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人們對深度學習呼喚的背后是對只求分數、不求甚解、也不關注過程的“表層學習”的批判。在打造深度學習的課堂時,應注意探究的深度與廣度,過程的聚焦與開放,方式的約束與自由。
【關鍵詞】深度學習;自由課堂;關系理解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9-0017-02
【作者簡介】楊小微,華東師范大學(上海,200062)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其動機在于建立、模擬人腦學習的神經網絡,它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如圖像,聲音和文本。事實上,無論一個概念或術語的原意是什么,其引起廣泛關注一定另有原因。例如:當學界普遍關注“主動”學習時,一定是意識到今天學生的學習太過“被動”。同理,“深度學習”流行的事實,就是對當下普遍存在的只求分數、不求甚解、也不關注過程的“表層學習”的批判。
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在“十二五”期間借助“草根課堂”項目推進學校發展,我們學校的團隊在與他們合作的過程中意識到,“草根”的特點是自由自在地生長、蔓延,但缺點是容易漫無目的、失之表淺,如何讓“草根課堂”上的學習既自由自在又學有所獲?我們達成一致意見,引入“深度學習”的理念。深度學習“深”之指向,與自由學習“廣”之特征,正好形成了一種“張力”。深度學習與自由課堂的結合,可以形成意思相近但各有側重的兩個命題,即“自由的深度學習”和“有深度的自由學習”。自由與深度所包含的關系極為豐富和復雜,大致梳理如下:
第一,探究的深度與廣度。我們與太倉實小合作構建的“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自由課堂”教學體系,重點闡述了兩條原則,一是“以廣求深”,二是“以深帶廣”。
“以廣求深”是指從豐富的材料中提煉出有深度的原理,一般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式邏輯路線;不嚴格地說,也包括從相關領域式學科中獲得有價值的啟示,幫助學習者把思考引向深入。這也提示我們,如果在寬主題、跨學科的學習中缺少對主題內涵的提煉,寬主題的學習難免流于散亂和膚淺;同理,在對主題的深入鉆研中,缺乏足夠寬廣的視野或豐富材料的支撐,所謂的“深”也會變得偏狹和單一。
“以深帶廣”則是一個相反相成的命題,是指抽象的原理學習可以通過遷移獲得廣泛的理解或應用,一般遵循“從抽象到具體”的演繹路線。“為遷移而教”正體現了一種“以深帶廣”的意涵。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結構所包含的概念、原理,就完全可能把它遷移運用到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之中,當然,除了原理的遷移,還包括態度的遷移。
顯然,深度與廣度是相輔相成的。太倉實小吳振亞老師提供的課例是“數學魔術”,借助魔術“不可思議”的特征,激發學生用數學知識去探索魔術背后的數學道理,從而達到對數學的深度理解。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數學魔術的魅力并不在于揭秘答案,而在于探究答案的過程”。數學魔術課的“三段式”——激趣、探秘和創新,這個過程中既有“以廣求深”,如在多種“可能解”中尋求“最佳解”,或在知道了還有“五進制”“十二進制”之后,能夠從中求索新的深度或高度;也有“以深帶廣”,即從某一個數學魔術的破解中,獲得解密更多魔術的可能性。
第二,過程的聚焦與開放。與深度、廣度相關聯的是教學過程的聚焦與開放。聚焦直接指向深度,開放則謀求廣度,二者是不可割裂的。太倉實小楊春柳老師意識到在《成語故事》的教學中,通常會把“故事+寓意”當作一成不變的固定套路,致使課堂教學停留于簡單表層的學習。她通過“思維的開放”“文本的開放”和“資源的開放”等策略,進行了《成語故事》教學的突破性嘗試。第一次聚焦于《濫竽充數》《自相矛盾》這兩個戰國寓言的寓意,是單一維度的深入,也是這類教學的慣常路數。然而,通過追問“楚人怎樣說話才不矛盾”“誰該對南郭先生混進吹竽隊伍負責”等問題,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教師利用文本的開放,引導學生追根尋源,了解韓非子寓言故事的產生背景和主要特色,這比起孤立地理解故事,思維又進了一層。進而擴展到更多故事的梳理和歸類,了解寓言故事和成語故事之間的演變關系。如此這般地以廣求深、以深帶廣交替上升,呈現出開放中聚焦、聚焦后再開放的變奏。
第三,方式的約束與自由。開放固然帶來自由,但這自由并不一定導致有效的學習;約束意在聚焦,但機械呆板的聚焦也不一定導致深度。也就是說,自由是有限度的,約束也是有前提的。在太倉科教新城實驗小學觀摩他們的科幻課程教學展示活動時,我從百度上查到一篇筆談——《科幻談:最高級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頗受啟發。作者說,在日常生活中玩一種叫“what if”(如果)游戲,“如果老鼠會說話”“如果櫻桃從肚子里長出來”,這種想象力是完全自由的,但那只是一種初級的想象力,因為你沒有義務解釋肚子里為什么能長出櫻桃樹,沒人會追問這個問題,因為沒人關心你這個故事。但是,寫幻想的世界名著,比如說《阿凡達》,你必須構建一個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自洽”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須解釋為什么有些山可以在潘多拉星球懸浮——因為山上的礦石中含有常溫超導物質;而且該星球磁場紊亂,而人類之所以要來這個星球就是為了這種物質;潘多拉星球磁場紊亂,這也是該星球上的動物有一定的感應能力的原因;而磁場之所以紊亂,是因為附近有幾顆別的行星,你都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幾件事必須能夠互相解釋,是一個完備的邏輯系統。
其實,這里的約束,是對科學真理或規律的尊重;這里的“不自由”其實是“積極的自由”,被科學原理限制的只是天馬行空式的“消極自由”。一般來說,不限制、無約束的自由,是消極自由;而自主選擇、主動學習,并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則是一種積極自由。
我們需要一種什么樣的“自由課堂”觀?似可以描述為:學生在課堂上有權做一切有益于學習、無礙于他人的任何事情。進一步要問,哪些現象或事實,是在預示著自由學習、自由課堂的方向?舉例來說,“自由發言”可能是“自由課堂”的一種特征。當學生站起來就可以發言時,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課堂上的自由度是不是大了許多?這樣做在起初的時候,可能會亂一陣子,然而漸漸地,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會達成默契,從而使課堂變得有序起來。
太倉實小趙麗琴老師的文章談到,音樂課上的課前五分鐘設置“小舞臺”展示環節。這里所搭建的是讓學生自由創作、表現和表達的小舞臺。然而,在充分自由的同時也是要講規則,約束與自由的合理統一,才有助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音樂,表現音樂,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并最終成為音樂的創造者與自由表達者。
探究的深度與廣度、過程的聚焦與開放、方式的約束與自由,構成我們對深度學習、自由課堂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解。為此,我們初構了一個“促進深度學習的自由課堂評價指標體系”,試圖以評價的方式,將這種理解轉化為有效有益的現實。這一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包括“深度”“廣度”“自由度”“公平度”和“效度”。這表明我們不僅重視課堂教學的深度,還關注其廣度;自由度當然是自由課堂的題中應有之義;公平度的設置是為“有深度的自由課堂”注入價值的“靈魂”。在基礎教育的起點公平,即宏觀意義上的權利尊重、機會與資源分配均等問題基本解決之后,教育過程中的人際對待公平便開始成為關注的焦點,即教師是否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能否對個別差異予以尊重和關照,此即“有差異的平等”;至于效度,所有的課堂都應當是有效的,這種“有效”,不僅僅表現為學業任務的完成,也表現為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