場館的開發,有利于吸引大量社會群體,對于高校自身的完善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不足
1.理論研究嚴重滯后。體育產業發展戰略性研究依然不足,政府對高校體育產業的管理調控機制沒有明確的規定。
2.高校自身體育產業化程度較低,與社會市場經濟結合不明顯,未能很好地利用相應的優勢資源發展自身的體育產業。
3.體育產業的政策法規不夠健全,體育市場化還未成熟,高校自身的發展與市場脫節,制約了高校體育產業商業化與社會化。
四、我國高校體育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的現狀
1.高校體育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各高校自身運營的體育場館租賃以及俱樂部、各體育協會、體育裁判培訓表演、體育賽事等都已成型。
2.各高校都在不斷拓展自己的體育產業,加大開發不同的領域。
3.合理吸收社會資源進行投資,與高校協同管理體育產業,共同管理體育場館設施。
4.讓高校體育產業發展保持多形式、多方向,爭取形成完整的體育產業鏈條體系。
(二)存在問題
1.高校體育產業資金不足。由于高校本身不與社會經濟掛鉤,人們對高校體育產業的認知基本定義為公益性,使得好多高校難以創造自身價值,投入渠道又簡單單一,資金嚴重短缺,嚴重影響了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
2.我國高校體育產業還未體現出它的價值,很多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優勢沒有開發出來,影響了后備人才和專業高水平隊員的培養。所以,高校必須與社會接軌,廣泛吸收資源,形成資源共享,資金有償資助,合理引進市場機制來刺激體育產業的發展。
3.管理人才短缺,管理理念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體育教師都是體育專業出身,缺乏管理經驗,經濟意識不能達到合理程度,所以會存在很多決策不當的問題。
4.體育市場法規不健全,經營管理無序。健全的法律法規是體育產業發展的保障。高校體育設施規劃建設均由學校負責,經營主體是體育部門,關系混淆不清。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屬于新興產業,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市場混亂。另外,在管理上,體育項目經營活動歸屬問題,現有體育場所無序競爭現象等等,都是嚴重制約體育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發展對策及建立高校體育產業的創新管理機制
第一,轉換經營觀念,引入市場機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分配是解決高校體育資源和資金短缺的主要途徑。高校體育管理者應與社會接軌,了解大眾需求,掌握市場動態,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資源,促進體育產業發展。endprint
第二,以高校場館為基礎,全力發展高校體育產業。我國教育事業在不斷擴大,各高校的體育場館也在不斷創新,好多場館已經能滿足承接重大比賽的需求。這些場館除了用于日常教學訓練,應有償地提供使用,更好地向學生和社會開放。
第三,利用科技人才優勢,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現在好多成果都停留在理論研究上,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將其轉化為實用技術,使這些產品或服務能最大地發揮起經濟效益,更好地為體育產業服務。
第四,培養體育經濟管理一體化人才,保證體育產業的發展。高校需要既懂得體育職能和發展規律,又了解市場經濟運作規律的全面型人才。抓住機遇,增強競爭意識,提高市場競爭力,能很好地發現潛在的消費群體和消費市場。
第五,發展俱樂部,面對社會提供有償服務。高校擁有各式各樣的體育人才,擁有眾多學生,應充分利用,合理引導,吸引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其投入到體育健身運動中,成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第六,合理利用高校物質優勢。高校的體育場館與設施在閑暇時間應規范地對外開放,吸引社會人員進行體育消費,不僅能為大眾提供良好的健身場地,更能直接提高學校經濟效益,是雙贏選擇。
第七,多與國內外體育產業發展成功的高校交流,學習經驗,借鑒成功案例,互補優勢;全力發展應用性研究,促進成果向產品的轉換。
六、探討理論層面上京津冀一體化下的高校體育產業
第一,有利于京津冀區域體育產業布局優化。京津冀地區的體育產業互相依存,互相互補,所以應從全局規劃,促進分工合作,加強政府管理調控,優化產業走向,提高產業的發展水平。
第二,有利于京津冀區域體育產業結構的升級。加強區域間的合作溝通,讓京津冀三地體育產業充分互補,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商品流通和配置,優化結構升級。
第三,有利于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對京津冀體育產業結構進行全方位思考,有利于從整體角度看待體育產業發展,對京津冀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七、結語
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目前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提高體育產業整體的質量和效率,增強其競爭能力,使之成為國民經濟增長點,從而提高體育產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加快改革步伐,協調發展,走規模、結構和質量全面協調的新興路線。
【參考文獻】
[1]李鴻煊.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發展分析[J].成人教育,2012,32(03):107-108.
[2]曹建平.新時期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發展探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3(05):501-503.
[3]劉大勇.對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思考[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7,25(01):24-26.
[4]付治華,陳文遠.對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現狀的分析和思考[J].科技資訊,2007(06):139.
[5]于秋生,吳靜祎,張良,等.京津冀地區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05):34-35.
[6]宋忠良,石申.京津冀體育圈發展戰略中河北體育產業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32):122,124.
[7]李欣.京津冀一體化機遇下的體育休閑產業發展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13):19-20.
[8]高敬賢.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5):4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