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鳳+陳元華


【摘要】文章從提高“自動變速器結構原理與維修”教學效果出發,分別在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訓教學、課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實踐證明,課程教學改革后教學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關鍵詞】“自動變速器結構原理與維修”;教學改革;任務驅動教學法
【基金項目】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汽車人才培養的校政企合作協同育人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研究”(2016JA03);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依托桂林客車產業資源建立汽車產業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的研究與實踐”(2012JGA274)。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逐漸走進普通家庭,配備自動變速器的汽車愈發受到青睞。汽車自動變速器集機械、電子、液力于一體,種類多樣,結構復雜,不同車型配備的自動變速器結構差異大,這給汽車維修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滿足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培養適應能力強、滿足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刻不容緩,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課程簡介
“自動變速器結構原理與維修”是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共計44學時(其中理論30學時,實訓14學時)。課程以現代轎車的自動變速器為主要對象,重點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自動變速器結構組成和工作原理、操作使用方法、拆裝方法、故障診斷檢修和排除等方法,初步掌握自動變速器汽車各類實驗方法、維修的基本技能和故障診斷等專業能力。本課程的學習領域見表1。
二、理論教學
“自動變速器結構原理與維修”作為專業基礎課,其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尤為明顯,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抽象難懂。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樂趣,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課程的理論知識呢?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教材+板書”授課方式,教材更新速度較慢,教材上的內容滯后于汽車新技術的發展;板書占據較多的課堂時間,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為及時地將汽車自動變速器關鍵新技術引入課堂,教師首先在課堂上將項目展開,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通過PPT、Flash、視頻動畫、圖片等演示操作,創造出一個動態的教學情境來講解自動變速器的結構、工作原理、拆裝檢測等要點。在教學中采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引出自動變速器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吸引學生興趣,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自動變速器有一個感性認知,完成自動變速器系統知識的構建。
三、實訓教學
“自動變速器結構原理與維修”課程實踐操作性較強,實踐環節在本課程的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改變傳統的學生實訓拆完教師“填鴨式”講解教學效果欠佳的模式,在實訓課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圍繞一個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教學任務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積極主動應用資源,自主探索,互動協作,完成特定任務并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一種學習實踐活動。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工作任務引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結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評價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及練習,發現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下面以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豐田A341E型(辛普森式)自動變速器拆裝項目中的應用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前期準備。教師發放實訓指導書和維修資料,組織分組(4-5人/組),目的是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
第二,教師示范操作。教師示范超速行星排、離合器、制動器(帶式、片式)和單向離合器的拆裝過程。這一環節要求教師嚴格規范化示范操作,借助示范操作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利于學生獲得較直觀具體、清晰形象的感性認識,形成正確的概念并掌握規范的操作技能。下達任務A:要求學生明確超速行星排、離合器、制動器和單向離合器的組成、工作原理和作用。學生結合理論學習和手頭資料基本能順利完成任務A。
第三,任務A完成后,師生轉換角色,教師下達任務,學生操作。任務B:各小組對指定的自動變速器進行拆裝分解,分析所拆自動變速器中行星排的運動情況,繪制所拆自動變速器的平面結構原理圖。采取小組成員集體研討的形式,學生根據相關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實踐操作。操作中,教師注重每組學生操作規范性及安全性,巡回監督與指導,對各個學生的拆裝操作規范程度、操作進展速度和操作質量作實時記錄,做到對學生練習效果的把控。此外,對學生實踐環節出現的問題、行為動作、理論知識進行指導,解答學生的疑問。
第四,采用分層遞進的教學方法。完成任務B之后,教師下達任務C:小組研討制定自動變速器各擋(含4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擋位動力傳遞實施方案,要求小組每位成員結合實物分析變速器中一個擋位的動力傳遞路線并進行口試。如果學生分析前面的超速行星排有誤,則停留在原有項目進度,小組每位成員再次集中探討,理清思路,直至每位學生分析準確,小組才算通過。這一環節加強了學生對超速行星排工作原理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質量。
實訓過程中增設口試這一環節,使得學生的知識總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同學間的技術溝通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教師可以檢測出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促進學生學習,也為期末理論考試做了基礎的準備,減少了學生期末考試大量復習所花費的時間,減輕了壓力。
第五,教師總結評價。教師根據小組進展表現與完成情況,對本堂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和重點總結,布置課外作業。
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其獨特的優勢,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對提升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課堂也比傳統教學的課堂更為開放,教師很難把握實訓中每位學生的探究程度和進度,可能有的組提前完成,而有的組未完成項目便要“收兵”,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實訓操作教學中,未完成的小組成員經常到了下課時間仍希望教師多給他們一些時間完成當天的項目,而教師通常會延長1-1.5個小時,直到落后的小組最終圓滿完成任務。因此,實訓課程需采取一些改進措施,如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課前復習,當堂檢測,這樣既能保證探究效果,又不影響教學進度。
總體而言,在“自動變速器結構原理與維修”課程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后,學生對典型的自動變速器的結構認知及其各擋位的動力傳遞路線、自動變速器的油路分析以及四大實驗有了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學習效果較好,最終也確保了該課程期末考核較高的通過率。
四、課程考核
高校中大多數課程采用筆試的考核方式,自動變速器課程僅采用筆試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判定學生掌握綜合知識的能力。在教學期間,教師提前告知學生實訓操作考試范圍和要求,明確學生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水平、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考核標準以權衡學生需具備的知識、技能、綜合素質要求為依據,采取靈活、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設置過程(平時)考評、期末實操考試和期末理論考試等手段,考核手段需準確反映每個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對學生學習表現做到公平、公正的考核。具體考核方式見表2。
理論教學與實操教學的任務均分散在平時講解的課題內,特別在實訓期間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意識的學生、積極幫助其他組成員解決問題的學生予以加分鼓勵。實操考試采取學生現場實際操作結合口試的考核方式,學生在實操考核中隨機抽取一個考核項目(含1~2個任務或項目),考核學生實訓操作技能、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通過口述匯報等形式考核,以此作為實操任務的考核成績。考核方法多樣,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督促學生自主對所學課程進行學習和總結。
五、結語
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自動變速器結構原理與維修”課程教學中,運用豐富的現代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式與考核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考核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特別是參與實訓任務驅動教學法中的理論分析和口試環節的學生比未參加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普遍高出10~15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極大的增強,動手拆裝實踐操作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趙敏.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實訓課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1):104.
[2]郭兆松.高職《汽車自動變速器維修》課程項目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1(12):96-97.endprint