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林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關系著學生在未來的信息技術學習中能否有一個良好的信息技術基礎,因此要做好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管理工作,為學生的信息技術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文章重點討論了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教育課堂教學管理當下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管理
一、前言
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相對傳統教育來說仍是一門新興教育,但它的重要性卻一點也不比傳統教育差,作為一門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它為培養師生信息技術素養、計算機運用技術做出了突出貢獻,也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由于高中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還未納入高考范圍科目內,因此在學科地位上遠不如在高考范圍內的科目,學校對其關注度并不是很高,從而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新課程理念的下達與實施對高中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強化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的熱情與關注度是當今高中信息技術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高中信息教育課堂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重視不夠
由于社會大環境與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學生在學習方面普遍具有急功近利的一面,只關心高考考查的科目,對于不在高考范圍之內的信息技術學科并不感興趣,主要以應付為主;再加上廣大家長在旁推波助瀾,一味強調高考科目的重要性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從而使得學生與家長都對該學科持有偏見態度,認為反正高考又不考,學好學壞沒關系。這樣的態度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非常不利,也直接導致了有差生把這門課程當成了娛樂項目,而學習好的學生認為學習信息技術教育就是在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從而嚴重干擾了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順利開展。
(二)學生具備的信息技術基礎不足以達到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教育所需
高中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離不開初中義務信息教育的基礎。但縱觀初中義務信息技術教育現狀,由于相關教育部門并沒有對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提出明確的課程規定,導致其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安排過于隨意,學習內容也并不規范,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安排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再加上每個學生的經濟狀況并不一樣,接觸信息技術的時間也有很大差別,最終使得學生的信息技術教育基礎參差不齊,對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教育課程的順利開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教育資源匱乏
一方面新課程理念對相關的技術課程價值做出了進一步的闡述,要求與其相關的課堂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并融入技術世界,了解技術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新課程教育理念著重強調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與探究能力,在課堂管理中采用有效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教學資源,從而使得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在課堂上難以順利實施。
(四)學校硬件設施配置落后
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新興的教育學科,對硬件設施具有很高的要求。信息技術教師需要硬件設施的支持才能更好地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工作。相應的配套硬件設施能否滿足教師日常教學需要也是決定教師的教學質量好壞的關鍵所在。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一門技術課程,需要學生更好地將實踐與理論結合起來。學生只有利用相關硬件設施進行實踐,才能夠在實踐過程中融會貫通理論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但由于信息技術水平的考核并沒有納入高考范圍中來,導致學校在這方面投入并不積極,使得學校的硬件設施滿足不了學生的信息教育需求。由于缺乏財力支撐,硬件設施普遍老舊,損壞后也沒辦法得到及時的修理與維護,從而使得信息技術教師的日常工作很難開展下去,長此以往,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難免會受到打擊,使得教師身心疲憊,感覺自己的教學活動既沒有得到學校的支持,而學生方面也存有偏見,從而倦于教學,也就談不上對教學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與理解了。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教師在新興信息技術教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仍保留著傳統老舊的教育方式: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使得其主體地位得不到有效體現,也就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培養其創新能力。因此,教師要遵循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為我國培養新時期的高素質人才。
三、新時期高中信息教育課堂教學管理應對措施
(一)有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從根本上扭轉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刻板印象,就要利用實踐帶來的樂趣進一步使得學生改變對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的看法,在信息技術教育過程中鼓勵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發現與探究能力。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親自體驗了實踐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自然會對其理論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從而進一步了解到信息技術的強大能力與作用。通過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教學模式,扭轉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信息技術具有的高實踐性是其他傳統科目所不具備的。教師應抓住這一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使得學生改變對信息技術的偏見,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
(二)針對不同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生進行教學
由于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并不相同,因此教師首先要對學生整體的信息技術水平做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可根據不同基礎水平的同學進行不一樣的輔導與幫助,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感覺到自己被教師重視,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方法將不同學習能力、不同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從而實現學習好的學生幫扶學習差的學生共同進步,在教師的輔導與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的雙重方式之下使得信息技術基礎差的學生能夠很好地跟上教學腳步,使得學生都能夠順利學習并掌握高中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在此前提之下,教師應根據學生對信息技術不同領域的不同愛好再進行歸類分組。例如將喜歡動畫制作的學生分為一組;將喜歡網頁制作的學生分為另一組。學生們有了共同的興趣愛好,就能夠更好地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一起進步,同時也能感受到信息技術的魅力與廣闊的發展前景,使得信息技術教師更加順利地開展教學,無形之中也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質量。當然,這種分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交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獨立鉆研理解,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理論進行精煉的總結與分析,留給各小組學生更多的時間去討論交流,教師在旁也需要提供必要的講解與引導,使得分組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